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三王》由演員安德魯.史考特獨挑大梁演出。
倫敦

《三王》為現場直播而寫 老維克劇院疫情下的探索

由倫敦老維克劇院製作,演員安德魯.史考特演出的獨角戲《三王》,是劇作家貝瑞斯福德特地為劇院的現場直播而寫,導演沃楚斯透過直播串流的特性及在螢幕上並置不同鏡頭角度的技巧,讓獨角演員在鏡頭轉換間像是兩個角色跟彼此對談,透過特寫演員的表情與肢體來營造親密感。在疫情未歇下,劇院也透過這樣的方式,探索鏡頭與現場直播演出發展的可能性。

文字|林大貂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巴黎

展開對抗疫情前哨戰 巴黎秋天藝術節如期舉行

隨著九月返工與復學潮,法國各表演場所也準備在閉館長達半年後,重新迎接久違的觀眾。但公衛禁令及九月初激增的確診人數卻埋下變數。劇院不確定觀眾會否冒風險預購一整年節目?能否忍受戴口罩欣賞演出?怎麼配合各國出入境細則安排國外藝術家來法演出?如何在「三缺一」座位限制(註1)下維持票房與成本的平衡?隨時可能爆發的第二波疫情會否讓表演藝術界再陷深淵?

文字|王世偉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首爾

公營展演空間改為偶像育成基地 引發劇場界反對聲浪

位於首爾藝術大學舊校區內的「南山藝術中心」,其中的話劇中心在韓國話劇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是韓國第一座現代化的話劇劇場。原本由首爾市政府與首爾藝術大學的學校法人「東朗藝術院」簽訂租賃合約,由首爾文化財團負責經營的南山藝術中心,去年曾因存廢危機引起爭論,日前則傳出大型娛樂公司SM Entertaiment即將自明年起於此地建立K-Pop人才養成機構,引發劇場界一陣譁然。

文字|許景涵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北京

空間、科技與沉浸式演出 表演藝術的新出路?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九月廿四日的會議「舞台表演藝術高峰論壇沉浸式的新科技為舞台藝術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邀請多個全球知名以AR、VR等新科技融入沉浸式演出的主創人員,分享結合內容創作與先進科技的經驗。沉浸式戲劇是除了音樂劇外最有可能產業化的戲劇演出形式,可預期的是,疫情後這會是中國表演藝術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屆時中國各地出現多齣此類形式演出也絕不奇怪。

文字|王泊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香港

「文化領袖論壇」線上舉行 科技融合藝術的探索

每年香港藝術行政人員的盛會「文化領袖論壇」,今年於八月下旬舉行,在疫情期間舉行的論壇,今年以「融合科技 發展藝術」為主題,正好與因未能實體進行而以網上交流的方式呼應,而疫情下藝術的新走向也是不少問答環節圍繞的重心。內容多以個案和實踐分享為主,主題橫跨科技與數位平台,如何介入劇場設計、觀眾管理和拓展、策展等,內容豐富。

文字|陳國慧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不跳不相識,這些年CCDC所見證的戀人們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雙雙》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以下稱為CCDC)創團四十周年,孕育經典作品無數,也無意間在過程中牽起多對良緣佳偶。本次推出作品《雙雙》,以六齣雙人舞作,拼貼出六對舞者的情感、婚姻樣貌。本篇節選其中兩對夫妻:吳易珊(台灣)與吳文安(馬來西亞)、張藍勻(台灣)與羅凡(湖南),聊起婚後生活,甘苦參半,唯一不變者,是對藝術創作的耕耘琢磨,趁此機會,見他們如何將這段漫漫感情長路,走成一齣舞作。

文字|郝妮爾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防疫典範百年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2020薩爾茲堡藝術節—音樂篇

今年適逢百年慶的薩爾茲堡藝術節,在五月底得知有舉行的可能後,藝術總監興特豪瑟立刻開始行動。因防疫措施考量,將原本十四個演出場地減到七個,考量中場休息易增加個人接觸,演出無中場休息,勢必調整曲目。相較於戲劇部分的相對單純,音樂部分複雜許多,兩週內推出的新版本,傳統到現代兼具,可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文字|羅基敏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紐約

取消「圍幕甄選」 能讓樂團多元化?

