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特劳斯华丽的管弦色彩很适合辛诺波里舞台上「激情式」的演出。(宝丽金唱片 提供)
焦点 焦点

血淋淋的希腊悲剧 《伊雷克特拉》

《伊雷克特拉》一九〇九年在德勒斯登歌剧院首演时,乐评呈极端反应。有人认为歌词内容反伦常,充满暴力、变态、缺乏任何同情和爱的特质,但亦有人认为霍夫曼斯塔尔的歌词充满表达力,并成功的把索福克里斯的古典悲剧现代化了。对音乐的评论则不断围绕著「匠气和艺术家之别」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伊雷克特拉》一九〇九年在德勒斯登歌剧院首演时,乐评呈极端反应。有人认为歌词内容反伦常,充满暴力、变态、缺乏任何同情和爱的特质,但亦有人认为霍夫曼斯塔尔的歌词充满表达力,并成功的把索福克里斯的古典悲剧现代化了。对音乐的评论则不断围绕著「匠气和艺术家之别」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德勒斯登国家交响乐团

理查.史特劳斯《伊雷克特拉》歌剧选曲

2月28日 19:30

国家音乐厅

《伊雷克特拉》Elektra是理查.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十五部歌剧创作中的第四部。它是廿世纪初最重要的歌剧之一,它的出现震惊观众和乐界,也奠立史特劳斯在德国歌剧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部歌剧在题材和角色心理描写的深度,音乐高潮的起伏,乐团组织的庞大,在当时是少见的。

在写《伊雷克特拉》之前,史特劳斯已有三部歌剧问世,《甘特朗》Guntram,(1894)、《火灾》Feuersnot,(1901)、《莎乐美》Solome(1905)。前两者走的还是华格纳的路线,虽有演出却未引起乐界注意。此时的史特劳斯在交响诗和艺术歌曲方面的成就早已被肯定,自己也是柏林歌剧院的指挥,但他的歌剧创作方向和风格却一直让人难以捉摸,直到《莎乐美》出现。《莎乐美》的题材、音乐语言,甚至色情,都叫人大吃一惊,乐界的前卫派开始期盼史特劳斯是他们的一份子,观众也在等待看史特劳斯的下部作品是否会更惊世骇俗。

争议不断的首演

在这种情形下,《伊雷克特拉》一九〇九年在德勒斯登(Dresden)歌剧院的首演真是未演先轰动,当然和《莎乐美》相比,《伊雷克特拉》不够吸引一般人,很多人因此很失望,乐评也呈极端反应。有人认为史特劳斯是个作曲界的大骗子,有人却认为他是天才,是德国歌剧新时代的创始者。最引起争论的是歌词的选择和史特劳斯的作曲态度。在歌词方面,反面的批评是:有反伦常,充满暴力、变态、缺乏任何同情和爱的特质,而没有爱,歌剧听众不会全心投入,最多只能对歌词作文学性的欣赏。也有人认为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s-thal, 1874〜1929)最大的缺失是把索福克里斯(Sophokles)原著中具有神性的角色降为凡人,没有了人神之间的矛盾,《伊雷克特拉》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悲剧。

正面的评论则认为霍夫曼斯塔尔的歌词充满表达力,也有人认为无论歌词好坏,《伊雷克特拉》这部歌剧成功的把索福克里斯的古典悲剧现代化了。

对音乐的评论则围绕著「匠气和艺术家之别」这个问题争论,几乎每篇评论都会提到这点。著名的史特劳斯传记作者纽曼(Frnest Newman)在看完《伊雷克特拉》之后说:「史特劳斯用他无比的作曲技巧给我们狂风暴雨,但他自己的心却是冷的……」史特劳斯的管弦乐伴奏被认为是精心的计算而不是灵感,尤其是管弦乐有时大声到完全听不到歌词更是让人批评。

正面的批评则认为正是由于史特劳斯成熟客观的作曲态度和高超的技巧,以及他知道如何利用管弦乐来做为表达的工具,因此才能创作出如此具有震撼力的歌剧。他音乐语言的大胆正好配合霍夫曼斯塔尔现代化的歌词。

无论是正面或反面的评论,《伊雷克特拉》让史特劳斯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德国歌剧作曲家。首演后一年之内,《伊雷克特拉》就相继在慕尼黑、法兰克福、柏林、汉堡、杜塞多夫、维也纳、格拉兹和米兰推出。第二年更在德国以外的城市如纽约、海牙、伦敦、布达佩斯、布拉格,和布鲁塞尔上演。卅年之后(1938)批评《伊雷克特拉》最强烈的纽曼在另一篇评论中改变他的立场,肯定了这部歌剧的地位。史特劳斯也在一九四二年说这部当初引起争论的歌剧是他所有作品中的杰作。

