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鳳學老師(新古典舞團 提供)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劉鳳學——我的舞蹈人生導師

恩師劉鳳學博士為了留下更多的學習和研究成果,這幾年一直在與時間賽跑,忙著規劃、彙整與撰寫《劉鳳學舞蹈全集》,已正式出版兩卷。她每天都心存感恩,感謝上蒼讓她又多活一天。2023年5月17日,她終於跑到自己時間的終點了。謹以此文揭露我與老師的緣分情誼,並表達對她的無限思念。

從小說起

我年幼跟隨老師在新生南路的現代舞蹈研究中心習舞,奠定了我對舞蹈的喜愛與探索之心,兒時習舞的美好經驗是我童年的珍貴回憶。老師的舞蹈啟蒙教育兼顧身體基本能力、表達能力與創造能力。基本能力主要透過搭配節奏明快音樂的練習課來進行,強調身體各部位運動的原理原則,以及時間、空間和力量等舞蹈要素的探索。表達能力與老師為我們這群小朋友以世界名曲編創的作品有關,記憶中好多作品都冠上「小」字,如:《小金魚》、《小蝴蝶》、《小蜜蜂》、《小毛驢》、《小頑童》、《小公主》、《小小玩具兵》等等,至今我的身體仍留有些許印記。尤其《小毛驢》的配樂是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小男生的美聲,毛驢的動作設計相當生動活潑又逗趣。創造能力則來自老師會經由主題和語言的引導來開發我們的想像與身體語彙,有時是個人獨力完成,有時與他人合作完成。

老師的啟蒙教育沒有一般舞蹈社要求的下腰、劈腿、拉筋等動作的強力訓練,更多的是要求「身正」、紮實的基礎與肢體的開發,以及隨著音樂而舞的節奏感、表現力與律動美,是「舞者—編舞者」合一的養成教育,也為我埋下以「創造性舞蹈」作為畢生研究課題的種子。而我小小年紀就能展跳大師級編舞家針對兒童身心發展所編創的作品,何其有幸!

成長茁壯

老師1976年創立「新古典舞團」,早期非舞蹈科班出身的團員,在老師的培訓與知人善用的調教下,展現出對舞蹈的熱情、專業態度與演出水準。而我也在進入舞團後,開始了「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舞蹈磨練,那年,我13歲,當時年紀最輕,今日在舞團內論資排輩可是第一代的嫡傳弟子。從那時起,舞蹈之於我,由好玩變成好嚴肅。小時候快樂無比的跳舞,可以跳自己的舞蹈,可以與老師在上課前一起玩七巧板、跳棋、紙牌、彈珠,甚至住在老師家,把床當地板,翻來覆去,膽敢將腿跨在老師身上的情景不復見,反而是在被要求擦地板,絕對不可遲到,以及經歷了一遍遍不同舞碼的學習排練和不斷修磨動作的過程中,精進舞藝,並學會紀律、抗壓與同理。

老師總讓我有個別表現技藝的機會。無論是我在舞團學的第一支從中國傳統遊戲發展出水袖之美的舞碼《投壺戲》;屬於小家碧玉型、愉悅地舞著雙方巾的《嬉春圖》;以磅礡氣勢開展、空間變化萬千的《幂零群》;在曠野荒原中男女歡慶之舞蹈《北大荒》,抑或是帶著巫儀神秘色彩、充滿莊嚴氛圍的《招魂》,老師都善用我的彈跳專長與柔軟身段。她為我量身編創的雙人舞《戀歌》,是她一對一、手把手帶著我練習舞扇,引導我如何配著《馬車夫之戀》歌曲,並透過把玩扇沿附著短紅布的摺扇技巧、身體動作的扭轉及節奏的掌控,展現情竇初開的害羞靦腆與對馬車夫的調皮作弄。我也從隨著舞團不斷公演與國內外巡演中,累積表演經驗,淬煉動作技巧及情感表達功力。

