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行為藝術

相關文章 23 篇
  • 射日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3:山海的篝火

    行為藝術

    射日 阿緹蓉ADIRONG 複合媒材 2017 行為是身體的詩 行為將時間切開、凝滯,或是再生 他巧妙構成了一個小小小小的宇宙 靜靜繞著他旋轉,然後慢慢安定了下來

    文字|阿緹蓉ADIRONG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不斷滾動年逾半老的身軀,同時讓人將摻混雞糞的肥料砸撒在他身上。
    回想與回響 Echo 「第二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觀察之一

    回到主體的邊陲 回到在地的國際

    阿美族說Pangcha,說著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國家。或許在冉而山,行為藝術節沒有太過城市正規的意思,卻是很重要的聚會場合,讓一群人相聚,展現自己的那個人。行為藝術在此更多的是直接的行動,如同冉而山參與者喜歡強調的「自然而然」重點不是在於刻意定義,而是去領會空白的陌生感,進而發現過去到現在的懸缺,測量自身與傳統的距離,如此才可能切近感受歷史、文化與「當下」的動態張力,然後轉換其為創造的動力。

    文字|黃馨儀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蔻兒亭.阿道.冉而山緊緊抱起自己重新處理過後的垃圾,與觀眾擁抱,因此大哭。
    回想與回響 Echo 「第二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觀察之二

    卡夫卡式行為

    集結起來的十七位行為藝術家作品有些幾乎無法理解,有些則能夠輕易掌握,正是這種不斷來回在徹底無法理解與可能理解間的曖昧界線本身,讓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生猛地從主流符號叢脫離出去,成功從主流外邊,給予抗議、擠壓、變形,為少數、弱勢的政治地位發聲。因此,若要簡單總結第二屆冉而山國際藝術節的形貌,那或許就是場生活裡變異的卡夫卡式行為。

    文字|張敦智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羅蘭.奧澤《在棉花田的孤寂》。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3:參與式展演蓬勃發展,體驗方式多元

    後數位時代 「參與體驗」成為最真實的現實

    回看今年的表演形式呈現,最令人有感的莫過於「參與式藝術」,不管是戴上耳機、五感齊發的行走體驗,在過程中參與投票、議題討論,或是以素人身分加入演出,多樣的參與體驗表演可說是蓬勃發展,蔚為風潮。表演藝術獨有的現場性與共時性,讓參與成為個人獨特的經驗,是這類型藝術深具魅力的特色之一。

    文字|羅倩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從畫面中的光線與形體以過剩的色彩粒子與不穩定的姿態,我們不難想像藝術家與其他在場的群眾一樣有著起伏的情緒。圖為羅特列克的《紅磨坊的舞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個關鍵詞 解碼「參與式藝術」

    什麼是「參與式藝術」?藝術作品不就是讓我們「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嗎? 不不不,早就不是這樣了!早從一九六○年代開始,藝術作品、藝術行為就不是封閉性的存在,藝術家用各種方法、媒材,邀請觀者參與,透過感官、體驗、互動,讓藝術意念激盪、迸發。 「參與式藝術」從何而來?又與哪些概念並行而生?本文透過五個關鍵詞,邀讀者一起「參與」,探看來龍去脈!

    文字|謝佩君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和Baboo合作的《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帶入奧姆的「一分鐘雕塑」概念。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9:從街頭到劇場,在地馬戲翻出新風貌?

    打造平台培育推廣 深化創意連線當代劇場

    隨著許多國外新馬戲製作的來台演出,國人對馬戲雜耍表演形式也有了不同的認識與想像。在這一波預備為台灣馬戲尋求表演藝術正統性、亟待連線當代劇場的開端,幾個南北藝術節的策劃,都試圖納入台灣馬戲向外喊話的能量,提供先前默默練功的雜耍人才浮出水面的平台。另也有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圓劇團等團隊致力開創台灣的當代馬戲創作,雖仍在摸索階段,但可看出他們朝在地創作目標發展的潛力。

    文字|周伶芝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許家維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灣創作者眼中的泰國

    許家維 古老事物已消失於日常,但仍存於傳統表演中

    一九八三生,其錄像作品多探究現實與幻象、歷史與當下間的間隙,融合當代藝術與電影的語言,並透過建立鏡頭以外的事件,連結歷史所未及的人與地方的關係。作品《回莫村》描繪泰北邊境被遺棄的軍隊所面臨的多重文化交錯、不被認可的尷尬身分及邊境地區孤軍部隊的故事,於二○一七年獲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的年度大獎。

