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表演艺术团体的自我追寻

台湾的表演艺术行业、团体,在迈向成熟专业的独立自主路上(包括创作方向)可说也在追求认同中。譬如大家常常在会议中谈论,到底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真正的意义在哪里?这意义不仅是指艺术家或文建会的定义,而主要是对消费大众及赞助者的意义。

台湾的表演艺术行业、团体,在迈向成熟专业的独立自主路上(包括创作方向)可说也在追求认同中。譬如大家常常在会议中谈论,到底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真正的意义在哪里?这意义不仅是指艺术家或文建会的定义,而主要是对消费大众及赞助者的意义。

一个艺术领域在社会中的成长就如一个个人的成长。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面临了八次的危机,每次危机也都是转机,是对自己一生发展的定位。

一生中的自我追寻最关键的时刻是靑春期,在这段期间,生理、心理变化同时进行,同时也与社会生态互动,产生交相影响的变化。例如,在这个时期,父母、社会常常期许靑少年说:「自己怎么还不懂得自立……」,可是当他要求自立时,又说:「你还这么小!」其实这时靑少年本身正在适应周遭的环境,而在适应中,他通常都会经过「肯定⇄否定」的过程。这是一个转机的历程,而能在抉择中有所承诺就是找到了自我方向,走向了独立自主。

我们对未来都可以有所预测,但基本上在三十岁以前都还是在努力追寻的阶段。然而追寻什么呢?追寻生存的价値、生命的意义,追寻良师益友、支持自己的团体或个人;同时也在追寻情感──一种亲蜜的关系,包括与父母、师长的关系,在同侪中彼此意见相同而产生的联谊,以及追寻赖以生存的工作、职业。

追寻自我的团体成长过程

台湾的表演艺术行业、团体,在迈向成熟专业的独立自主路上(包括创作方向)可说也在追求认同中。譬如大家常常在会议中谈论,到底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真正的意义在哪里?这意义不仅是指艺术家或文建会的定义,而主要是对消费大众及赞助者的意义。

在多次的会议中,国内的表演艺术团体在诠释自己的定位时,意见分歧、缺少共识。虽然艺术的创作应该多元化,但对人生基本问题却要有同样的关怀。而关怀的重点可有不同,表现方式也应不同,但常常却演变为意气之争,使得一般的观众、赞助者更无所适从,最后只能选择对其个人有意义的团体给予支持,这意义可以是真正的艺术本质,或透过个人网路的认知,或只是从媒体资讯得到的──为什么要去观赏某一演出的意义。

在追寻过程中,表演艺术团体同时也希望透过所学、所见、所知的前辈或团体,或已有成就的当代艺文团体做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既然在共同追寻人生意义中,各有所好,表现方式也各有所异,因此也就各有所自己推崇的良师益友,或不同的理论背景及意识型态。以戏剧来说,不管是以莎士比亚为师,或以果托夫斯基为友,甚至以关汉卿为心仪的对象,在民主社会中各独立的个体都以最宽广的心胸及求知的欲望去加深对自我推崇理论的了解,同时也设法去了解别人的良师益友。大家互相尊重,互相交流,新的创意也因而源源不断。

结盟寻求生命共同体关系

国内的艺术团体,因面临共同的挑战,如经费、场地、掌声等等,多年来一直在结盟,「表演艺术联盟」起又起,也是面临共同困难时希望转化为挑战的具体寻求表现,以建立亲蜜关系。理想上,这亲蜜关系应形成生命共同体,激发共同未来的远景,而更重要的是现实资源的分享,使成长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断断续续、起起落落的烟火,或抗议的行动。

这种联盟甚至应形成一个社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超过一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中,敏感的游客都容易感受到哪里是艺术区,而即将成立文化局的台北市却不知她的艺术区在哪里?或许我们可以自我陶醉的说:台北处处有色情,同时也处处有艺术!但我想我们用不著如此来自我欺骗吧!

