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再探华文戏剧节

想想奥运四年才举办一次,而亚运也是四年举办一次,华文戏剧节也不必急著年年举办,而是如何把每次的戏剧节办得活泼创意、多元发展才是重点,而在每两届之间,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专题性的深度对话,以及成长导向、创意激发的交流。

想想奥运四年才举办一次,而亚运也是四年举办一次,华文戏剧节也不必急著年年举办,而是如何把每次的戏剧节办得活泼创意、多元发展才是重点,而在每两届之间,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专题性的深度对话,以及成长导向、创意激发的交流。

台北举行的第三届华文戏剧节已经落幕了,这也正是反思的开始。

儿童通常在一岁半的时候就会开始争取独立。到三岁时,是否能够肯定自我,是他一生中独立思考运作的关键,当然也是决定他是否能够平顺地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准备。三岁到五岁是儿童学习如何乐观积极、活泼创意的时期,如果学习失败,他很可能会因罪恶内疚而遗憾后悔。

第三届刚落幕、正在准备举办第四届的华文戏剧节,到底能否成功地成为一个乐观积极、活泼创意的艺术节,当然需要认真地自我反思。否则曾经怀有梦想、实际参与的人可能会因此而遗憾后悔。也只有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活泼创意的思维,来 规划执行华文戏剧节,才能使它的未来独立自主、可长可久。

具包容性的「华文」定义

一九九六年八月,后来被界定为第一届华文戏剧节的「九六中国戏剧交流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香港、澳门、大陆不同地区、纽约以及台湾的代表,聚集一堂讨论戏剧交流;研讨会之后,除了纽约以外的其他各地代表,聚在一起交谈如何有效地永续经营戏剧交流,「华文戏剧节」的概念和执行计划因而诞生。我也在场,当时几个主要的决定是这样的:

第一个决定是把名称定为「华文戏剧节」。为什么当时会不称其为「华人戏剧节」而称为「华文戏剧节」?本来世界上比较有名的艺术节没有一个是以种族、民族或特殊的语文作为其艺术节的名称;音乐和舞蹈本来就不受语文限制,剧场的表现虽然多元,但仍然以文本居多数,全球性的戏剧交流,就严重地受到了语文的限制,在华人的学校中,即使使用华文教学,大部分的剧本也都是由英、法文等翻译而来的,这种现象尤其在中国大陆以外的教室里更为普遍。我记得在表达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华文戏剧节」的时候,曾以亚维侬艺术节作为例子,亚维侬艺术节是从戏剧节开始的,而且还以法文起家,已经有五十几年的历史的艺术节,仍然不必为讨好不懂法文的观众而特别制作英文的资料;记得有一次我实在看不懂复杂的法文节目单,希望因是贵宾的角色可以享有特权要到详细的英文解说,一个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地说:「亚维侬艺术节虽然是世界性,但它是在法国举行,而且是以法文为主的。」

是的,亚维侬艺术节在名称上并无法文两个字,但它的主体就是法文。是的,我们的确需要一个以华文为主的戏剧节,但为什么要在名称上特别强调「华文」而不是「华人」?别人不必特别指出语文,而在这个阶段,我们确实需要强调华文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虽然在华文中,使用汉文和中文的占绝大多数,但华文并不只限于中文或汉文,凡是中华民族所使用的语文,都可统称为「华文」,但毫无疑问的,中文绝对是华文中的主流。台湾和云南的原住民,当然也可以使用其语文来从事戏剧创作与演出,来自上海、广东的剧团是否可以用上海话或广东话来演出呢?当然可以!

纽约的一位白人博士研究生,和他的好友组成一个华文为主的剧团,他们绝大多数的团员都不是华人,即使是华人也大多是美国出生的华人,这样的剧团我们也可以称为「华文剧团」,但不能称其为「华人剧团」。纽约的「长江剧团」是道地的华文而且是华人的剧团,历史悠久,演出活络,也具有华文戏剧节主要成员的资格。事实上,香港和新加坡的华文学校也经常用英文演出华人创作和非华人创作,连台湾的高中每年都举办英文话剧比赛,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英、法、德、日等非华人来以华语演出华人创作的华文剧本?

举办城市何须受限

新加坡意外地在第一届华文戏剧节中缺席,但大多数与会的人心中都有新加坡华文戏剧活络的印象,一个华文戏剧节如果没有新加坡的代表,那必定是个缺憾,所以当我们希望星马、印尼等地的华文戏剧团体积极参与这个戏剧节,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华人」两个字。

所以华文戏剧节是具有包容性的、开创性的、整合性的、分享性的、交流性的特质,它不是排他性的,也不是狭义性的。

当时的第二个决定是以城市交流的模式轮流举办华文戏剧节,所以会决定第二届在香港举行,第三届在台北,第四届在澳门,那是因为只有这几个城市的代表与会,这个轮流举办的决定是在场人士协商的结果;如果当时有来自上海、哈尔滨、纽约、新加坡的代表参加,当时协商的结果可能又会是另一番景象。如果美国中文学校联合会,各大学的中国研究、台湾研究、东南亚研究或华裔美人研究等单位,以及华文教师协会,能够共同主办一次世界华文戏剧节,而被邀请的人都可以免费参与,我不了解大家还要争什么,这是一个値得鼓励、骄傲及努力促成的事件。

如果有哪一个城市觉得等得不耐烦,我们当然可以每年举办一次,甚至一年举办四次,反正是举办的城市自负盈亏。想想奥运四年才举办一次,而亚运也是四年举办一次,华文戏剧节也不必急著年年举办,而是如何把每次的戏剧节办得活泼创意、多元发展才是重点,而在每两届之间,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专题性的深度对话,以及成长导向、创意激发的交流。

对下一届的乐观期许

积极乐观的人在反思的时候是往正面想并且是往前看,寄望第四届华文戏剧节的主办单位,能够增加专题式的深度对谈机会,以专长或兴趣为分组的基础,例如「葛罗托斯基」、「传统戏曲应用在现代剧场」、「小剧场」、「剧本创作」、「灯光设计」、「企业赞助」、「儿童剧场」、「演员训练」、「戏剧欣赏教学」等等;这种专长或兴趣导向的小组,可以由任何人自动发起,邀请同好加入而形成虚拟与实体兼具的社群,主办单位只要能将这些社群的深度对话列入议程,并提供实体讨论空间就可以了。第二,希望能够尽量呈现主办地的各种剧团演出,让外地来的与会者能够现场体验,就像是上了一门主办地的「戏剧发展现况」的课程。第三,希望主办地可以提供播放录影带、VCD或DVD的空间与设备,让所有与会的人能够互相分享,甚至交换作品集。第四个建议是,希望能增加戏剧与剧场界的「进行式」与未来性,让与会者能亲身体验或了解到,正在发生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任何跟剧场有关的理论、议题、创作、演出、团体或工作者。

 

文字|吴静吉 心理学家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