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律宾乐手在台湾 1968 年录唱片,唱片名为:台湾民谣演奏集:平原风情。(杨晓恩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寻找台湾爵士乐 台湾的爵士

探寻爵士乐手在台湾的百年足迹

爵士乐手的定义经常众说纷纭,诸如有人认为应该以爵士乐手所具备的能力、知识及曲目为标准;也有人说,靠爵士音乐演奏吃饭的人才能叫做爵士乐手;更有人认为,演奏现代爵士乐、具艺术性并且具有创作能力的人,才能叫爵士乐手。然而,如同「爵士乐」的意义与内容,会随著时代与场域变化,「爵士乐手」(Jazz Musician)也是如此。

爵士乐手的定义经常众说纷纭,诸如有人认为应该以爵士乐手所具备的能力、知识及曲目为标准;也有人说,靠爵士音乐演奏吃饭的人才能叫做爵士乐手;更有人认为,演奏现代爵士乐、具艺术性并且具有创作能力的人,才能叫爵士乐手。然而,如同「爵士乐」的意义与内容,会随著时代与场域变化,「爵士乐手」(Jazz Musician)也是如此。

在过去100年中,爵士乐从美国传播到全世界,台湾在各年代,也有许多对爵士音乐充满兴趣、且想要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们追寻梦想,有的离乡背井去学习,有的听唱片模仿。台湾的音乐史,则少不了爵士乐手在台湾的叙事,他们制造出独特的音景,也穿梭在各式音乐场景中。因此,本文希望在历史的更迭中,探寻音乐社群的演变,找寻不同世代的爵士乐手,看看他们如何坚持爵士乐的理想,寻找自身定位,并且影响同代与下一代的乐手。

日治时期:台湾爵士乐手的萌芽

当爵士乐随著留声机、歌舞娱乐表演、出国旅行及广播,风靡全球时,日本人也迷上这从美国来的最新娱乐。1920年代中期,陆续有许多舞厅在大阪开幕,也雇用了许多乐队驻演,而这股风气,也吹进了台湾。1939年,台湾音乐家高金福在杂志《台湾艺术新报》上详细描述了台湾人如何开始演奏爵士乐。他与音乐研究会的同侪,于1930年在大稻埕开始尝试组成爵士乐队,一开始由于乐手大部分来自古典音乐的背景,只能听唱片不断模仿。经过一番努力,终于1931年于刚成立的舞厅「同声俱乐部」驻场演出。同声俱乐部后来于1935年搬迁,并改名为第一舞厅(第一ダンスホール),著名的小号手杨三郎就是因来此担任电梯员而开始学习音乐的。

尽管受到大家的喜爱,爵士乐与社交舞在日本仍然遭受许多保守派人士的批评与反对,并受到政府的管制,有些乐手因此渡海至上海或东北等地寻求演出机会。台湾的乐手也因殖民政府的管制愈趋严格,而在1930年末开始向外发展,例如林礼涵、杨三郎、陈清银、许戊己、蔡江泉及刘金墙,都曾到日本、东北与上海演出。

除了舞厅的伴奏乐手之外,地方的传统子弟团也在日治时代分设西乐团,其中松山福安郡便是一个例子。松山福安郡于1917年创立,虽然刚开始以吹奏乐及管弦乐团为主,后来也渐渐学习爵士乐演奏,并且在战后的台湾音乐界发光发热,其中包括统一饭店领班郑万欉及知名鼓手王裔旺(绰号臭头仔仙)。

总结日治时代的乐手,因为日本的殖民,而接触了爵士乐。音乐群体形成的媒介,主要以音乐研究会、舞厅、地方的子弟团为主。此外,高金福还提到:爵士乐要进步,必须仰赖个人练习即兴演奏及团体的合奏。可见当时的爵士乐手,对爵士乐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为,经过了100年,这仍然是演奏好爵士乐的重点。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