「圍幕甄選」曾是六○年代黑人民權運動推動下所誕生的樂團甄選樂手措施,意在不見人只聽聲的狀況下,單憑演奏表現取決人選,也成為樂團中女性與非白人族裔得以增加的關鍵。但在目前「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運動下,知名樂評家托馬西尼反而倡議取消圍幕甄選,因拉非裔樂手比例偏低,他認為樂團需採更積極的做法,如考慮演奏技巧外的標準,來解決嚴重的族裔不平衡現況。

文字|謝朝宗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柏林

疫情、政策變動不明 藝術節轉換形式對應

暑假期間,德國例行有幾個大型藝術節讓觀眾持續參與,但在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下,各種防疫限制中,籌備經年的藝術節活動又如何因應?柏林的國際舞蹈節「舞在八月」今年順勢推出「特別企畫」,邀影來自十八個國家的藝術家推出線上及戶外演出;在工業區魯爾舉行的「魯爾三年展」則將原本邀演節目與藝術家的相關影音文字、圖像資料等,建立為線上檔案庫,提供大眾公開閱覽。

文字|陳成婷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倫敦

在劇場一起聽故事 《失明》映照當下人心

原本英國訂在八月一日開放保持社交距離的現場室內表演,但七月結束前又緊急中止這項政策,重新開門的丹瑪倉庫劇院推出的新製作《失明》,即以現場無演員、搭配聲音燈光裝置演出。此劇改編自葡裔作家薩拉瑪戈的反烏托邦小說,劇情描繪高度傳染性並使人瞬間失明的疾病在一夜之間大流行,深刻映照二○二○年的當下,表演形式也將觀眾帶回劇場的原初狀態:一群人聚在一起聽一個故事。

文字|林大貂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巴黎

面對營業額下滑72% 劇場界如何備戰後疫情時代?

飽受藝文界批評的馬克宏政府於七月六日改組,任命曾數度入閣的芭切洛為文化部長。出身媒體界的她上任後勤跑基層,試圖以行動了解文化產業受到的影響。儘管如此各大劇院對如何規劃未來的節目方向仍一籌莫展。暑假期間許多劇院決定舉辦特殊性藝文活動,一來彌補長達四個月的演出空窗期,讓觀眾重拾看戲樂趣;二來也測試水溫,因應公衛政策改變劇院營運模式。

文字|王世偉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首爾

嘗試「舞台劇電影」 盼藉大螢幕擺脫陰霾

疫情為這個世界帶來的種種影響和改變,彷彿是一道做不完的習題,人們在尋找病毒解方的同時,各行各業也持續摸索適應新生活型態的生存方式。在韓國,表演藝術工作者正透過經驗回溯、技術開發與人才養成,試圖開創一個得以因應公演生態巨變,適合長期經營的表演藝術新體裁,近日於院線上映的《老夫婦的故事(늙은 부부이야기)》,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文字|許景涵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北京

報復式演出紛紛出籠 迎接復甦也需直面問題

在防疫措施將入場觀眾人數由座位數的30%上調至50%後,許多劇場、演出單位摩拳擦掌,準備迎接復甦,開心麻花、孟京輝的蜂巢劇場都紛紛推出製作,孟京輝以「孟京輝在劇場」直播進駐抖音。但面對劇場須與觀眾同在的特性,線上演出只能是輔助工具,而當表演與人不能同在場,表演藝術何以為繼?現實是,如果無法創造出避險機制,表演藝術將永遠是最後復甦的行業。

文字|王泊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上海

演藝產業覓生機 「新勾欄瓦舍」儼然成形

肺炎疫情對表演藝術產業帶來了重大的改變,雖然線上演出和雲劇場成了業界人士的時髦話題,但值得觀察的新動向是:表演藝術被疫情逼得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即從室內走向戶外,從劇院走向市集,從藝術走向生活。表演藝術界從舞台走回民間,再造昔時的「勾欄瓦舍」既可欣賞娛樂表演,又可吃喝玩樂的商業遊藝市集,把以往的觀演行為從一種娛樂消費轉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文字|李翠芝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薩爾茲堡藝術節 疫情壓力下的百年慶

苦撐下終開場 首演漢德克委創作品《阿達梅茲》

薩爾茲堡藝術節今年喜迎百年大慶,卻遇到武漢肺炎攪局,主事者苦撐待變,最壞打算是至少要演出開幕傳統製作《每個人》。還好奧地利境內疫情趨緩,藝術節如期開演,這次重頭戲是漢德克委創新作《阿達梅茲》世界首演。阿達梅茲是一位捷克青年,於二○○三年三月六日清晨由布拉格國家博物館一陽台自焚,並躍下至博物館前廣場,送醫不治。漢德克在劇中拼貼前述事件發生的時地、各式媒體報導和相關研究說法,夾以說者自身心境,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立場,傳達給讀者/觀眾。

文字|羅基敏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關鍵時期重現經典之必要?

