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巴赫致敬」钢琴全本作品系列音乐会的演前记者会,参与演出的钢琴家共聚一堂。(张震洲 摄)
回想与回响 Echo

共同的乡愁

写在「向巴赫致敬」后

由早年的键盘练习曲到最后的《赋格的艺术》,二○一九年夏的台湾乐迷得以随著这些作品的演出,回顾巴赫的一生,有如穿越时空般,窥见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欧洲宫廷里,那位勤勤恳恳、日复一日以音乐奉事的宫廷乐长,而巴赫留给后人的礼赞,却不只是手稿、作品、即兴技术、对音乐的狂热执著,还有一种难得的归属感,能够跨越门类与乐种,或许那就是爱乐者们共同的乡愁吧!

由早年的键盘练习曲到最后的《赋格的艺术》,二○一九年夏的台湾乐迷得以随著这些作品的演出,回顾巴赫的一生,有如穿越时空般,窥见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欧洲宫廷里,那位勤勤恳恳、日复一日以音乐奉事的宫廷乐长,而巴赫留给后人的礼赞,却不只是手稿、作品、即兴技术、对音乐的狂热执著,还有一种难得的归属感,能够跨越门类与乐种,或许那就是爱乐者们共同的乡愁吧!

「向巴赫致敬」钢琴全本作品系列音乐会

7/28~8/21  台北 国家两厅院演奏厅等

约翰.赛巴斯提安.巴赫于一七五○年七月廿八日谢世,两百七十年后的这一天,迎来了「向巴赫致敬」钢琴全本作品系列音乐会的第一场。

巴赫其人、其事、其作品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相信已无须赘述,只要有古典音乐存在的地方,都可以听到巴赫作品演出,这一系列共十二场音乐会中,最特别的是有各世代、散居世界各地的台湾钢琴家,齐聚台北共襄盛举,古往今来,具有如此感召力的作曲家几希!

精采的青年世代

即便部分场次票房著实吃紧,能够借由作品去感受作曲家蛰伏其中的热情、执著、信仰,已是一种恩赐。本次参与演出的四十四位钢琴家中,当属青年世代最令人耳朵一亮:

就读于美国伊士曼音乐学院的赵奕翔,以作曲家的视角诠释了几首英国、德国组曲及《音乐的奉献》选段,在乐句结构处理上很有自己的想法,踏板虽偏重,但能将延迟产生的泛音收拾得乾净,呈现一种细致的丰润感。

现为美国西北大学音乐院博士候选人,汪奕闻的德国、英国组曲及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展现出沉稳气质与宏观视野,听众顿时静下心来,一步步被领入巴赫作品的奥妙中,即使结构单纯如嘉禾舞曲者,也能弹出不简单的趣味来。

感谢利奇马台风搅局,乐迷们得于八月十日星期六早、午两场音乐会中,一口气听完两册《平均律》。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艺术博士鄞蔚婷,于早场演出的是第一册下半册作品,将音乐处理得脉络清楚、条理分明,需流畅的乐段如行云流水,需坚定论述者铿锵有力,态度不愠不火,刻画细腻且不流于滥情,在信仰与节制中表达了自我身而为「人」的种种情感。

午场由CUNY Graduate Center钢琴演奏博士候选人、自大学时期即醉心巴赫键盘作品的程致彤演出第二册,极私密且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使演出充满张力,音色与音韵抑扬顿挫的调配上,赋予作品虔敬却又满溢的热情;程致彤不使用踏板而单以触键做出丰富音色,或许这才是面对巴赫作品的正确角度?

本系列最令人动容的演出当属胡荣《赋格的艺术》。八月十七日当晚,圣咏〈当我们在极度困难时〉奏毕时,时空仿佛凝结,席间多少观众屏息了十余秒钟,始噙著眼泪鼓起掌来。

除了前述几位,尚有蔡巧仪的《幻想曲与赋格》、黄时为的《郭德堡变奏曲》、黄俊瑜与陈麒向的《触技曲》,皆展现了大将之风,笔者不禁疑惑,如此优秀的演奏家,为何仍未被台湾乐迷们熟知?

巴赫与爵士乐的共振

对于已被流派纷杂的现当代音乐洗礼过的耳朵来说,聆听巴赫的作品,体验那纯然以音乐为信仰的艺术结晶,总隐隐感到一种乡愁、「原来那里就是起点呀~」的领悟,于古典音乐领域如此,爵士乐亦然。

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家多以即兴方式演出,巴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只消一个小小的定旋律(Cantus Firmus),即能以各种精密的手法将之转化、发展,以横向的长旋律描绘出和声行进,再以精湛的对位手法经营多个声部旋律,进而建构起大型的音乐作品。

即兴演出在莫札特、贝多芬的时代依然常见,之后慢慢消失在古典音乐的领域中,仅剩管风琴演奏家保留著这项技艺,但它却在大西洋的另一端,被另一群音乐家们——爵士乐手拾起。

对古典音乐涉略甚深的爵士钢琴家比尔.艾凡斯(Bill Evans)曾说自己「永远弹不够巴赫」,埃迪.帕尔米耶里(Eddie Palmieri)则直接称巴赫为第一位爵士钢琴家,以赞扬他在键盘演奏领域的「发明」(Inventions)。

戴夫.布鲁贝克(Dave Brubeck)曾表示深爱《布兰登堡协奏曲》充满生命力的节奏,巴赫也常「匿伏」(lurking)在自己的作品中,而凯斯.杰瑞(Keith Jarrett)则在ECM旗下灌录了数张演奏巴赫作品的专辑,曲目包括法国组曲与《郭德堡变奏曲》。

现代爵士四重奏的约翰.路易斯(John Lewis)于一九七三年即以一张Blues on Bach专辑向巴赫致敬,其中路易斯改编了五首巴赫的作品,以颤音琴、钢琴╱大键琴、低音大提琴、鼓组的编制演出,另收录了四首原创的蓝调作品,调性各为降B调、A小调、C小调、B(H)小调。

音乐人的共同乡愁

巴赫的手稿上不写明音乐的表情记号,端靠演奏者在理解乐思结构后,型塑出自己的诠释方式。古典领域的音乐家依著乐谱弹奏,借由个人独到的领会赋予作品不同的音乐风貌,爵士乐手则进一步在即兴精神上与巴赫遥相呼应。

法国钢琴家贾克.路西耶(Jacques Loussier)学生时期受约翰.路易斯启发,以小型编制爵士乐团演出巴赫作品,并使用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为爵士Head-Solo-Head曲式中的Head,将巴赫作为即兴的起点,此法虽受到两极的评价,却为后人踏出了一条新路。

布拉德.梅尔道(Brad Mehldau)二○一八年的录音专辑《巴赫之后》After Bach走得更远,仿佛受到了巴赫的精神感召,《平均律》直接成了定旋律的素材,梅尔道挟著当代已被无止尽探索的和声语言与结构程式,将之解构、重组、再解构、再重组,巴赫作品被推往未知领域,由最小分子开始,重新被培养出新的生命。

由早年的键盘练习曲到最后的《赋格的艺术》,二○一九年夏的台湾乐迷得以随著这些作品的演出,回顾巴赫的一生,有如穿越时空般,窥见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欧洲宫廷里,那位勤勤恳恳、日复一日以音乐奉事的宫廷乐长,而巴赫留给后人的礼赞,却不只是手稿、作品、即兴技术、对音乐的狂热执著,还有一种难得的归属感,能够跨越门类与乐种,或许那就是爱乐者们共同的乡愁吧!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