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

在完成《莎乐美》之后,史特劳斯本想创作一部喜歌剧,但因一时找不到适当的题材而注意到霍夫曼斯塔尔一九〇三年在柏林上演的话剧《伊雷克特拉》。经过长时间的书信往来和讨论,史特劳斯决定暂时放弃写喜剧的念头,而于五年之后(1909)完成《伊雷克特拉》。紧接著霍夫曼斯塔尔就给了史特劳斯想要的喜歌剧:《玫瑰骑士》Iev Rosen kavalier(1911)。这部歌剧音乐,语言之华丽优雅,题材之通俗,让当时的前卫派非常失望,他们认为史特劳斯为了讨好听众又回到保守的古典风格。霍夫曼斯塔尔和史特劳斯从此展开长期的合作,直到前者去世为止,两人合作的歌剧还有《纳索岛的阿丽安芮》Ariandne auf Naxos、《没有影子的女人》Die Frau ohne Schatten、《阿拉贝拉》Arabella。史特劳斯认为写歌剧的歌词比写话剧还难,因此他认为霍夫曼斯塔尔是天生的作词者。霍夫曼斯塔尔是一位不同凡响的文学天才,会多种语言,作品的成熟常超越其年龄,十七岁时就受到维也纳文艺圈的重视,霍夫曼斯塔尔的作品全集共有十册,包括诗词、戏剧、散文,演讲等。

引自古希腊传说的故事来源

在古希腊的传说中,有一家族受神宠爱,但后来却因为一代代父母兄弟夫妻子女互相残杀而罪孽深重。他们的故事成了希腊戏剧作家探讨人与神、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冲突时,取用不尽的题材。希腊三大悲剧作家艾里奇勒斯(Aischylos)、尤里庇底斯(Eur-ipides)和索福克里斯(Sophokles)都曾以此题材写剧本,只是各人的故事重点和诠释不一样,但是渐渐地伊雷克特拉成为中心人物,数世纪以来,欧美作家直到今天都有人以她为背景探讨罪与罚的问题。霍夫曼斯塔尔的剧本即是改编自索福克里斯的原著。

阿格曼侬(Agamemnon)是米克内(Mykene)的国王,他和王后克尼坦姆内斯特拉(Klytämnestra,以下简称克氏),共有四个孩子:伊菲珍妮(Iphigenie)、伊雷克特拉(Elektra)、克理索提蜜丝(Chrysothemis)和儿子欧瑞斯特(Orestes)。阿格曼侬在出征特洛伊(Troy)时,为了要为希腊舰队求得起航的有利天气,而把大女儿伊菲珍妮献给女神阿特蜜丝(Artemis)作了祭品。王后克氏心痛女儿而无法原谅丈夫的罪行,于是在丈夫出征期间和丈夫的表弟艾吉斯特(Aegisthus)私通夺权并计划谋杀阿格曼侬。十年后阿格曼侬凯旋归来,带著特洛伊国王的女儿卡珊德拉(Cassandra)。克氏为他们准备盛大的欢宴,宴后趁阿格曼侬沐浴时和艾吉斯特用斧头共同把阿格曼侬杀死。父亲被杀后,伊雷克特拉把弟弟送到别家寄养,自己则拒绝和母亲及其情夫的宫廷来往,一心只等欧瑞斯特长大,回来替父亲报仇。

冲突、暴力频生的剧情

这是一幕独幕剧,没有序曲,时间是阿格曼侬被杀后廿年。我们可以根据霍夫曼斯塔尔的剧本和史特劳斯的音乐处理将剧情大概分成七景,但是布景不换:

第一景序幕:五位女侍在宫廷后园工作,一面敍述伊雷克特拉的行为和语言,说她行为像野兽,说话恶毒、夸张、可怕。只有最年轻的一位女侍替伊雷克特拉辩护,结果却被众人鞭打。

第二景伊雷克特拉的独白:「阿格曼侬!父亲,你在那里?我们的时刻,他们杀你的时刻……你的日子即将来临,杀你的人的血将从喉头喷出,像从打翻了的罐子流到你的坟上……你的儿子,你的女儿将完成复仇,然后,我将踏过遍地的尸体,在你的坟上跳胜利之舞……。」

第三景伊雷克特拉和妹妹克里索提蜜丝的对话:克里索提蜜丝一身洁白跑来警吿伊雷克特拉说,王后克氏和艾吉斯特计划把她关进塔里不见太阳和月亮。伊雷克特拉狂笑说:「不要到处走,坐在门边,像我一样,等待她和他接受审判的一天……。」克里索提蜜丝说:「我不能像你一样,坐在黑暗中发呆……我的心如火般燃烧……我害怕,姐姐,可怜我吧!……因为你的仇恨,他们不放我们出去,我要出去,在我的身体枯萎之前,我想生孩子……父亲死了,弟弟也不来,我是一个女人,我要过女人的日子……。」

