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米卡诺夫将七十几分钟的《列宁格勒》诠释的极为出色,完全不觉冗长。(博德曼唱片 提供)
音乐 演出评论/音乐

纯正俄罗斯贵族傲气 圣彼得堡爱乐

该团扎实的特大型编制,把舞台用得寸步难行,乐团从开场的萧士塔高维契《庆典序曲》就显示雷霆万钧之势,从弦乐、木管到打击乐与铜管,都是悍将级的乐手。总奏音量之大,卷天震地而来,令人如临当年德军包围的列宁格勒战地现场。指挥塔米卡诺夫处理乐曲是理性、条理井然的,再长大的乐曲在他的「剖析」之下,完全不觉冗长。

该团扎实的特大型编制,把舞台用得寸步难行,乐团从开场的萧士塔高维契《庆典序曲》就显示雷霆万钧之势,从弦乐、木管到打击乐与铜管,都是悍将级的乐手。总奏音量之大,卷天震地而来,令人如临当年德军包围的列宁格勒战地现场。指挥塔米卡诺夫处理乐曲是理性、条理井然的,再长大的乐曲在他的「剖析」之下,完全不觉冗长。

圣彼得堡爱乐交响乐团

9月24、25日

国家音乐厅

也许并不是每种作品圣彼得堡爱乐都可以演奏得那么好。不过为了该团的俄国音乐,我们可以感谢上帝的盛情。这个前苏联首善乐团传达出标准俄罗斯性格的演奏风格,除了应有的粗犷野性外,比前几个俄国乐团都要精致,流露贵族乐团的傲气。

编制浩大配置独具

该团这次来台排出扎实的特大型编制,为演出萧士塔高维契的战争交响曲《列宁格勒》,另外加了十二名台湾乐手。把舞台用得寸步难行,确是罕见的壮观景象。乐团从开场的萧士塔高维契《庆典序曲》就显示雷霆万钧之势,从弦乐、木管到打击乐与铜管,都是悍将级的乐手。总奏音量之大,卷天震地而来,令人如临当年德军包围的列宁格勒战地现场。

该团乐手的配置与众不同,采调和式设计。第一、二小提琴在舞台两侧相对,低音提琴落在左侧,排在第一小提琴后面;大提琴居中,铜管全部集中在右后方。这种排法不知是谁设计,但该团灌录的唱片未必使用这种排法(例如杨森斯指挥的拉赫曼尼诺夫采用,而穆拉汶斯基指挥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则未采用)。这种排列方式一方面平衡了演奏平面的均衡度,同时加大各乐器声部的对比(如:第一小提琴对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对低音提琴、铜管对弦乐),使乐曲的明暗纹理更淸楚、更富立体深度。

弦乐手多用俄式指尖揉弦,声音淸晰乾净,富刚性线条,而且有种颤抖音色,使乐器宛如有生命、会唱歌一般。首席的独奏段落最能听出这种特性,他的抖幅特大,表达出相当的凄美。弦乐手的慢板抒情,快板活泼。强奏时乐手擦弦的木质嘶声了然可辨。铜管几乎都是加农砲,音色坚实、直接但又控制得宜,嘹亮得令人著迷。打击乐手也几乎是卖命演出,音量比一般乐团大一截。不过和穆拉汶斯基时代的唱片比起来,该团现在的音色还是文明些。每位乐手都有独家级的实力,使得欣赏独奏段落成为一种享受。短笛手在《列宁格勒》中的表现最叫人印象深刻。合奏的精确和灵敏度几近完美,乐团虽大,起伏收放自如,完全不显笨重。

理性、严谨指挥之风

塔米卡诺夫是另一绝,他那脸部敷蜡的表情,似乎是晚年卡拉扬的翻版。他不愧是第二届全苏联指挥大赛首奖得主、穆拉汶斯基的传人,出入西方国家多年,仍保有苏联艺术家的冷漠淡然。他不用指挥棒,徒手指挥,手势严谨而精确;节奏步调严守章法,乐曲再火热,他也毫无陶醉之色。然而手到之处,星火燎原,气势一发不可收拾,像魔术师一样。这一点也与卡拉扬相似。不同的是他常有即兴、不按章法的手势出现,潇洒而恰到好处,又有克莱巴之风。

塔米卡诺夫处理乐曲是理性、条理井然的。奇怪的是,再长大的乐曲在他的「剖析」之下,起承转合淸晰可辨;按步就班的铺陈,完全不觉冗长。七十几分钟的《列宁格勒》扣人心弦,是我第一次听本曲完全没有时间感。其实塔米卡诺夫处理乐曲很从容,也不用加快速度去制造高潮;他只是把乐曲呈现得纤毫毕露,乐曲张力自在其中!我想,巴尔托克若听过塔米卡诺夫的《列宁格勒》,他的管弦乐协奏曲肯定会重写。

在乐曲诠释方面,我觉得他对萧士塔高维契作品的处理可说是一等一的。他那果断、阳刚的强势领导,把萧氏作品所需的锐利刀痕都刻画出来。柴可夫斯基当然也很好,但他的夸张对比用在《悲怆》似乎抒情性稍逊,虽然音响效果非常好,可觉少了点柴氏特有的人性意味。也许柴氏作品还是由该团另一位台柱杨森斯来表现会更完美。

 

文字|杨忠衡  音乐文字工作者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