編導穆阿瓦德試圖召喚《海濱》的青春靈魂

現任國立珂嶺劇院總監的全才劇場創作者穆阿瓦德,特地在暑假推出其經典舊作《海濱》,曾四度執導本劇的他,這回找來十四位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演員,想要透過這群表演者初生之犢的活力,帶領大家走出災難後的哀慟,重新體驗人生百態與生命價值;但倉促的排練、血脈賁張的表演、一成不變的場面調度讓整體演出成果顯得差強人意。

文字|王世偉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柏林

紀錄式廣播劇Who Cares? 透過聆聽切入女性主義視角

在疫情持續、人們減少外出的狀況下,廣播劇這種以聆聽為主的戲劇形式也增加了不少收聽率。以女性主義題材為主的劇場團體Swoosh Lieu和導演Katharina Speckmann合作,於二○一八年在製作的廣播劇Who Cares?也被重新推出,該劇是根據田野調查的訪談素材與錄音重新編作呈現,訪談對象是在第一線從事護理工作的女性專業人員,創作者讓聽眾透過女性視角,重新認識「她們」。

文字|陳成婷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倫敦

班奈特《喋喋人生》重新製播 經典獨白安慰疫情下的人們

一九八八年首次播出的影集《喋喋人生》是英國知名劇作家亞倫.班奈特的獨白系列經典,透過演員的話語勾勒出活生生的人物,以及寫實又可信,時而荒謬好玩又時而讓人心碎的真實世界。在疫情期間,英國廣播公司(BBC)重新製作,並邀請多位國寶級演員與知名導演參與,這些深刻描寫人性的獨白,在疫情期間,除了比實際操作全新大陣仗節目更得以執行以外,也給予因疫情在家隔離的人們些許陪伴。

文字|林大貂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巴黎

米榭.皮柯里告別舞台人生 表演身影永留人心

法國國寶級演員米榭.皮柯里(Michel Piccoli)五月十二日辭世,享年九十四歲。大部分的台灣觀眾可能都是透過歐陸電影認識這位傳奇男星,卻不知道他視劇場表演為畢生職志,曾與許多知名導演合作,演繹過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角色。在耄耋之年,他仍登台演出,試圖以千錘百鍊的生命歷練,激盪出稍縱即逝的藝術火花。

文字|王世偉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首爾

以車燈取代掌聲 疫情下的Drive-in公演新體驗

進入夏季後,為了讓民眾有更多機會走出戶外,並可安心享受藝文節目,韓國文化財財團運用露天汽車電影院的概念,將舞台自音樂廳移至景福宮停車場,集合多位國際樂壇大放異彩的音樂人,企劃了「古宮音樂會」系列節目,讓觀眾坐在自家車上欣賞,並以揮動雨刷或開啟車燈的方式取代掌聲,為演出者喝采;而觀眾更自發性地在節目結束後,紛紛鳴起喇叭代替安可呼聲,讓台上的音樂人大為感動。

文字|許景涵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香港

玩轉問題逆向思維 疫情中的迷失與獲得

在生活的壓力、社會的動盪中,又面對因疫情再度緊繃而恐懼焦慮的生活,香港的民眾情緒都需要宣洩的出口,之前《一水南天》的演出因共鳴有感,在謝幕時有觀眾大喊口號;而企圖透過劇場讓參與者尋回生命力與自信的「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畫」今年也持續舉辦,許多創作「與時代同行」,呼應當下社會現況,直面現實也直面人心。

文字|陳國慧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失格之人的人生補考

こまつ座《人間合格》

嚴峻疫情下,日本多數表演活動都選擇取消,但卻有一個劇團做出了將觀眾人數減半,按照原定規模如期演出的決定就是由劇作家井上廈創立的こまつ座,演出太宰治評傳劇《人間合格》,由知名導演鵜山仁執導。劇本中,井上廈以太宰治個人史為骨架,勾勒出這個年代中各種不同日本人的面貌及其精神史,而在此時演出《人間合格》是一份給人們反思生命與生活本質的禮物,願在當代鏡子的倒映中能看見劇中在艱難時代中拼命生存的人物姿態。

文字|呂孟恂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類活著,不僅僅是如此而已

訪《人間合格》導演鵜山仁及主要演員

嚴峻疫情下,日本多數表演活動都選擇取消,但卻有一個劇團做出了將觀眾人數減半,按照原定規模如期演出的決定就是由劇作家井上廈創立的こまつ座,演出太宰治評傳劇《人間合格》,由知名導演鵜山仁執導。劇本中,井上廈以太宰治個人史為骨架,勾勒出這個年代中各種不同日本人的面貌及其精神史,而在此時演出《人間合格》是一份給人們反思生命與生活本質的禮物,願在當代鏡子的倒映中能看見劇中在艱難時代中拼命生存的人物姿態。

文字|呂孟恂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紐約

場館重開日一延再延 表演藝術產業四顧茫然

美國的各個演出場館自三月陸續關閉,重開日期一延再延,從最早的兩週,延長到四月中,然後是五月,但到四月初時,幾乎整個業界都體認到二○一九╱二○季度僅存的表演都得取消了。沒有演出沒有票房收入,相關產業出現大筆赤字,但透過直播募款也效果有限,只好從裁減人力下手節流。但就算重新開門,觀眾願不願意重新上門仍要看疫苗研發狀況。藝術場館遭此重擊,未來令人擔心!

文字|謝朝宗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