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編導馮程程從歷年翻譯及執導歐陸當代新文本的經驗中汲取養分,發展出原創作品《誰殺了大象》。(戲盒劇團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第五屆「女節」 廣發亞洲英雌帖

華人女性創作者 聚焦「鑽石舞台」

邁入第五屆的「女節」連結亞洲華人地區女性創作者,邀請來自北京、馬來西亞、香港的劇場人,共同和台灣在地創作者,打造不同層面與形式的劇場作品,內容涉及政治、性別、文學、認同和女性成長等題材。而參與本屆女節演出的藝術家,所來自的地區,恰好形成一個鑽石形狀,因此定名為「鑽石舞台」,藉此希望女性創作上能如同鑽石一樣發光發亮。

邁入第五屆的「女節」連結亞洲華人地區女性創作者,邀請來自北京、馬來西亞、香港的劇場人,共同和台灣在地創作者,打造不同層面與形式的劇場作品,內容涉及政治、性別、文學、認同和女性成長等題材。而參與本屆女節演出的藝術家,所來自的地區,恰好形成一個鑽石形狀,因此定名為「鑽石舞台」,藉此希望女性創作上能如同鑽石一樣發光發亮。

第五屆女節

《冇》《何仙姑的幻想》《時間的代價》

5/11~13  19:30   5/12~13  14:30

《漁夫和他的靈魂》《寂靜時刻》《女。劫》

5/18~20  19:30   5/19~20  14:30

《拇指P》《乘坐過山車飛向未來》

5/25~27  19:30   5/26~27  14:30

《搞不好我們真的很像》《誰殺了大象》

6/1~3  19:30   6/2~3  14:30

台北 牯嶺街小劇場

INFO  02-33939888

每四年舉辦一次,由女性劇場工作者於一九九六年發起,旨在鼓勵女性創作、記錄,突顯婦女、性別等相關議題的「女節」,今年邁入第五屆。有別於歷年邀請歐美女性劇場的往例,本屆女節串連亞洲華人地區女性創作者,邀請來自北京「飯劇團」編導姜均、詩人周瓚與瓢蟲劇社編導曹克非、馬來西亞國家藝術文化學院教授黃愛明、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編導馮程程與定居台灣的香港演員禤思敏等人參與,共同和台灣在地創作者,打造不同層面與形式的劇場作品,內容涉及政治、性別、文學、認同和女性成長等題材,以妖嬈詭異之姿,大展懾魂之喉,發出男女不分、鶯舌百囀之鳴。

女節策展團隊由杜思慧、傅裕惠、藍貝芝與林欣怡聯合組成,以「非傳統的、叛逆的、女性的(心理生理認同)、性別的、懷疑的、想像的、沒人說過的、無法歸類的」等關鍵字,向各方女傑廣邀演出企畫。參與本屆女節演出的藝術家,所來自的地區,恰好形成一個鑽石形狀,因此定名為「鑽石舞台」,藉此希望女性創作上能如同鑽石一樣發光發亮。展演將持續一個月,十個節目接力演出。

北京兩製作  各自綻放

北京飯劇團的《時間的代價》,是編導姜均和演員從自身生活經歷出發,共同發展的作品。戲中所展現的、討論的話題是編創者在生活中真實的經歷和想法,關心的是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留給人們的是什麼?過去如何對應著未來?作品從看似散亂、無關聯或不經意的對話、動作、舞蹈、遊戲與畫面呈現上,反映出時間的流逝,帶給人們的代價。而作為一名年輕女性導演,與舞台上的三個卅多歲的男性演員,究竟他們之間又是如何連結,而促成了這樣一個作品的誕生?令人好奇。

《乘坐過山車飛向未來》是同樣來自北京的瓢蟲劇社,繼二○一○年的《企圖破壞儀式的女人》之後,再度以當代女性詩歌為文本的跨界實踐。導演曹克非與詩人周瓚合作,將詩歌變成表演者身體的一部分,以各種方式接近詞語。演出意圖突破劇場空間,把詞的聲音、表演者的身體、演出環境與觀眾等元素,置於相互傾聽、言說和行動的對等關係中,在當下日益分離隔絕的個體和不斷深刻分化的社會階層之間,探索新的精神交流與互動的可能。

大馬與香港  精采呈現

投在長崎和廣島的原子彈威力強迫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但是原子彈帶來的殺傷力卻無法終止戰爭,戰火依然生生不息地在全球各地燎動著……馬來西亞的劇場工作者黃愛明以《女。劫》敘述女人們在戰爭中的遭遇,在烽火戰亂中,有些女人很不幸地遭遇了一些「劫」。這些劫,奪走了她們的至親,甚至奪走了她們的潔身。戰火平息了,可是卻無法平撫她們心靈上的傷痛。

香港編導馮程程,從歷年翻譯及執導歐陸當代新文本的經驗中汲取養分,發展出原創作品《誰殺了大象》。該劇從《一九八四》作者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自傳式短篇小說和邱琪兒(Caryl Churchill)文本的極權氛圍中,找到對話的接合點。文本言辭機智,不時流露輕巧幽默,疊合不同的語言風格與層次。今年初讀劇時,前進進的導演陳炳釗認為,該劇建構了一個錯綜複雜的語言世界,反映出對制度的思考,充滿威力。

台灣徵件展演  編導演合一

國內節目部分,今年首採徵件方式,廿件演出企劃中,選出的六個作品,共通的特色是編導演合一。新生代劇場演員朱安如《何仙姑的幻想》與曾獲臺北藝穗節明日之星獎的禤思敏《冇》,將以單人表演形式,分別訴說現代女性外在的生存之道與內在的焦慮恐懼。蕭慧文《漁夫和他的靈魂》改編自王爾德童話,透過戲劇性語言拼貼現場音樂,跳躍式出入空間,揭露靈魂、身體與愛的哲學命題,深入探索生命意義。碧斯蔚.梓佑的《Zero /寂靜時刻》以原住民傳統樂舞為起點,以原住民古調吟唱、北印度古典音樂、佛朗明哥吉他與節奏、現代音樂等為聽覺元素,在傳統與現代對話之間,為原住民文化帶來新的美學創造。

備受矚目的新生代劇作家簡莉穎的《拇指P》,取材自日本作家松浦理瑛子的小說,從一對女同性戀情侶清洗經血染紅的床單開始,探討關係的SM,精神性閹割,愛與冷漠,曾經歷過的種種精神與肉體的變形/態,汲取松浦文本的精神與部分小說細節構成,主力闡述「關係」。趙逸嵐《搞不好我們真的很像》則透過一名患有重度嗜睡症的女子,探索性別認同的議題;夢裡兩名相似但性別不同的人,在這名女子的夢中交錯,展開了彼此相互映照、指認自己的過程。

除了正式演出外,本屆女節也特別公開「發展中作品」(Work In Progress),邀請杜思慧、林欣怡與王榆鈞三位創作者,展示工作過程的流動性和冒險性,強調創作者與觀眾處於同一場域當下,激發火花的多種可能。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