    文字|張慧慧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劉守曜《Shapde 5.5》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直面觀者 追問生命與禁忌

    相對於歐陸對裸體演出的坦然,相對保守的台灣,對這類呈現依然不免有相當程度的禁忌心態,於是舞台上的裸體不只是展示一則純然的肢體語言、身體美學課題,也有其社會、政治的面向,甚而觀看本身也處於變化之中。不管是在行為藝術表演或舞蹈戲劇演出中,創作者以各種不同的美學與身體思考出發,是一則則創作者、表演者乃至觀眾如何逾越各種不可能性、社會禁忌、生命追問的故事。

    文字|吳思鋒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法國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於北美館演出的《吃》。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愈來愈「真」 虛實疆界模糊難辨

    現象10:身體的真實展演,是表演藝術還是行為藝術?

    這一年中有不少演出,愈來愈趨近「行為」而非「再現」,「實踐」而非「表演」,「經驗」而非「詮釋」,與行為藝術的疆界愈趨模糊。主動或被動的身體實踐是行為藝術的核心,而《他媽的茱麗葉》、《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神遊生活》、《中性》的表演中,表演者以身體親歷的感受傳達訊息,犀利提問;或是如夏瑪茲的《吃》、溫帕許的《如飢似渴》以身體操作的(反)極限運動,運動誘發的觀眾身體感或許在敘事不再獨霸表演藝術的年代,身體實踐帶來了更大的自由度。

    文字|劉純良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伊拉克大聲說》邀請大眾參與,連續不間斷地從第一頁開始朗讀《齊爾考特報告》報告。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不間斷接力朗誦 《伊拉克大聲說》喚起大眾意識

    調查英國當年為何參與伊拉克戰爭的調查報告《齊爾考特報告》於日前出爐,篇幅高達十二卷兩百六十萬字,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事實,但如何讓大眾更了解其中內容?愛丁堡藝穗節出現了一個特殊的製作《伊拉克大聲說》,邀集大眾連續不間斷地從第一頁開始朗讀這份報告,而經由這次的行動、觀眾的參與、媒體的報導和影像傳播,不僅製造話題,也多少喚起大眾對於伊拉克軍事行動的意識。

    文字|魏君穎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王墨林文件展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讓人習慣告別

    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首屆「PSA│實驗表演:聚裂(ReActor)」之邀,劇場導演王墨林與黑名單工作室合作展演了《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曾宣告《長夜漫漫路迢迢》二○一五年演出是王墨林個人的台灣戲劇封箱作,這次的《哈》劇則是一次去中心化的創造過程,多位藝術家走入「不確定」的現場,互相穿透,深入內在。倘若《長夜》是王墨林告別戲劇的手勢,《哈機》也許是回歸的手勢,回歸「遂行性」作為台灣小劇場與行為藝術交匯的身體行動能源,回歸身體氣象館創立的一九九一年,回歸前語言的官能,也回歸解嚴。

    文字|吳思鋒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 勒華在《春之祭》中的演出。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薩維耶.勒華 有機的變異 無以定義的身體

    原本研讀分子生物學的薩維耶.勒華,在準備博士論文的中途放棄,轉而奔向舞蹈創作,但細胞體的研究影響並未就此遠離,他的作品充滿實驗性格,有的甚至直接採用論壇形式,我們亦可在他的肢體發展中感受到生物學的氣質,例如不同系統相互作用的關係。勒華的獨到之處,正在於身體生產的過程和動的交換,他的身體製造感官的位移、擺脫隱喻,而透過作品,讓人重新思考表演與觀看的關係。

    文字|周伶芝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史楚羅尼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亞列山卓.史楚羅尼 視覺之外 感受表演的力量

    義大利編舞家亞列山卓.史楚羅尼,作品以極簡、直接的手法呈現,讓觀眾延伸出想像空間,也獲得全新的觀賞經驗。在早期作品中,他利用物件、服裝和影像,形塑出扭曲的身體意象,之後轉而研究不同領域的身體性,減少創作者的介入,不編寫任何舞蹈動作,反而以特定族群的專業技巧為主,讓觀眾置身於表演者行動的當下。去年新作《曙光》則選擇與身障人士合作,跳脫舞台表演形式,突顯出藝術與生活模糊的界線。

