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适芳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以古串今的悠扬女声
莱斯民谣三重唱 寻找声音里的声音
发迹于比利时北部的莱斯民谣三重唱,因同为儿时玩伴而养成绝佳默契,其中两位团员自幼汲取古典音乐养分与声乐训练,编写合声、器乐伴奏无往不利,而无伴奏的重唱则纯粹悠扬。以比利时西北部的弗拉芒语演唱,将回溯传统作为创新途径;乐风时而轻柔时而摇滚,后期更融入电子乐以颠覆民谣面貌;唱词取自中世纪或象征主义诗集,穿越时空而别具幻想气息。莱斯民谣三重唱以如风徜徉的女声,展现根生土壤的民谣活力。
-
音乐
旅行生命的风景
第一届女歌节首先串联起生活与工作中熟悉的女性声音,随著她们的歌诗旅行,阅读她们精彩生命的风景。 同时女歌节希望藉演出形式的革新、撒下舞台与观众席的固定框架,让女歌透过一种亲密的形式传递,听者自然贴近歌者的生命。引介同时摆荡在诗与歌、传统与创新、生命与憧憬之间的女性声音。
-
创作新潮
与声音玩出一条创作之路
Mia(谢韵雅)是台湾极少数以「人声」实验作为创作媒介的创作者,在她的作品中,虽然混合了肢体与录像艺术的媒介,但是「人声」的「玩耍」是她在每一次表演中重复使用、也是最容易见到其潜力与爆发力的创作元素。Mia在声音实验上的自信,源于台湾并无此创作传统,且没有师承与流派的压力。比较起她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的肢体元素,显得更能悠游于音色的选择与即兴。
-
寻找百分百的表演杂志
品味独特的世界音乐杂志Folk Roots
二十年的双月刊Folk Roots,比起台湾许多绞尽脑汁创新卖相的杂志,实在其貌不扬。套用BBC主持人查理.吉列特(Charlie Gillet)的话:「我向来对于Folk Roots封面的毫无设计不敢恭维,但自从另一本杂志出现后,我才觉得Folk Roots从里到外风格一致,是很重要的。」吉列特当著Folk Roots总编辑伊安.安德森(Ian Anderson)的面的嘲讽,骨子里其实是赞美Folk Roots的不流俗、不哗众取宠。而他所指的另一本杂志,是九九Gramophone出版的与Folk Roots形成对垒局势、面貌皎好的Songlines杂志。 Folk Roots有一群阵容坚强、牙尖嘴利、偶尔刻薄的乐评班底,形成了Folk Roots固定的行文风格。对于不好的作品,经常可见这群人穷凶恶极地追打,对于欣赏的声响,即使无助杂志销售、没有广告赞助、来自地球任一角落的无名乐人,也能占有大篇幅报导。安德森曾说:「每周自世界各地涌进编辑室的CD堆积如山,但我们都一一聆听,且绝不以封面设计的优劣取舍。」 当然,Folk Roots的编辑群也难免养成一种主观的、伦敦中心的品味,例如,英国民谣在年度的评比中总是高居不下,如此的喜好,大约过不了英吉利海峡。不过,相较于转载不痛Folk Roots不痒的新闻稿的杂志,一旦想参考世界音乐/民谣的出版资讯与评论,笔者还是宁可选择Folk Roots乐评挑剔的耳朵与伶牙俐齿。 文字|钟适芳 文字工作者
-
捷克
生活在捷克,一天唱不完
唱歌就是那样自然的事,对著草原就唱,没有什么吊嗓子这回事,每个人就是那么自然地唱!
-
世界民族乐
散歩到世界丛林
在台湾,终于第一次听见世界的声音。我们虽落后已久,亦不妨藉这个音乐节,扎实地调音。
-
名家访谈
库德的音乐时光隧道(下)
那些企图摆出经理、官僚或老板样的制作人,什么也不懂,即使在他们自己的文化情境中,他们也表现得蛮横,野心勃勃,那是不对的,因为那不会让你找到真正寻找的东西 ──库德
-
名家访谈
库德的音乐时光隧道(上)
别人冠给库德头衔不嫌少。吉他手、电影配乐作者、摇滚/民谣歌者、蓝调乐人、制作人。早年他额束发带,领口敞开的「吉他王子」样,到电影配乐的绮丽云雾,到「世界音乐制作人」的新职衔对库德来说,他都只在做一件事情,弹吉他或与人对弹。
-
世界民族乐
天神的号角,无疆界!
一场年轻与远古的交会中 隐约可见乡野「民谣家族」式的默契 与非职业特质
-
世界民族乐
谁在皇宫外唱歌?
