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肇中(Eli Schmidt 摄 陈肇中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告别扮黄脸——反思芭蕾中的刻板印象(上)

专访陈肇中(Phil Chan)谈亚洲人在芭蕾世界的角色

时代变迁与人权正义的发展,浮现出许多艺术经典的内容中,过时的种族偏见、性别歧视、殖民主义、奴隶制度等问题。继歌剧《奥赛罗》、《阿依达》扮黑脸,喜歌剧《日本天皇》(The Mikado)扮黄脸等相继成为争议的话题后,这股思潮也在芭蕾舞界涌现。传统每逢耶诞节上演的芭蕾舞剧《胡桃钳》,第二幕甜点王国中登场的象征「茶」的「中国之舞」,暴露出芭蕾中的亚洲人刻板印象。

近年来美国的「告别扮黄脸」(Final Bow for Yellowface)计划,积极推广消弭芭蕾中的种族偏见。发起人陈肇中(Phil Chan)接受笔者视讯专访,谈论如何将古典芭蕾中不当的文化挪用,转化为多元包容的变革契机,并期待为亚洲舞者争取表现空间,丰富当代芭蕾的创新能量。

时代变迁与人权正义的发展,浮现出许多艺术经典的内容中,过时的种族偏见、性别歧视、殖民主义、奴隶制度等问题。继歌剧《奥赛罗》、《阿依达》扮黑脸,喜歌剧《日本天皇》(The Mikado)扮黄脸等相继成为争议的话题后,这股思潮也在芭蕾舞界涌现。传统每逢耶诞节上演的芭蕾舞剧《胡桃钳》,第二幕甜点王国中登场的象征「茶」的「中国之舞」,暴露出芭蕾中的亚洲人刻板印象。

近年来美国的「告别扮黄脸」(Final Bow for Yellowface)计划,积极推广消弭芭蕾中的种族偏见。发起人陈肇中(Phil Chan)接受笔者视讯专访,谈论如何将古典芭蕾中不当的文化挪用,转化为多元包容的变革契机,并期待为亚洲舞者争取表现空间,丰富当代芭蕾的创新能量。

访谈这天正好是5月29日,一百多年前的这一天,尼金斯基颠覆古典的《春之祭》首演引发观众暴动,芭蕾舞从此进入新时代。这个意义重大的日子,似乎让这次谈论21世纪芭蕾所面临的难题和突破,显得别具启发性。

保存艺术遗产vs.顺应时代观念

陈肇中谈起一切始于5年前,纽约城市芭蕾舞团(New York City Ballet)当时的艺术总监彼得.马汀斯(Peter Martins)的一通电话。马汀斯告诉他,多年来舞团收到观众来信,表达对《胡桃钳》「中国之舞」的表现方式感到不适。

传统《胡桃钳》中的「中国之舞」大多由白人舞者演绎。在巴兰钦编创的经典版本中,扮演中国人的男舞者从小柜子跳出,他的脸上贴了和大反派「傅满州」同款的八字胡,戴斗笠留著清朝发辫,让人想起美国排华法案的时代,丑化中国人的歧视漫画,一种美国历史上政治压迫的象征。

马汀斯有责任保存巴兰钦的艺术遗产,却不愿忽视舞蹈对观众的冒犯。透过舞团多元化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第一位晋升为独舞者的亚裔女舞者乔其娜.帕兹柯根(Georgina Pazcoguin)的介绍向陈肇中咨询。

陈肇中的父亲来自香港,母亲是美国白人,继母来自台湾,有著卡尔顿学院主修舞蹈、曾入艾文.艾利学校的舞蹈背景,也以制作人、作家、编辑等身分活跃于美国各大舞蹈节及媒体,同时还是编舞家。在他与马汀斯协商之后,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得以在不更动巴兰钦编舞的前提下,解决《胡桃钳》中国人形象的塑造问题。

两厅院-微笑圣诞季广告图片
3个剧团的碰撞 打开剧场未来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