    文字|王世偉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浮生若夢(臨佚名《仿郭熙雪山圖軸》)》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腦殘山水 破除水墨傳統的鬼魅

    早年以顛覆批判的行為藝術與攝影聞名的姚瑞中,近年居然拿筆畫圖,畫的還是「山水畫」!但用原子筆畫的山水谿壑,姚瑞中不改惡搞風格,在展覽「腦殘遊記」中,他將過去針砭政治、歷史所做的行為與影像攝影融入繪畫,揶揄當年的揶揄。他還加入當代視覺語彙如視窗和漫畫對話框,破除傳統水墨的結構,「台灣的水墨不能被中國傳統的鬼魅籠罩,即使是繪畫,我還是在談認同的問題。」

    文字|吳垠慧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及烏雷1977年的行為藝術作品《無法估量》。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以身體書寫的激進力量

    什麼是行為藝術?這個在台灣藝壇向來屬於非主流的門類,觀眾可以透過近期高雄市立美術館的「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特展,而有機會得到進一步認識。展覽以「行為藝術教母」阿布拉莫維奇為中心,延伸自一九六○年代以降的國際行為藝術創作,並對照台灣的行為藝術發展,共展出卅九位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及文件,揭櫫半世紀以來,藝術家如何透過身體書寫產生更激進的行動力量。

    文字|吳垠慧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謝克特的新作《野蠻人》。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外交事務藝術節 楊.法布爾、謝克特搬演新作

    今年進入第四屆的「外交事務」藝術節,從六月廿五日到七月五日展開十天的演出,這次邀來比利時前衛藝術家楊.法布爾的新作、廿四小時馬拉松演出的《奧林匹斯山》與當紅以色列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的《野蠻人》,前者以舞蹈、獨白、裝置,演繹希臘神話的紛亂與哀愁,後者大量使用巴洛克音樂,群舞盛大炫目,肢體外放誇張。

    文字|陳思宏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 《英語物質》的整個舞台布景即是個充斥著裝置物件的環境。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英語物質》 文化煉金術與肉身的質變

    由瑞典編舞家史班科博格編創的《英語物質》,近期在各大美術館巡迴。此作在充斥著裝置物件的環境中演出,布料衣物、酒類或提神飲料,舞者大部分的時間只單純執行一些簡單的「行為」,強調的是體內體外「身體的變化」,而舞作的音樂、空間呈現出拼貼的大雜膾,正是如同一樣影響人類精神的「文化物質」。

    文字|詹育杰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 Performa今年的演出之一The Humans。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Performa雙年展 難以定義的展演風景

    由美國知名藝術學者RoseLee Goldberg創辦的Performa雙年展,十一月在紐約展開,共有超過一百個不同的「節目」,在超過四十個地點舉行。Performa是一個呈現「各領域的現場視覺藝術表演」的藝術節,參與的藝術家非常國際化,也非常「跨領域」,所以也相當難以定義,其中很多「作品」都可以歸類為Performance arts(行為藝術)。

    文字|謝朝宗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法布爾說,《藥讓我活下去》中的泡泡代表了人類的脆弱,作品中舞者赫西就像是活在這些泡泡裡面,被包在泡泡裡保護著。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體是一個「美」的戰場

    「身體就像是一個神奇的顏料盒,一個實驗室,一個戰場。」精力旺盛的楊.法布爾,在「身體」這個主題之下、縱橫藝術各個領域,一以貫之地堅持他對身體與文明之間的探索、觸探道德規則的底線。光是舞台作品部分,從一九八○年至今一共創作了近五十個作品,並且這些作品也很難定義到底是戲劇?舞蹈?還是行動藝術?

    文字|謝東寧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車站之屋《金星之路與甜心麵包》
    專輯(一)

    共享觸動心靈的剎那

    貝克的《盒中故事》以生活經驗為作品基調,擺脫陷溺的自我闡述,以局外人的眼睛來看日常生活的架構,以無限放大的手法強調生活上習以為常的規律。「車站之屋」則以寬廣的角度呈現立體化與多樣化的劇場空間,更以另一種視覺性描寫的敘事手法,打破傳統起承轉合的故事架構。當藝術家選擇一定的空間與時間,讓觀眾體驗在那時刻當下的感受與感官上的震撼的一種表演,就稱之為臨場藝術。

    文字|顧心怡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