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观众从哪里来?

在一个预算中有观赏演出经费、在生活风格中有艺术活动的社会,观众真心诚意地尊重艺术工作者,同样地,艺术工作者的心中永远在乎观众。台湾的艺术教育没有培养足够的有品味有纪律的观众,艺术工作者可以透过正式的教育体制与终身学习的非正式管道,让我们的社会能「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在一个预算中有观赏演出经费、在生活风格中有艺术活动的社会,观众真心诚意地尊重艺术工作者,同样地,艺术工作者的心中永远在乎观众。台湾的艺术教育没有培养足够的有品味有纪律的观众,艺术工作者可以透过正式的教育体制与终身学习的非正式管道,让我们的社会能「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经济不景气一定会影响到表演艺术的票房,在台湾尤其是如此。因为看表演,不是我们国民生活风格当中的重要或必要的活动,很少人会将观赏或参与表演艺术活动列入他的年度预算中,为什么?

二十年来台湾的表演艺术观众还是以年轻人为主,而且其中大部分还是女性。是的,有些节目是有其特定的对象,例如马友友的观众年龄层比较广,当然也有一些京戏或其他传统戏曲的观众以资深国民为主;但毕竟这样的节目占所有演出的节目比例不髙。

台湾观众为何容易流失?

两年前九二一地震之后,我注意到一些经常买最便宜票价但常有机会享受高价座位的年轻人,将可能用来买票的金钱立即捐出,这种行动正好反映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同理心,这样的同理心,也是促成他们观赏表演的动机。当然他们也就没有余钱去观赏那段时间的演出,那一年的表演艺术票房也就不好了。这些年轻人也最容易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而有些观众是看热闹不是看门道,他们更没有理由继续购票入场。

这样的观众长大以后,绝大多数从表演场所消失,除非某一次演出热闹得再勾起他观赏表演艺术的记忆。当然他们也可能比一般从不看表演的父母更有机会陪伴子女观赏针对儿童设计的演出,这也可能是为什么这样的节目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远小于针对成人而作的演出;在儿童或年轻时拥有观赏经验总算是一件好事。但为什么他们没有为自己的乐趣继续观赏表演?生活压力、工作忙碌、结婚生子都不是理由,真正的理由可能就是没有学会看门道,观赏表演没有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生活没有艺术化,艺术没有生活化。

应邀到欧洲的艺术节表演过的团体,都会为他们的「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而感叹,表演完之后,观众先会以几次的鼓掌表达对演出者及幕后工作人员的感谢,因为从小参与艺术活动,深深体会每一次演出都是辛苦努力的成果,即使他们未必欣赏那一场演出,仍然能够体会过程甘苦。那些掌声,是感谢,是回忆,也是分享。之后,他们会以快速的手掌声或脚掌声,甚至起立、叫声,表达他们欣赏这次演出的程度。优剧场参加亚维农艺术节演出的第一个晚上,全体团员楞在台上不知所措,因为掌声太大太久而且大部分的观众都起立,等他们醒过来才领悟到再怎么累都要再表演一段回应观众的赞赏。

培养有品味、有纪律的观众

只有从小接受适当的艺术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品味、有纪律的观众。当代传奇所以被邀请单位指定在巴黎夏日艺术节中演出〈霸王别姬〉和〈拾玉镯〉,是因为法国的观众在看完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后,很想深入探讨舞台上的〈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演到一半时突然大雨倾盆,因为是露天的场地实在无法演下去,所有的外国观众包括他们的文化部长都躲在走廊下远望舞台,他们可以走而没有走,雨停了,他们立即坐到湿湿的观众席上,期待霸王继续别姬。只有在「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环境中成长的观众,才能拥有如此的剧场情操和观赏纪律。所有的外国观众从头到尾专注入神地观赏。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专注又放松地观赏?原来他们不是来做功课也不是来应付,当然更不是来看热闹,他们是来体会的,然后让舞台上与电影中的「霸王别姬」在意象中对照交集。

在一个预算中有观赏演出经费、在生活风格中有艺术活动的社会,观众真心诚意地尊重艺术工作者,同样地,艺术工作者的心中永远在乎观众。就因为台湾的观众太少,台湾的艺术教育没有培养足够的有品味有纪律的观众,艺术工作者可以透过正式的教育体制与终身学习的非正式管道,让我们的社会能「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在乎观众,就是要倾听观众、了解观众。许多艺术工作者都参与了九二一的灾后重建工作,这么善良的动机,有时会因不了解观众而拉大了距离。震灾半年后,有些灾区儿童已经走出阴霾,期待正常的生活,有些不愿意外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要他们回忆震灾。有少数艺术工作者,非常诚恳地来帮助这些儿童,一开始就要他们画出或演出有关震灾的记忆,令他们百思不解。如果「心中有观众」,可以给他们美好的经验,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取代悲伤的感受;或者知道如何切入才能真正跟他们心灵交会。这不是治疗,这是一场另类的演出。

同样地,艺术教育的教师也应该在乎学生观众。在很多场合中,有时会听到一些艺术教师的抱怨,他们认为在升学主义挂帅的学校里,艺术教育不受重视,学生也不喜欢上艺术课程,我总在惊讶之后问他们,为升学为分数而读书不是会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吗?艺术的课程既然不是升学的科目,学生不是应该会毫无压力地快乐学习吗?如果学生在被迫阅读升学科目之后,没有期待艺术课程所带来的快乐,那就很可能是教材内容或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次的教学都是一场演出,如果老师是编导演,那么他是否应该在乎他的观众?

艺术是最好的教育整合工具

九年一贯课程所拟定的十项国民基本能力包括: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等等,我认为表演艺术是达成这十项能力最好的整合工具。是的,「人文与艺术」是七大领域中的一个,而且还包含音乐、美术、艺术表演等,但是从美国成功实施多元智慧的学校的经验来看,这些学校都会以艺术作为整合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在低年级。从事艺术与人文教学的老师,可以自信地协助其他各科的教学,让艺术成为贯穿所有课程的桥梁;让其他的老师尊重艺术,让所有的学生喜欢艺术、了解艺术,总有一天,他们都会成为有品味、有纪律的观众。

我希望教育单位能够邀请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分期分批进驻学校,和专任教师协同合作,设计教材与教法,并且实际参与教学工作。在偏远的地区,可以聚合几个学校,分工合作,共同拥有同样的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欧美澳日,都会结合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建构适合儿童多元发展的艺术活动,丰富儿童周末或寒暑假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经验。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在这些活动中,因为在乎他们的观众,也受到他们观众最大的欢迎。我期待这样的事会发生在台湾,我相信一定会的。

 

文字|吴静吉 心理学者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更正启事

本刊第107期〈专业策展!人在哪里?〉一文中,提及「小亚细亚戏剧网络」即将告终一事,经主办人平珩澄清,并无停办的打算,明年仍将续办小亚细亚戏剧网络的节目。特此更正并致歉。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