在那個出國不易的年代,我因為跟隨著老師在海外表演,開拓了自己的文化視野。且我在舞團的黃金年代與青春期並行,我的叛逆也因為舞蹈得到抒發調和,當然難免會有與老師頂撞的時刻,畢竟聯考課業的壓力非常沉重。然而,我的心志卻也因此愈加堅韌,學習更加專注,學會對時間的有效安排和運用,性格也隨之更為正向達觀。記得我對老師的嚴厲督促開始微笑面對時,老師曾對我說「妳長大了」,那年我高二。最近得知「新古典」舞團有個戲稱「辛苦點」,回首過往,能夠蒙老師親炙與陪伴,在她呵護下「長大」,所有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投壺戲》(新古典舞團 提供)

沒大沒小

老師凡事以身作則,儀表威嚴孤傲,雙眸炯亮又深具威望,令人敬畏。聽聞有團員在家都是挺立站著接聽老師的電話,也親眼見證排練遲到者被老師鎖在門外,直到開門前仍畢恭畢敬站在門外等候。第一次到國外演出,因時差睡過頭,大哥大姐們緊張萬分,慌亂起床準備集合,只見面無表情的老師早就端坐在大廳等候,先要我去看時鐘,接著一言不發,帶領著飢腸轆轆卻不敢吭聲的一群人朝排練場走去。老師還有一項訓斥人不帶髒字卻令人刻骨銘心的本領:遲到意味著「高貴」;欠缺雍容大度是因沾滿「香氣」;不夠認真努力自然是「讓母親失望」。許多老師的工作夥伴都知道,當她改變平常親切的名字稱呼,以禮貌稱謂對待時,必定是「有狀況」。可見老師震懾力無遠弗屆,就連林懷民老師都曾問我「妳怕不怕劉老師?」

我被公認為不怕老師的榜首,雖然我可能挨罵(文雅的)最多。然而,因自小追隨,我覺得和她始終有一份「童」心連結。目睹過老師像個小孩般急著去買冰淇淋吃;她也會偷偷告知很自我節制,只吃了一小塊最愛的巧克力。我經常幫老師按摩,感受她的體溫,團員們覺得不可思議,宛若我是在「太歲頭上動土」。即使她左耳重聽幾近失聰,我們可以「大小聲」來回對話數小時不嫌累。她邀我協助排練舞作,指導舞者,就會非常放心地讓我隨性而為。

老師的經典作品《布蘭詩歌》是我最後一次跳她編創的舞蹈,其中幾個舞段包括獨舞,老師完全放任我自編自跳,還不時給予鼓勵與肯定。老師總認為我太早離開表演舞台,但也尊重我於「而立之年」選擇全心投入舞蹈高教職場生涯,並對我有著深切的期許。誠如老師所言,我是她長期觀察追蹤的研究個案,而我這隻白老鼠的實驗環境真的難以控制,總喜歡到處亂闖,提問挖寶。因看過老師手拿梳子、髮夾,邊哼著歌曲,動作俐落地完成「定髮」過程,才體認到若沒有她那如鋼鐵意志般的髮質是難以「完形」的。而她一直腦清目明,我好奇著,那已亮白的包包頭內,究竟包覆了多少學問、智慧、創造能量及文化底蘊?

