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文中辞世已一周年了。五十年短暂的生命里,他一直在「美」的诱惑里尽责地创作。生前反复思考当代的中国音乐家在现代音乐史上应留下怎样的痕迹,完成的作品有协奏曲、管弦乐、室内乐、艺术歌曲、歌剧及钢琴作品……
翻开音乐史,不难发现大半的作曲家往往是执著而寂寞的,不为当代所接受而郁郁以终者不在少数,能达到「和众」的更如凤毛麟角。屈文中也许是其中之一。
屈文中原籍四川,一九四二年的中秋月圆时出生于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他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师,姑姑婶婶都是声乐教授,姑父叔父都是剧作家──自幼薰陶的结果,他八岁即开始创作童谣,十岁即随谢白倩学作曲,十八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事师江定仙、萧淑娴、陈培勋、杜鸣心等教授;在校期间的诸多创作中,被认定其钢琴和《湖南民歌赋格曲》等最为突出。
在他毕业前夕,文革爆发了。一九六八年他被下放到天津。经过四年的劳改之后,他被分配到「中国铁路文艺工作团创作组」专事作曲;虽然恶劣的客观环境使他无法发挥创作的才华,但这段可以深入民间的历炼,却为他累积了大量日后创作的素材。文革的阴影将他逼离了他所爱的祖国;一九七五年秋,他和妻女到了香港。他由工厂小工做起,并渐渐开始私人授课以维持生计。在那时并无人重视中国的音乐作品与文化事业,可是他还是以为一个中国音乐家应负有「以己之力来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责任感,写出为广大群众所认可与欢迎的音乐作品。于是一九七六到八一年间,在妻子的支持之下,他不计报酬地投入了五线谱的世界,将远古的中国、民间的传统与现势的生活相结合,化成优美的旋律,为五四以降的创作展现活泼的生机,因此赢得香港音乐听众的欢迎。
一九八二到八六年间是他创作的第二阶段。这时他立意要扎根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土壤里,而大型作品的个人风格也逐渐确立。一九八五年,他为台北艺术节所作的大型歌剧《西厢记》,在港台两地的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至今尙未完全平息。
屈文中的中国音乐美学观,是要有「感情的激素与诗的勃发」。在他去世的一周年纪念之际,暂且不论其成就如何,他为了音乐创作而努力不辍的精神,便发人省思,而値得后辈学子学习。
陈秋盛谈屈文中
「屈文中是一个书生型的人,作曲时很投入执著,创作认真,也颇具责任感。他的作品很受大众欢迎,旋律优美而相当中国化。」
「一九八五年我们要制作一出中国的歌剧,由屈文中作曲,黄莹写脚本,我指挥(当时指挥一场的价码为新台币伍拾圆整)。这次的演出引起了很多作曲家的反弹,他们认为台湾又不是没人,为什么还要找香港的人来作呢?这起风波后来还发展成一场笔战。在我看,其意义有如争执买国产车与买进口车之间孰是孰非一样。」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既然能欣赏具有技术性/现代音乐风格的曲作,我们当然也应该包容那些属于大众/著重民族风味的作品。」
「我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面对西方纷纭驳杂的乐坛,我从不惶惑和焦虑」,屈文中看起来温文儒雅,内心却是一团创作的火球。
屈文中作品
㈠协奏曲部分
1976《十面埋伏》:琵琶与管弦乐交响诗
1977《帕米尔绮想曲》:口琴与管弦乐
1979《帝女化》:小提琴与管弦乐的幻想序曲
1986《王昭君》:女高音、琵琶与管弦乐
1987《争安魂曲》:钢琴与管弦乐
1992 于台、港两地谱作大提琴与管弦乐协奏曲但仅谱至第二乐章,二月二十五日因脑病变逝世,而成为未完成的协奏曲。
㈡管弦乐部分
1976《广东民谣三首》
1984《节庆交响素描》
1986《啊!泰国》
㈢室内乐部分
1986《月儿高》:钢琴与筝
1987《鄕吟》钢琴三重奏
㈣艺术歌曲声乐部分
1976《李白诗四首》(一、白云送十六归山。二、春思。三、送友人。四、行路难。)
1977《家鄕的歌》、《春天的歌》
1978《西江月》
1981《故鄕有条流水河》、《怅惘》、《春神》等。
1983《黄山、奇美的山》
1990《鄕愁》、《造福观音》
1991《中国我的爱》、《我愿》
㈤歌剧部分
1985《西厢记》
1990《天山云雀》(轻歌剧)
㈥钢琴曲部分
1978组曲《现代》三首
1982《中国民谣钢琴小品四十首》
1989钢琴即兴曲五首
1991前奏曲一首
㈦出版品部分
1976《屈文中艺术歌曲》初版,并于1984与1989年两次再版
㈧得奖部分
1983《十面埋伏》交响诗获香港金唱片奖
1984《黄山、奇美的山》合唱曲获得全国优良唱片金鼎奖及全国作曲金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