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話劇團推出「線上劇院」,在藝術中心重演《原則》同時亦設觀賞線上版本的選擇,圖為線上直播宣傳圖。(取自網路)
香港

疫後現場與線上同演成風 舞台版線上重演權益惹議

香港的現場表演陸續重啟,除了原本安排線上播放版本的演出,也有現場製作呈現,另有大型團隊探索舞台和線上演出雙線發展的可能性,如城市當代舞蹈團與香港話劇團。但將之前舊作的錄影搬到線上播出,其相應產生的版權問題也隨之浮現,包括原本表演者、使用音樂的授權範圍等。

香港的現場表演陸續重啟,除了原本安排線上播放版本的演出,也有現場製作呈現,另有大型團隊探索舞台和線上演出雙線發展的可能性,如城市當代舞蹈團與香港話劇團。但將之前舊作的錄影搬到線上播出,其相應產生的版權問題也隨之浮現,包括原本表演者、使用音樂的授權範圍等。

疫情持續,香港剛在第三波反彈中回氣,康文署場地在十月初陸續重開,雖然只能開放一半的觀眾席,每四人之間要有相當距離,即使演出團隊知道開場都要賠本,但能夠讓作品面對面呈現在觀眾眼前,享受真實的掌聲,彼此都期待著這種久違的幸福。不過有些製作早已安排了錄製線上播放版本,或因與海外藝術家合作,而未能照原定安排進行現場舞台的演出,所以線上加上現場製作同步湧出,的確是有「報復式」呈現的狀態。

現場與線上  雙軌並演

未來的製作是否會考慮舞台和線上演出雙線發展成為新常態,是資深藝術行政人員茹國烈早前在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聊齋講座系列」中〈疫情之下,表演藝術的五個問題和五個趨勢〉一場曾談及的問題。疫情早期有些小型製作已有類似嘗試,這一波有資助的大型團隊亦探索了可能性,如「城市當代舞蹈團」的「數碼舞蹈季」作品之一《流轉Ⅹ思浪潮》就在同一週末有舞台和線上演出版本,觀眾可以優惠價同時觀賞;「香港話劇團」則推出「線上劇院」,在藝術中心重演《原則》的同時,亦設觀賞線上版本的選擇,兩個製作都在鏡頭運用上花了不少心思。前者現場舞者群聚的能量在鏡頭下總難以完全展現,舞台空間的氛圍也要用另外的方式閱讀,不過近鏡的安排也會看到舞者身體的細節;後者則因為仍然是話劇的設定,鏡頭流暢的處理基本上都可以讓線上觀眾了解到整個作品的肌理,近鏡則感覺更有張力。

然而要製作和播放線上版本,除了是鏡頭語言要重新思考其美學的可能性外,背後的行政考慮也是要審慎處理的問題。很多團隊在應對把舊作上載播放的首要問題,是與創作團隊和表演者解決線上播放的版權事宜,如有用到一些牽涉到版權的音樂,則更要小心處理。以往香港製作的錄影版本主要是用在內部存檔,或提供予獎項評審、海外藝術節和製作人觀看,或是教學用途,這樣的播放都未必需要完全處理版權,但當線上公開放映則有這方面的考慮,同時公開放映後是否能杜絕盜錄再轉播的危機也是另一問題,香港有些劇團就曾因在大陸網站發現線上放映的作品遭「轉播」而要與對方交涉,畢竟現在這方面的科技實在太容易掌握。

舞台版本上線  演出者權益有待重視

另一問題就是舞台版本的演出者,是否能保障自己的演出在線上播出的權利,除了牽涉原來的合約是否有包含線上播放的安排,還有當有些敏感情節的舞台表演要以鏡頭處理時,兩者之間的界線怎樣拿捏,表演者與創作人之間是否有適當的溝通。最近有個香港舞蹈作品在網路上「重演」,其中一位女舞者在線上公開其遭遇,是鏡頭拍攝有數秒特寫她的下體,這在原來舞台表演則因遠距離而觀眾是不會看到的,表演者也不知道鏡頭會這樣處理;雖然後來再放上網路的版本有刪剪,但創作人剝削表演者的權利,在這一波疫情因出現了太多「新常態」而情況可能往往會被忽視,這次風波值得創作人、表演者與行政人員深思(事件貼文者並沒公開作品和編舞名稱,本文保留這處理)。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