:::
陳韻如 靜心內觀 尋索身體與內在的連結(許斌 攝)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疼痛,所以存在—舞者身體論/舞者現「身」

陳韻如 靜心內觀 尋索身體與內在的連結

回歸到自我和內在,是陳韻如的身體功課之一。透過身心學(Somatics),強調聯結,幫助自己重新感知、經驗身體,她躺在地上示範起來,「想像自己是嬰兒,身體一點一點動起來。藉由想像,讓自己慢慢長大。開始在草原上奔馳,有風,很舒服……」著重呼吸和意象,透過簡單的冥想放鬆身體,陳韻如在靜態中自我觀察和療癒,「會更認真、細膩地找到想要動身體的出發點。重新省思自己為什麼這樣動作。」

回歸到自我和內在,是陳韻如的身體功課之一。透過身心學(Somatics),強調聯結,幫助自己重新感知、經驗身體,她躺在地上示範起來,「想像自己是嬰兒,身體一點一點動起來。藉由想像,讓自己慢慢長大。開始在草原上奔馳,有風,很舒服……」著重呼吸和意象,透過簡單的冥想放鬆身體,陳韻如在靜態中自我觀察和療癒,「會更認真、細膩地找到想要動身體的出發點。重新省思自己為什麼這樣動作。」

MeimageDance2012 鈕扣 New Choreographer計畫

9/8  14301930 高雄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

9/2122  1930   9/2223  1430

台北 誠品信義店6F展演廳

INFO  02-33939888

台灣有一種年輕舞者,身體充滿流浪性格,他們不甘心待在一個定點,即使內心渴望回家,但身體仍不由自主地敦促他們上路;像遊牧民族般,在東方的身體底蘊上,不斷加入新配方和視野。陳韻如,就是一位擁有多種身體感的舞者,讓她在舞蹈的探索裡,面對新鮮也面對身體的訊息。

從小學習芭蕾、熱愛街舞,除了精通現代舞、爵士舞、武功、太極、瑜伽等,陳韻如還有個在當體適能教練的媽媽,帶給她另一種訓練身體的方式。陳韻如散發出來的身體質感,自有一股混雜的魅力;舉手投足很是優雅,下一刻,彷彿來自街頭的動感衝破了柔柔的表層。

外型亮眼的陳韻如看起來現代感十足,加上爽朗的笑聲,很容易讓人感到她的直率,就像她喜歡的街舞直接而有活力。但她回應每個問題的想法,卻有著自我反覆推敲的細膩,以專注清亮的眼神和肯定平穩的態度面對眼前。她會交心般地說,覺得自己這麼做很不簡單,但同時又一點都不迴避自己的膽怯和弱點。

也許是經歷過否認夢想的掙扎後,一切於她,都有了開放性。

放棄過於保護的芭蕾  為自己重新尋找

成為德國芭蕾舞團的職業舞者,陳韻如那時擁有令人欽羨的身分和待遇。可是在舞團裡僅止於機械化的執行,舞者被保護得好好的,卻失去靈魂地應付市場跳舞,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我從小就想當芭蕾伶娜,終於完成了夢想,可是那個狀態卻完全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她回憶當時,每天不斷質疑自己:「就好像夢想突然幻滅,那明天要為什麼而活?」這樣的質疑其實是契機,她轉去和包浩斯劇場計畫合作,重新尋找自己。

成為自由舞者後,她發現,舞團的芭蕾舞者相形之下比較被動,總是有復健師和安排好的暖身課,舞者很自然地就把疼痛交給別人處理。可是現代舞的舞者大多要靠自己處理疼痛,「但這會讓我們對身體比較警醒。」為了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處理方式,陳韻如會去接觸不一樣類型的課程,「如果總是同一種動法,痛和動作都會變成慣性。每一種都接觸,讓身體有不同動法,可以打開不同部位的敏感度,疼痛反而減少了。」

