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
-
挑戰邊界
傳統的激進主義:行為藝術之死
也許是因為行為藝術一向以低預算、和對表演的基本要素(身體、動作、時間)及藝術的基本要素(色彩、線條、形式)的苦行僧式探索為特色,導致局限了實驗的範疇。一如白妝、光頭和張大嘴巴幾乎成為舞踏的代名詞,行為藝術已經成了對自身的簡化模仿。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藉展演探看藝術史 以多樣性令人重新思考「表演」
紐約「Performa雙年展」(Performa Biennial)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現場藝術展會之一,由藝術史學家兼策展人羅斯李.戈德堡(RoseLee Goldberg)在2004年創立,以展示新的委託製作為特色,透過講座、展覽、工作坊等形式的公共教育計畫,深入探討行為藝術在藝術史和當代藝術中的角色。自2013年起,雙年展也推動了「無牆國家館」計畫,以無界限的展覽空間形式反映各國社會、地理和政治景觀,展開對跨文化交流和多元種族衝突的關注,例如2019年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及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攜手策劃第8屆Performa雙年展「台灣館」,帶入如蘇匯宇的《白水》等作品,更為整個計畫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3:山海的篝火
行為藝術
射日 阿緹蓉ADIRONG 複合媒材 2017 行為是身體的詩 行為將時間切開、凝滯,或是再生 他巧妙構成了一個小小小小的宇宙 靜靜繞著他旋轉,然後慢慢安定了下來
-
回想與回響 Echo 「第二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觀察之一
回到主體的邊陲 回到在地的國際
阿美族說Pangcha,說著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國家。或許在冉而山,行為藝術節沒有太過城市正規的意思,卻是很重要的聚會場合,讓一群人相聚,展現自己的那個人。行為藝術在此更多的是直接的行動,如同冉而山參與者喜歡強調的「自然而然」重點不是在於刻意定義,而是去領會空白的陌生感,進而發現過去到現在的懸缺,測量自身與傳統的距離,如此才可能切近感受歷史、文化與「當下」的動態張力,然後轉換其為創造的動力。
-
回想與回響 Echo 「第二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觀察之二
卡夫卡式行為
集結起來的十七位行為藝術家作品有些幾乎無法理解,有些則能夠輕易掌握,正是這種不斷來回在徹底無法理解與可能理解間的曖昧界線本身,讓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生猛地從主流符號叢脫離出去,成功從主流外邊,給予抗議、擠壓、變形,為少數、弱勢的政治地位發聲。因此,若要簡單總結第二屆冉而山國際藝術節的形貌,那或許就是場生活裡變異的卡夫卡式行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3:參與式展演蓬勃發展,體驗方式多元
後數位時代 「參與體驗」成為最真實的現實
回看今年的表演形式呈現,最令人有感的莫過於「參與式藝術」,不管是戴上耳機、五感齊發的行走體驗,在過程中參與投票、議題討論,或是以素人身分加入演出,多樣的參與體驗表演可說是蓬勃發展,蔚為風潮。表演藝術獨有的現場性與共時性,讓參與成為個人獨特的經驗,是這類型藝術深具魅力的特色之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個關鍵詞 解碼「參與式藝術」
什麼是「參與式藝術」?藝術作品不就是讓我們「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嗎? 不不不,早就不是這樣了!早從一九六○年代開始,藝術作品、藝術行為就不是封閉性的存在,藝術家用各種方法、媒材,邀請觀者參與,透過感官、體驗、互動,讓藝術意念激盪、迸發。 「參與式藝術」從何而來?又與哪些概念並行而生?本文透過五個關鍵詞,邀讀者一起「參與」,探看來龍去脈!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9:從街頭到劇場,在地馬戲翻出新風貌?
打造平台培育推廣 深化創意連線當代劇場
隨著許多國外新馬戲製作的來台演出,國人對馬戲雜耍表演形式也有了不同的認識與想像。在這一波預備為台灣馬戲尋求表演藝術正統性、亟待連線當代劇場的開端,幾個南北藝術節的策劃,都試圖納入台灣馬戲向外喊話的能量,提供先前默默練功的雜耍人才浮出水面的平台。另也有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圓劇團等團隊致力開創台灣的當代馬戲創作,雖仍在摸索階段,但可看出他們朝在地創作目標發展的潛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灣創作者眼中的泰國
許家維 古老事物已消失於日常,但仍存於傳統表演中
一九八三生,其錄像作品多探究現實與幻象、歷史與當下間的間隙,融合當代藝術與電影的語言,並透過建立鏡頭以外的事件,連結歷史所未及的人與地方的關係。作品《回莫村》描繪泰北邊境被遺棄的軍隊所面臨的多重文化交錯、不被認可的尷尬身分及邊境地區孤軍部隊的故事,於二○一七年獲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的年度大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直面觀者 追問生命與禁忌
相對於歐陸對裸體演出的坦然,相對保守的台灣,對這類呈現依然不免有相當程度的禁忌心態,於是舞台上的裸體不只是展示一則純然的肢體語言、身體美學課題,也有其社會、政治的面向,甚而觀看本身也處於變化之中。不管是在行為藝術表演或舞蹈戲劇演出中,創作者以各種不同的美學與身體思考出發,是一則則創作者、表演者乃至觀眾如何逾越各種不可能性、社會禁忌、生命追問的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愈來愈「真」 虛實疆界模糊難辨
現象10:身體的真實展演,是表演藝術還是行為藝術?