《赌徒之歌》纪录了十九世纪 英国社会底层的生活
-
世界民族乐
北方响起工人的歌
矿工诗人唐米的诗谣 仍在英格兰北方流传
-
世界民族乐
无声的部落 台湾原住民音乐再生的幻象
历经声音被录音器材记录下来, 经仪器后制与音乐市场行销后, 结果与他们所期待的相距很大。 我们是否只是一厢情愿地记录?
-
环球舞台
四十年后,灯再亮起
「颂乐」流动在他们体内,举手投足间透露出来。观众与舞台的界分此时模糊了,我们在小喇叭与鼓乐之间,我们也在欧玛拉与孔拜的拥吻间,我们是卡查伊多(Cachaito)的股掌上旋弄的低音大提琴,这是古巴传统「颂乐」仍绵延的原因吗?
-
回想与回响 Echo
香卡与香肠
当我们跟随在西方人之后,共同狂吻著这彷如印度音乐唯一的象征,而冷落了其他印巴音乐大师时,是否该诚实地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评赏标准?
-
世界民族乐
记忆哈瓦那
曾经在二〇年代风行一时的古巴音乐, 并不曾因社会主义革命而沈寂。 九〇年代一波波跨异域合作的古巴音乐风潮, 仿佛将人带回古巴音乐的黄金年代。
-
台前幕后
到比利时「打造」凯瑟琳.迪拉萨
法语民谣诗人凯瑟琳.迪拉萨,访台后对台湾歌谣产生浓厚兴趣,透过这次前往比利时制作唱片的幕后笔记,了解她如何融会诗乐与台湾阿美族歌谣。
-
世界民族乐
皇后的脱衣舞娘
庆祝印度独立五十年,英国以音乐庆典涂饰血腥过去。 英国人暂且忘记印度人的刻板形象。 但在每一场预期的「异文化」演出后, 「印度人」仍得回到他们在英国社区里的位置。
-
世界民族乐
民谣与「面包」 比利时小村庄,大节庆
「我们无需特定的表演场所。」 「民谣于我们,像是每日的面包。」 比利时得兰努特民谣节的艺人如是说。
-
世界音乐风
民谣活了!
在受到压抑的民族认同上, 苏格兰年轻人依靠, 民谣与民谣中的母语成为情感回归的主要通道。
-
CD小舖
余音绕梁,摩尔音乐挥不去
一张直捣摩尔人心律的专辑。摩尔音乐(Moorish Music)极为激情的击掌与严谨的调性安排,使得整张专辑既具聆赏性,亦适宜做为摩尔传统音乐的探究。 此张专辑是茅利坦尼亚(Maur-itania)摩尔音乐的首张录音。二位主要歌者,Dimi Mint Abba和Khalisa Ould Eide,来自两大iggawin家族(iggawing,即为摩尔音乐家,地位世袭。)他们自幼开始习音乐,Dimi Mint Abba在学习音乐理论和十四弦琴(ardin)的弹奏前,先由母亲传授舞蹈和打击乐器(tbal和bambourine)的节奏。Khalisa Oudr Eide则由父亲教导音乐理论和tidinit(和鲁特琴型似),tidinit被谕为摩尔乐器之首,在演奏调性的决定上扮演主导地位。 Dimi Mint Abba的音乐才华很早就展露出来,歌声传遍波斯湾区的阿拉伯国家及北非、东北非的回教国,可称得上是回教世界最佳女歌者之一。 摩尔人占茅利坦尼亚多数人口,为Hassan Berber族人占领该区域后之传人。这个沙漠共和国位于非洲的十字路,也就是非洲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折冲地带;因而,其音乐充份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色块,复杂的演绎中透著激情与生命力。演唱中戏剧性的情绪起伏与即兴的击掌便曾强烈地赋予西班牙佛朗明哥热力(摩尔人曾统治西班牙)。然而,其无可逃脱的阿拉伯式回旋般的吟唱及诵赞先知、真神的内涵,又将其拉至严肃文明的另一端。 听摩尔音乐演唱部分情感的收放自如,可说是最精致的聆听享受。Dimi的声音高亢而淸亮,圆熟不刺耳,回转的吟唱有如流云般自由浮动,辅以良好的录音,使得整张专辑更具完整的欣赏价値。演唱技巧并不在摩尔音乐的传授课程中,歌者完全借由聆听学习歌唱,「即兴演唱」在摩尔音乐极严谨的乐理规范下是重要的一环,因此,歌者的天赋便决定演出的好坏。 摩尔人生活型态的改变也将其音乐内涵导入另一境界,他们离游牧生活渐远,都会化、异于传统的社会结构迫使iggawin改变其音乐角色,不只依靠传承的音乐知识满足大众,而必须开始创作,以符合现代听众的需求。Dimi和Khalisa在创作及词曲的组合上便做了很大的突破,此张专辑收录了多首异于传统内涵、民族及政治意识强烈的歌谣。如描述茅利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