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吉
-
艺@书
《创造力的激发》书摘
知名心理学学者,也是台湾剧场发展重要推手的吴静吉博士,长年研究「创造力」的奥秘,将心得汇整为这一本《创造力的激发吴静吉的七十堂创造力短讲》,透过心理学实证、幽默故事、名人名语,从观念构思、精致化、倡导到最后实践,为读者层层揭开激发创造力的诀窍。本刊特别选摘书中精采篇章,与读者分享吴博士的机智与文采。
-
专栏 Columns
观众从哪里来?
在一个预算中有观赏演出经费、在生活风格中有艺术活动的社会,观众真心诚意地尊重艺术工作者,同样地,艺术工作者的心中永远在乎观众。台湾的艺术教育没有培养足够的有品味有纪律的观众,艺术工作者可以透过正式的教育体制与终身学习的非正式管道,让我们的社会能「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
专栏 Columns
国际表演艺术协会联想
我的梦想就是希望所有的表演艺术团体、表演场所、艺术经纪公司、各级学校艺文中心、艺术节、表演艺术相关的社团或基金会、文化局、文化中心、文建会及其所属的相关机构都能够联合起来,平起平坐,交流互助,靠会员合作的力量,为台湾的表演艺术开创更好的表演空间和机会,造就更多的艺术人才,培养更多的艺术领导人物。
-
专栏 Columns
多元智慧的理论找到了表演艺术才能的科学证据
表演艺术界的朋友在回想成长的历程中,是否觉得自己优势的智慧缺乏有利环境,但终于还是突破重重困境而有限制地发挥。不管你的回忆是什么,我们可以很庆幸地说,终于有个心理学家寻根究柢,肯定了音乐、肢体动觉等等的独特智慧,而且可以应用自己擅长的智慧在某一相关的领域中表现创意。
-
专栏 Columns
再探华文戏剧节
想想奥运四年才举办一次,而亚运也是四年举办一次,华文戏剧节也不必急著年年举办,而是如何把每次的戏剧节办得活泼创意、多元发展才是重点,而在每两届之间,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专题性的深度对话,以及成长导向、创意激发的交流。
-
专栏 Columns
攸关艺术未来的「守门人」
当我们进入公元二〇〇〇年,在教改上九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将「艺术与人文」列入七大学习领域正要试办的今年,我们必须面对「守门人」的重要性的问题。艺术界的人在从事艺术教育时,必须有「学习者中心」的概念,让学习者从互动中主动建构艺术对他们的意义,你是他们最好的守门人,而这些受教者以后也是你作品最好的守门人。
-
专栏 Columns
国际儿童民俗艺术教育会议的联想
大陆、美国、日本可以依赖其强势的明星地位吸引国际注意,而台湾在文化上得要靠其整合最佳的资源、发挥高度的创造力、展现最佳的演技,才能转移别人的眼光,进而得到别人的尊重。今年七月十七到二十二日在宜兰举办的国际儿童民俗艺术教育会议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
专栏 Columns
被迫的喜悦心情
抱著被迫的喜悦的心情,我经常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有些发现还能澄淸自己的错觉。一个硏讨会的成功,不是只求答案,而是能够激发辩论,提出値得深讨的问题、分享经验和「英雄所见略同」的发现,或是因挑战而互相认识。
-
专栏 Columns
山不来就我,我来就山
父母和师长认真的对待戏剧活动,让这些靑年学子在专业人员的辅导下共同体验戏剧的创作、训练、排演,最后将他们共同参与完成的作品公开演出,让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体验,创造共同的回忆。
-
专栏 Columns
谈创意伙伴
创意伙伴并不是新观念,而是新主张和新行动。在回应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紧张时,创意伙伴的关系就应运而生。两岸交流至今已开放十年,不论文化、艺术和政治,两岸都应该成为创意伙伴;两岸在政治上的冲突,应该化为创意伙伴的关系。
-
专栏 Columns
寻找台湾的文化隐喩
今年暑假,八个表演艺术团体将要去参加亚维侬艺术节,到底要以什么样的主题才能显现台湾表演艺术的特色?或甚至艺术该如何反映台湾的文化特色?就像歌剧能成为义大利的文化隐喩,具有台湾特色的表演艺术成就当然也可以成为台湾的文化隐喩
-
专栏 Columns
辣妈妈的关爱眼神投向了无名小卒
当「妈妈」不出国的期间,她几乎每次开演前都会摇铃,等观众全部注意力集中她脸上时,她只说一句话:辣妈妈是奉献给剧作家及所有剧场相关事物的,希望大家能享受今天的演出。顾名思意,辣妈妈是以培养、发觉剧作家为其重心,而所有相关的剧场艺术家也跟著水到渠成地成长。
-
十年演艺
表演艺术二十七变
十年来的台湾因著解严后释放的自由及世界局势变动后的广阔空间,直接或间接触动表演艺术的大小变化,但真正影响表演艺术发展的是经济的实力和展现这种实力的高度意愿。政治的自由和经济的富裕改变了人民的生活风格,观赏或参与表演艺术就是这种生活风格改变的现象之一。这种政治的自由和经济的繁荣也影响了艺术家及团体对于如何经营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
专栏 Columns
戏剧经验可以创造靑少年美好的回忆
靑少年原本就是戏剧化的,活在戏剧中,也要靠戏剧解决冲突,将戏剧成为靑少年学校教育的一环,也是最适性的教育,符合靑少年的成长需求,当然也符合教育的原理。
-
专栏 Columns
期待世界华文戏剧节
相对于法语戏剧之于亚维侬艺术节,英语之于爱丁堡艺术节,华人散布世界各地,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应该都懂华文,而我们是否也可考虑一个世界的华文戏剧节?
-
专栏 Columns
企业与剧场「调戏新配」
「你是在黑暗中拼命的对面前走来的美女眨眼,你淸楚你在做什么,可是她并不知道,广吿就是把灯打开,让她看到你的好处而投向你。」剧场行销人员就是打亮那盏灯的人,请观众、社会、媒体、企业界,甚至政府人员都能淸楚看到他们的表现而走近、支持剧场。
-
专栏 Columns
艺术与文化的发现之旅
以亚维农的戏剧节来说,一年主办单位邀请的团体约有四十五个,而其他近四百个团体完全是自费。团体和当地将自己住家改为表演场地的业主订下契约,经过多年这些业主便开始组成了委员会。而街头的表演更是在共同的社会互谅下举行的即兴表演艺术。在八月约一个月的戏剧节及其前后各半个月期间就让当地居民赚足了一年所需的所有费用。
-
专栏 Columns
表演艺术团体的自我追寻
台湾的表演艺术行业、团体,在迈向成熟专业的独立自主路上(包括创作方向)可说也在追求认同中。譬如大家常常在会议中谈论,到底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真正的意义在哪里?这意义不仅是指艺术家或文建会的定义,而主要是对消费大众及赞助者的意义。
-
专栏 Columns
艺术的英雄本色
应是互相尊重异己的时候反而急躁不安,甚而产生误解与成见;更应要互相欣赏以增加创作素材、共同开拓资源的时候,反而无法设身处地。这样的危机也许只是民主社会中的一个过程,但我们到了必须进入另一个境界的时候了,那就是我们需要容忍,我们需要建立艺术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