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韵
资深乐评人、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节目部经理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亚洲
且战且走,滚动中持续发声
面对变幻莫测的疫情,亚洲各乐团多半采取且战且走策略,或是采保守操作,仅公布近期音乐会讯息,或虽大胆公布了整年乐季,也时不时随情势变动调整。因应国际音乐家到访的高难度,则增加了本地音乐家的邀请演出,让年轻一辈上台当主角。线上表演与互动当然也是乐团关注焦点。面对疫情下的「新日常」,如何洞烛先机,将成为乐团下一波的挑战与机会
-
特别企画 Feature 1987-2022
台湾音乐剧新浪潮来袭
「我不是在剧场,就在前往观赏音乐剧的路上。」上述这种想像中的情景,应是台湾音乐剧创作者多年期待。没想到2022年,台湾原创音乐剧发展迈入35年的当下,美梦似乎已成真,整年都有表演上档。单就4月,全台逼近15出原创音乐剧轮番上演,加上国外IP授权及直接引进的制作,2022年3至6月的演出数量,相当于2018一整年,而2018年几乎可被视为台湾原创音乐剧首度大爆发的一年(注1)。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现象2:原创音乐剧大爆发,卅年发展迎「高点」?
蓬勃背后却见苍白 产业未来仍待努力
这一年可说是台湾原创音乐剧制作大爆发的一年,不管是首演、重演或重制,数量超过廿个,可说是历年来的高点。然此时台湾音乐剧发展乍看蓬勃,其实外强中乾,量虽然逐年增加,但产出的质却有道不出的无奈,大多数创作者和剧团总是倚靠热情和冲劲,突破困境和挑战。相较于音乐剧产业发展完熟的韩国,与起飞中的中国,台湾的音乐剧如要更上层楼,政府的扶植挹注、场馆的合作共制,都可能让未来看到一片蓝天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这个乐季,我想看的节目是……
密密麻麻的乐季节目,看起来什么都好想看,但时间有限、分身无术,如何精挑,怎样细选,真是让人可以困扰个几天几夜!本刊特邀六位国内外赏乐达人,分享他们非看不可的新乐季三档演出,帮你画出重点,选出今年的「绝不错过」!
-
焦点专题(二) Focus
新世纪创作勃发 新曲注入新活力
廿一世纪的台湾国乐界,如同触底反弹般,逐步展现无穷的生命力,无论是公办乐团还是民间单位,包括台湾国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采风乐坊、小巨人丝竹乐团等皆投入新作品的委托、演出和制作,相关民族音乐创作比赛。综观过去十五年,国乐曲目新创的作品数量已经累积到一定的水准,有了量之后,下一阶段便是质的挑战。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这个乐季,我想看的西乐节目是……
莫札特、马勒、布拉姆斯、布鲁克纳这么多西方音乐巨擘的作品,加上台湾原创新乐,台湾的交响乐团乐季缤纷又多元,本刊特邀四位赏乐达人,告诉大家他们心目中的最爱选择!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回归初衷建新轨 扶植艺术不断电
自一○六年度起「分级奖助计划」评鉴案,业务由文化部转交国艺会办理,之后评鉴和评审的机制,也将进行适度的调整。以财团法人身分,发挥臂距原则,进行艺文补助等专业事项,本就是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廿一年前创立的初衷,之后补助业务全责交由国艺会执行将有何新气象?对演艺团队及表演艺术生态影响深远的「分级奖助」计划,董事长林曼丽表示,国艺会对此进行全面审视,目的要整合国家的补助资源与政策,以建立一个更好的补助制度,让艺文团体能够在一个正面循环的生态中发展。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回首点滴 艺术与社会鸿沟仍在
「文化部演艺团队分级奖助计划」施行评鉴制度以来,过去十五年的计划评鉴主持人均由文化评论人林谷芳担任。「分级奖助计划」评鉴案自始至今,历经多次沿革改变,也牵动著台湾各表演艺术团队的发展与生态。透过本次访谈,林谷芳以前计划评鉴主持人的经验与文化评论人的视角,剖析「分级奖助计划」长期对于台湾文化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所面对的机会和挑战。
-
企画特辑 Special
原音入乐的两种想像
欧洲中心论在廿世纪下半叶逐渐解体,东方主义进而成为显学,于是欧洲核心文化相对失去优越性,以在地民谣、节奏、乐器入乐在古典乐界司空见惯,在两人的作品当中,显见受到前人影响的印记。最终,王希文、李哲艺两人不约而同,破除流行音乐与精致音乐之间的界线,企图让两者平行共融,而非将流行音乐手段视为次等,并抛开运用精致音乐装饰原音或提高原音走进殿堂的价值思维。
-
焦点专题 Focus
作曲新声代 悠游东西无界限
如果说上一辈的音乐家扮演的是开路先驱,如今这一代的作曲家正在前辈铺设好的温床上百花齐放。相较于前辈的拓荒,他们大多数拥有扎实的西方作曲技巧的训练;他们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文化,在全球在地化的时代是创作最大的资产,因此穿梭东西优游自在;面对世界级的竞争,他们有能力和自信一展身手,在全球竞赛中崭露头角;他们同时前进校园任教,但也活跃于创作舞台;他们对于各种艺术领域充满好奇,喜于挖掘、实验音乐的各种可能。
-
特别企画 Feature 香港、新加坡
总监领军逢十遇五 各团欢庆争奇斗艳
今年香港、新加坡的乐团都有喜事,开出的乐季菜单也有相应的节庆气氛。新加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水蓝在任廿年,该团特地推出「水蓝系列」,以复刻音乐会的概念进行,透过三场音乐会回顾水蓝和乐团的重要时刻。香港管弦乐团指挥梵志登领军满五年,已确定将接掌纽约爱乐的他,除了强化在地连结,也不忘多邀中国音乐家参与演出。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岂止是权益之争?