強調預防  重新「信任」身體的功課

芭蕾舞的美感來自反抗地心引力,陳韻如餘悸猶存地說:「那都不是人的動作,要求很開、飛在空中,腳踝和膝蓋特別容易受傷。芭蕾舞團的話題常常是『哪個團的誰又去開刀,要找人去跳一下』。」二○○六年時,她就因為芭蕾舞的大跳躍,導致膝蓋的十字韌帶必須開刀。

復健半年期間,負面的念頭偶爾會瞬間跑出,但陳韻如並沒有往下想,「可能是我的個性,一心一意就是要把腿抬起來。」然而,當她站回舞台,這才發現心理上要克服的比受傷時承受的壓力還大。陳韻如坦承,建立信任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其實它已經好了,可是一到某個角度,心裡面就開始緊張,自然而然地便把重心移到另一腳。」

類似的動作呼喚記憶和感覺,身體想要保護自己,總是覺得它隨時會再受傷,陳韻如深刻感受到自己內在的膽怯。「現在即使知道沒問題,但還是無法完全放開,尤其伸直時都會有咔啦咔啦的聲音,就會想要放縱它。連編舞時都會無意識地避開。但是這樣它只會愈來愈扁、肌肉沒力,所以一定要去平衡,這已經成為我的功課。很困難,但是要面對。」

也因為開刀後,陳韻如覺得身體就是不一樣了,她現在更加信奉預防勝於治療。她邊拿出背包裡少少的個人小物,一邊說:「以前我帶很多紓緩的東西,但是我發現,要面對疼痛,預防更重要。我以暖身和大量的動去解決,所以道具愈來愈少。如果事前準備夠充足,再大的壓力都可以承受。」

靜心,讓內在與身體更完整

她拿出一塊湖水綠的水晶,這是一位舞者朋友贈送給她的。她放在床頭,也沒刻意去做什麼,就是一份禮物;直到有一天覺得頭很痛、心情煩躁,隨手拿了這塊水晶放在眉心,「大概是它涼涼的,又有重量感,好像不知不覺就沒這麼痛了。這就是我和這塊水晶發展出來很單純的對話。」也許,陳韻如是透過水晶,讓自己平靜下來,和心對話。

回歸到自我和內在,是陳韻如的身體功課之一,如,靜心。包浩斯的作品講究和空間對話,允許她自由純粹地探索肢體;而身體在某些時刻,會突然出現從未發生過的奇妙角度和動作,陳韻如覺得,「就好像到了不同城市你會遇到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火花出現。」這種專注於空間和結構的探索,特別需要摒除雜訊,她也因此發現,原來日常做的太極導引很適合包浩斯的美學,每次演出前都會先靜心四十分鐘。

身心學(Somatics)是陳韻如另一個「面對」的方法。強調聯結,幫助自己重新感知、經驗身體,她躺在地上示範起來,「想像自己是嬰兒,身體一點一點動起來。藉由想像,讓自己慢慢長大。開始在草原上奔馳,有風,很舒服……」著重呼吸和意象,透過簡單的冥想放鬆身體,陳韻如在靜態中自我觀察和療癒,「會更認真、細膩地找到想要動身體的出發點。重新省思自己為什麼這樣動作。」

靜心聆聽身體的訊息,陳韻如似乎邁入另一階段的旅程,一如她談到新作《呼吸》:「以前的我總是將身體專注於動力上,但這個作品,是我第一次將原本的東西和身心學很自我的部分結合。」新作的想法來自於個人經驗,陪伴祖父走過臨終前的最後時刻,看著他不規律且困難的呼吸……呼吸原是件最基本而重要的事。陳韻如面對「呼吸」的課題,做的多是有氧和下盤的訓練,這是身體探索和生命經驗所集結的思考,由此,更真切地感覺自己的可能與解放。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關於陳韻如

1984年生於高雄,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25歲成為德國德紹國家芭蕾 舞團職業舞者。2010年成為自由舞者並編創,同時加入包浩斯劇場實驗計畫。近年來旅居德國,並往返台灣發表新作,連續兩年參與玫舞擊的「鈕扣計畫」,去 年發表獨舞《Playback》,以背部為跳舞概念,令人驚艷其強大能量。今年《呼吸》一作回歸生命思考,令人期待。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