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蔻儿亭.阿道.冉而山紧紧抱起自己重新处理过后的垃圾,与观众拥抱,因此大哭。(陈以柔Lrabu Daliyalrep、李紫缇 摄 冉而山剧场 提供)
回想与回响 Echo 「第二届冉而山国际行为艺术节」观察之二

卡夫卡式行为

集结起来的十七位行为艺术家作品有些几乎无法理解,有些则能够轻易掌握,正是这种不断来回在彻底无法理解与可能理解间的暧昧界线本身,让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生猛地从主流符号丛脱离出去,成功从主流外边,给予抗议、挤压、变形,为少数、弱势的政治地位发声。因此,若要简单总结第二届冉而山国际艺术节的形貌,那或许就是场生活里变异的卡夫卡式行为。

集结起来的十七位行为艺术家作品有些几乎无法理解,有些则能够轻易掌握,正是这种不断来回在彻底无法理解与可能理解间的暧昧界线本身,让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生猛地从主流符号丛脱离出去,成功从主流外边,给予抗议、挤压、变形,为少数、弱势的政治地位发声。因此,若要简单总结第二届冉而山国际艺术节的形貌,那或许就是场生活里变异的卡夫卡式行为。

第二届冉而山国际行为艺术节

6/26~28 

花莲 鳖溪Timolan生态田区、马太鞍拉蓝的家、花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第八栋前广场

人类文明生活,事实上已演化成由一系列符号串连起的连续动作,随文明程度愈高、愈趋稳定,这些行为所形构的符号系统也随之愈加稳健,一种「可能的生活」于是在其中隐退,因为步调节奏固定的主流生活形成封闭体系,人与人之间既定的约定不容许轻易被击毁,任何阻挡主流生活系统茁壮、润滑、同时牢不可破之生长过程者,都将渐渐被推挤至社会的边缘。冉而山国际行为艺术节,本身即是对此一壮大过程的逃逸与叛逆,其行为艺术连续三天发生在鳌溪生态田区、马太鞍拉蓝的家及花莲文创产业园区,演出形式并非博物馆式地强调观演关系、与行动的重新符号化;而是看似随性、充满生活感、与观众间没有任何隔阂与距离。观众可以在每个场地随艺术家们选定的表演场址选择是否移动,选择站著看、坐著看、近看或远看,漫无目的或屏气凝神,拿出东西吃或暂时离场,甚至随时可以选择是否视情况介入演出。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