望塵莫及

老師雙腳經常是腫脹的,穿鞋走起路來並不輕鬆,但她懷著強烈的求知慾及使命感,挺直腰背,一步一腳印踏實前行。

老師堅守教育崗位,培育人才與師資數十載,桃李滿天下,曾獲頒臺師大榮譽教授。她一生編創了130首作品,求知若渴、好學不倦、終身學習,家中滿堂書香。40多歲遠赴德國學習、研究世界最通用的拉邦舞譜,將其引進,成為國內傳承此舞譜系統的先驅。她以拉邦舞譜為工具,記錄、書寫及研究她自己的現代創作作品、儒家舞蹈、唐樂舞及台灣原住民樂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她赴日本、韓國研習,從古書再挖掘的唐樂舞之研究與重建,驚豔世界,是世界級的瑰寶,得到國際學界的認可與重視。她60多歲在英國取得學位,成為我國第一位舞蹈博士,退休前擔任過國家兩廳院的主任。在教育、文化、舞蹈編創、學術研究及藝術行政等各方面都付出心力、成就卓越,獲得不少殊榮包括文藝獎、薪傳獎、國家文藝獎、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終身成就獎、行政院文化獎、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等獎項。身為弟子也從事舞蹈教育工作的我,與有榮焉,只能讚嘆卻難以望其項背!

OT報告
《幂零群》(新古典舞團 提供)

典範長存

老師對於後輩的提攜更是不餘遺力。她不喜求人、不願欠人,卻因為惜才、愛才,可以為了學生竭盡所能提供協助,包括經濟援助、推薦就業及提供展演機會。對於舞蹈同業友人也會默默施予援手、傳遞溫暖。

2021年,老師是第40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卻因身體不適,疫情未歇,故無法親自出席,非常過意不去。我當時擔任老師受獎的引言人,曾提及能榮幸站在台上引言,是因為與她締結師生情緣時的年紀,沒人比我更小。矇懂年幼起跟隨她學習,由她親自啟蒙指導,她是以身教、言教引導我超過半世紀的恩師。我在她的眼中,是永遠凍齡的「小張中煖」;她在我的心中,是永遠偉大的「師者典範」。

猶記當日,我還邀請與會者一起大聲說出老師的名字,讓她感受到我們的熱情、恭賀與祝福。禮成後,我快速趕赴她家,問她耳朵有沒有發癢?還淘氣地告訴她,我趁她不在場,說了很多她的「壞話」,老師卻開心笑著回應「說得好」。也是那天,她特別交代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陳勝美董事長,為了感謝國家社會及豐厚文化的滋養,一定要代替她深深一鞠躬。如今,她真的從人生舞台鞠躬謝幕了,但我堅信,她的精神典範永在!

鳳飛蝶舞

1925年出生的老師,其生命的長度、寬度及深度,多元精采。她沒有特定的宗教歸屬,舞蹈就是她的生命,堅定信仰。是她以挺立的身軀、自律嚴謹的態度帶領我進入、體驗曼妙美麗的舞蹈世界,要求我精準到位,具備思考的身體,啟發我的創造力及潛能,並給予我自主探索的空間,讓我因舞蹈及她的教育一生受用無窮。我想像著近百歲的老師羽化成仙,化為彩蝶起舞,也想起老師曾與她的同學李瑞芳合作的唱遊曲《蝴蝶》中的一段歌詞:

蝴蝶蝴蝶真美麗,好像天上的仙女,穿著鮮豔的舞衣,飛來又飛去。

親愛的老師,

這會兒,您又飛到何處了呢?

愛您、想您,

一路漫舞!

《招魂》(新古典舞團 提供)
《戀歌》(新古典舞團 提供)
張中煖(左)、黃碧端(中)與劉鳳學老師(右)於2016年的合影。(新古典舞團 提供)

回顧大師一生——「回首向陽天~劉鳳學生命之旅」特展

為讓大眾有機會深入了解劉鳳學博士的榮耀一生,由劉鳳學博士創辦的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新古典舞團、唐樂舞將自5月25日至28日,於新古典舞團紅樹林排練場舉辦「回首向陽天~劉鳳學生命之旅」特展,透過圖片、文字、影像來呈現劉鳳學博士精采的一生,歡迎有興趣者到訪。

特展時間:

5/25(四)~ 5/27(六)上午10:00至下午5:00
5/28(日) 上午10:00至中午12:00

活動地點:

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二段29號15樓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3/05/25 ~ 07/25
香港artmate-6/5-11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