這一年中有不少演出,愈來愈趨近「行為」而非「再現」,「實踐」而非「表演」,「經驗」而非「詮釋」,與行為藝術的疆界愈趨模糊。主動或被動的身體實踐是行為藝術的核心,而《他媽的茱麗葉》、《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神遊生活》、《中性》的表演中,表演者以身體親歷的感受傳達訊息,犀利提問;或是如夏瑪茲的《吃》、溫帕許的《如飢似渴》以身體操作的(反)極限運動,運動誘發的觀眾身體感或許在敘事不再獨霸表演藝術的年代,身體實踐帶來了更大的自由度。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不間斷接力朗誦 《伊拉克大聲說》喚起大眾意識
調查英國當年為何參與伊拉克戰爭的調查報告《齊爾考特報告》於日前出爐,篇幅高達十二卷兩百六十萬字,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事實,但如何讓大眾更了解其中內容?愛丁堡藝穗節出現了一個特殊的製作《伊拉克大聲說》,邀集大眾連續不間斷地從第一頁開始朗讀這份報告,而經由這次的行動、觀眾的參與、媒體的報導和影像傳播,不僅製造話題,也多少喚起大眾對於伊拉克軍事行動的意識。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讓人習慣告別
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首屆「PSA│實驗表演:聚裂(ReActor)」之邀,劇場導演王墨林與黑名單工作室合作展演了《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曾宣告《長夜漫漫路迢迢》二○一五年演出是王墨林個人的台灣戲劇封箱作,這次的《哈》劇則是一次去中心化的創造過程,多位藝術家走入「不確定」的現場,互相穿透,深入內在。倘若《長夜》是王墨林告別戲劇的手勢,《哈機》也許是回歸的手勢,回歸「遂行性」作為台灣小劇場與行為藝術交匯的身體行動能源,回歸身體氣象館創立的一九九一年,回歸前語言的官能,也回歸解嚴。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薩維耶.勒華 有機的變異 無以定義的身體
原本研讀分子生物學的薩維耶.勒華,在準備博士論文的中途放棄,轉而奔向舞蹈創作,但細胞體的研究影響並未就此遠離,他的作品充滿實驗性格,有的甚至直接採用論壇形式,我們亦可在他的肢體發展中感受到生物學的氣質,例如不同系統相互作用的關係。勒華的獨到之處,正在於身體生產的過程和動的交換,他的身體製造感官的位移、擺脫隱喻,而透過作品,讓人重新思考表演與觀看的關係。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亞列山卓.史楚羅尼 視覺之外 感受表演的力量
義大利編舞家亞列山卓.史楚羅尼,作品以極簡、直接的手法呈現,讓觀眾延伸出想像空間,也獲得全新的觀賞經驗。在早期作品中,他利用物件、服裝和影像,形塑出扭曲的身體意象,之後轉而研究不同領域的身體性,減少創作者的介入,不編寫任何舞蹈動作,反而以特定族群的專業技巧為主,讓觀眾置身於表演者行動的當下。去年新作《曙光》則選擇與身障人士合作,跳脫舞台表演形式,突顯出藝術與生活模糊的界線。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腦殘山水 破除水墨傳統的鬼魅
早年以顛覆批判的行為藝術與攝影聞名的姚瑞中,近年居然拿筆畫圖,畫的還是「山水畫」!但用原子筆畫的山水谿壑,姚瑞中不改惡搞風格,在展覽「腦殘遊記」中,他將過去針砭政治、歷史所做的行為與影像攝影融入繪畫,揶揄當年的揶揄。他還加入當代視覺語彙如視窗和漫畫對話框,破除傳統水墨的結構,「台灣的水墨不能被中國傳統的鬼魅籠罩,即使是繪畫,我還是在談認同的問題。」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以身體書寫的激進力量
什麼是行為藝術?這個在台灣藝壇向來屬於非主流的門類,觀眾可以透過近期高雄市立美術館的「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特展,而有機會得到進一步認識。展覽以「行為藝術教母」阿布拉莫維奇為中心,延伸自一九六○年代以降的國際行為藝術創作,並對照台灣的行為藝術發展,共展出卅九位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及文件,揭櫫半世紀以來,藝術家如何透過身體書寫產生更激進的行動力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外交事務藝術節 楊.法布爾、謝克特搬演新作
今年進入第四屆的「外交事務」藝術節,從六月廿五日到七月五日展開十天的演出,這次邀來比利時前衛藝術家楊.法布爾的新作、廿四小時馬拉松演出的《奧林匹斯山》與當紅以色列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的《野蠻人》,前者以舞蹈、獨白、裝置,演繹希臘神話的紛亂與哀愁,後者大量使用巴洛克音樂,群舞盛大炫目,肢體外放誇張。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英語物質》 文化煉金術與肉身的質變
由瑞典編舞家史班科博格編創的《英語物質》,近期在各大美術館巡迴。此作在充斥著裝置物件的環境中演出,布料衣物、酒類或提神飲料,舞者大部分的時間只單純執行一些簡單的「行為」,強調的是體內體外「身體的變化」,而舞作的音樂、空間呈現出拼貼的大雜膾,正是如同一樣影響人類精神的「文化物質」。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Performa雙年展 難以定義的展演風景
由美國知名藝術學者RoseLee Goldberg創辦的Performa雙年展,十一月在紐約展開,共有超過一百個不同的「節目」,在超過四十個地點舉行。Performa是一個呈現「各領域的現場視覺藝術表演」的藝術節,參與的藝術家非常國際化,也非常「跨領域」,所以也相當難以定義,其中很多「作品」都可以歸類為Performance arts(行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