三月十六日三位台中立委与文化部、台中国家歌剧院营运小组与台中市政府协调回馈地方方案的内容,引发不少争议,更激起许多文化界的讨论。著眼点从票价优惠谁买单到表演艺术营运专业的不保,让多位文化界领袖级人物也跳出来表达意见,这次的争议,突显台湾社会,尤其是不少地方政府,针对文化力培植、艺术推广、场馆经营等,概念上仍处草莽阶段,距成熟之路还有一段距离。
-
特别企画 Feature 场地短缺雪上加霜 正应推动「灭蚊」长期计划
现象1:场馆工期延宕,「大爆发」前如何思考未来
今年台湾的大型场馆荒分外严重,除了因国家音乐厅整修、新舞台熄灯造成原本就缺乏表演场地的台北团队频频叫苦,加上全台多个大型场馆的工期延宕,原本预期的「艺文场馆大爆发」活生生要等到二○一七年才会发生,这时候或是机会转换思考,从长计议,整体推动人才培育、制作转型、观众拓展等,以期在场馆真正开门时,不但「灭蚊」大业可成,更可能改变人民的艺文生活。
-
特别企画 Feature
近卅年百花齐放 产业成熟仍须努力
台湾的首部音乐剧,可追溯自一九八七年的《棋王》,之后绿光、果陀等剧团继续开路摸索,到千禧年前后加入了大风、爱乐剧工厂等多样制作。而○三年后西方原版经典陆续访台,也开拓了观众的视野。之后十年更是百花齐放:方言音乐剧出现,台湾本土题材入戏,加上年轻世代纷纷投入,让演出的形式、乐风、题材增加更多可能性。虽然样貌如此多娇,但人才、场地、资金等困境仍对音乐剧发展造成羁绊,想要产业成熟,未来仍须努力。
-
演出评论 Review
舞台上 演绎表演与制乐者的生命写照
论及音乐会的高潮,落在整场演出的尾声,那是最单纯的一景,表达的是最纯粹的情感,内含由衷的敬意。此敬意的触发,在于团员仪式性地将鼓棒交予响仁和第二代传人王锡坤,当他走上高台打下父亲七十年前制作的老鼓,这声鼓响不仅乘载著工艺传承,顿时舞台上因为灵魂人物的出现,化作为真实的人生舞台,而「乐之乐」演绎的对象的确不是他人的故事,最终可被视为团员和制乐者之间的生命写照。
-
焦点专题 Focus
音乐达人押宝下定,听听他们怎么说!
应本刊之邀,九位音乐达人终于丢出心目中的人选,也告诉我们为何他们作了这样的选择。他们各有不同的思索切入点,甚至提出本次候选名单外的遗珠,也提供读者们参考,自己要如何圈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位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现象2:音乐、技术人员涌向对岸,表艺人才遭「磁吸」?
中国市场兴起机会多 供需现实各有考量
这一年来,已有「上海乐队学院」、浙江交响乐团先后来台招生、征才,而台湾专业技术剧场人才赴对岸工作也时有听闻。究其原因,各地表演场馆的兴盖、商业剧场的发展、中国乐团专业化的转型、主题乐园的兴建等释出众多工作机会,都造成对岸表艺人才的强力需求,加上优渥的薪资吸引力,的确造成难挡的磁吸效应。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钱井」击垮「前景」 大小乐团何去从?
从○七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后,「营收赤字」、「申请破产」、「罢工」、「关门」等字眼相继伴随著欧美音乐团体;而这两个月几件欧美乐团发生的关团、罢工事件,风雨欲来的态势,让人不免担忧:难道古典音乐团体的美好未来不再?如指挥家伊凡.费雪所言,传统乐团的经营与形式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乐团也须以不同的样貌因应。本文将从八大面向切入,来观察国际乐坛的发展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达人名家推荐—今年我要看 !
翻过前面连续十一页的2014看表演备忘录,相信读者在如满汉全席般的演出汪洋中,早已迷失了方向(而正如舞评人卢健英所说:「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特邀了十位看表演达人,选出他们今年的「不可不看」,看看他们怎么选出「我的最爱」,或可为我们的读者,提供节目汪洋里的参考座标!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现象观察10:「服贸」是福是祸?「审批」大石挡路?
中国市场广大 想进入得跨越「禁区」
去年闹到今年仍未尘埃落定的《服贸协议》,其中与表演艺术有关的剧场经营,让人不免担心,最令登陆表演团队伤脑筋的中国「审批」制度,会不会随之来台?这些思想管控的机制,对创作非常自由的台湾来说,的确是让人适应不良,也让人体会到,真想登陆发展,团队非得要下大决心,找出与审批制度和平相处的方式,才可能跨越禁区,走进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