追根究底,艺术团体在自我追寻中,最困难的是基本生存的问题,所以在任何文化或艺术小型座谈会、大型会议中,数十年如一日,总有一再重复的怨声,抱怨台湾艺术生态如何不利艺术团体的生存与创造。这些抱怨的不利条件不外乎:政府经费提供太少、干预太多,媒体支持不够,企业赞助不力,观众掌声太弱,甚至有时在一个对我们毫无帮助的外国人面前,在还未搞淸楚对方之前就把他当成文化的咨商员,集体倾诉。这些抱怨,甚至抗议最后却模糊了艺术团体及个人成长的目标及追寻的价値。

在自我追寻当中,个体最大的特点是需要权威的支持、肯定甚至辅导,但却又一方面反抗权威,因此在创作观念与表现方式上,艺术家可以拥有终身的良师益友,但也必须在追求支持、肯定、辅导下,能够善用批判思考做出合理的抗议,才能有靑出于蓝而更胜于蓝的嫡传弟子。

但在经费上,当一个在追寻中的个人或团体通常都会一方面追求政府的赞助,另一方面也担心受政府干预。但如果团体已能独立自主或真正渡过了追寻的阶段,在面对政府或其他权威团体时,无论是寻求支持、赞助或反对抗议,他们的动机、目的和方式就非常淸楚了。因此政府与表演艺术团体、艺术家之间的定位淸楚,合作容易。而当艺术家必须因共同的艺术文化的重要问题而起来反抗时,表演艺术团体或艺术家的联盟其凝聚力自然较强而有力,对政府、媒体的吸引力也较理直气壮,对政府的影响就较能产生正面效果。

双赢政策开发更多资源

表演艺术界应是自我省思的时候了,我对台湾表演艺术界的成长及未来相当乐观。我觉得已经可以对未来追求的方向真正有所承诺的时候,以一个独立自主的身分,将所有可能面临的困难当做挑战,因为是挑战就可当成问题来解决。在艺术界不管他是不同的意识型态、不同师承学派、不同表现方式,却都能以开放的心胸来建立亲蜜的关系,激发多元的创意。

因此与政府的关系应是以发展艺术、完成个人美感经验、提升生活品质为目的,而采取双赢的策略,共同合作。而为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采取抗议的策略时,必然得到社会大众,尤其是潜在观众及企业赞助者的支持。即使是这样的抗议活动,也是能说服观赏者的完美演出,而不是毫无演练,又不知如何即兴演出的拉邋的活动,把原本表演艺术界亟须拉进的赞助者及观众推出场外。只有艺术界本身互相亲蜜相处,与负责文化的政府机构之间合作无间,而在抗议时又能影响到大多数社会,且让演出感动观众,如此才能获得更多观众的掌声及企业的赞助。

在一项硏究中显示,大多数企业及潜在观众都希望参与艺术。在表演艺术界中,国内音乐的观众量比较大,赞助古典音乐的企业比较多,很多企业人士及潜在观众都认为舞蹈及戏剧是他们很想从事却很少从事的休闲。而在想而没做的人当中,很多人表示未曾接触过,不知如何开始,甚至很多人认为社会提供的机会不多,但也有人表示曾从事过,但经验、印象欠佳,这表示我们真的需要自我省思,如何对想从事却又少从事艺术休闲的人提供机会、吸引他们接触,并让他们开始欣赏或接触,而且在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感动,对艺术家、艺术团体产生良好印象。

在另一项硏究中也发现企业界学过艺术或家人从事艺术的较易赞助艺术,许多没有经验接触艺术的不知如何赞助艺术。企业的赞助是有其赞助的游戏规则,许多艺术家、团体在寻求企业赞助时,常把企业当成政府看待,一方面希望他们的赞助但又怕受到干预,其实,当企业界希望能肯定成熟、独立自主的企划案时,他们只得到一个少年的情诗,这和他们的游戏规则实在差距太远了。

 

文字|吴静吉  心理学家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