第四景伊雷克特拉和母亲克氏之对话:母女之间充满仇恨和不信任,但克氏因连日受恶梦折磨而希望从伊雷克特拉那里得到一些能使她安眠的办法,她走近女儿,问她是否知道什么祭品可以减轻痛苦,伊雷克特拉很暧昧,含义深长的回答说:「当该死的人倒在斧下时,你就不会再作梦……。」她们也谈到在远方的欧瑞斯特。最后伊雷克特拉向她的母亲说:「要流血的是你的脖子……。」此时有侍者进来向克氏轻声报吿欧瑞斯特的死讯,克氏高声狂笑着走入幕后。

第五景伊雷克特拉和克里索提蜜丝的对话:伊雷克特拉起初不明白有什么事让克氏这样开心,直到克理索提蜜丝哭着来吿诉她,有人捎信来说欧瑞斯特已死。伊雷克特拉伤心失望之余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妹妹身上。她用温柔的声音,亲热的动作试着说服克里索提蜜丝和她共同杀死母亲和其情夫:「现在让我们两人来做这件事,先是她,然后是他,都一样……。从此我将不仅是你的姐姐,我愿像奴仆一样的侍候你……」但克里索提蜜丝害怕,逃进屋去。伊雷克特拉咀咒她,决定自己动手,跑到墙角去用手挖她藏了廿年的杀父的凶器。

第六景相认:欧瑞斯特化装出现在宫殿门口。在一段简短的对话之后,姐弟相认。这部份的音乐是整部歌剧中最温柔最优美的。伊雷克特拉向弟弟哭诉她这些年的遭遇和心中的痛苦,她的叙述更加强欧瑞斯特弑母的决心。(不久我们就听到后台传出克氏的惨叫声,在台上的伊雷克特拉像着魔似的尖叫着:「再刺一下!」)

伊雷克特拉和艾吉斯特的对话:艾吉斯特从宫外回来,急切地想要证实欧瑞斯特的死讯是否正确。宫内一片黑暗,佣人都已躱了起来,没有人为他照明,只有伊雷克特拉拿着火把守在门口。他问伊雷克特拉,欧瑞斯特是否真正死亡,伊雷克特拉说:「你只要进去,就有人等着吿诉你消息是真的。」她拿着火把为他照路,引他进入陷阱。(不久我们就听到艾吉斯特的求救声。)

第七景最后一幕:克理索提蜜丝冲上舞台,非常兴奋欢喜:「现在弟弟来了,爱像油和香料一样洒在我们身上,谁能没有爱活着?」伊雷克特拉也在为阿格曼侬的仇已报而狂喜。她疯狂地跳着舞直到突然倒在地上:「廿倍海洋的重量压住我的肢体,我不能站起来!」她一直背负着的复仇重担,在解脱时却为她带来死亡。克里索提蜜丝敲着宫门高叫:「欧瑞斯特!」欧瑞斯特出现在舞台上,双手是血。

伊雷克特拉的音乐

理查.史特劳斯自己称《伊雷克特拉》为「交响乐歌剧」(Orchesteroper),整部歌剧的管弦乐伴奏像一张大地毯,由很多简短的音乐动机和主题(Leit-motive)组合而成。这些主题都有音乐性和戏剧性的意义,一如华格纳的歌剧,但史特劳斯和华格纳使用主题动机的技巧都不一样,华格纳的主题冗长,它们会一成不变地一再出现而不跟着戏剧性做进一步的发展。史特劳斯的主题动机通常比较简短,《伊雷克特拉》的角色虽也各有其主题音乐,但史特劳斯不仅将它们作各种不同的的组合,更进一步让它们慢慢展现,有时从两拍的音乐发展成复杂的乐句。《伊雷克特拉》中也有不变的音乐动机,例如代表阿格曼侬的分解三和弦和同音重复,因为阿格曼侬已死,其音乐就不再变化发展,但因为这个主题简短明显,它贯穿全剧,听众非常容易察觉,它随时和其他主题作不同的组合,具有暗示的功能。

史特劳斯用特定的调性描绘《伊雷克特拉》的重要角色:欧瑞斯特(D小调),克里索提蜜丝(E大调)、艾吉斯特(F大调),克理坦姆内斯特拉则多数用升F大调,只是更迂回,更半音阶化。伊雷克特拉这个贯穿全剧的角色都没有自己的调性,因为她是一个没有自我的角色,她活着只为追忆父亲的死亡和期盼弟弟的归来,只有一个所谓的〈伊雷克特拉和弦〉作为代表她的和声基础(E大调和降D大调的叠合和弦)。

全剧最重要的和声关系是C小调和C大调,前者代表阿格曼侬的被杀,后者代表此一罪行的救赎,两个调性之间的紧张关系直到全剧最后一刻,当克里索提蜜丝叫出「欧瑞斯特!」时才得以解决。因此硏究史特劳斯多年的学者吉里安姆(Bryan Gilliam)认为这部被大家广泛认为几乎打破调性界限的歌剧,其实是以调性为表达条件的,只是因为史特劳斯让调性重叠,而产生调性不淸的感觉。

今天,《伊雷克特拉》已被公认为是史特劳斯最具威力和创意的歌剧,甚至超越《莎乐美》、《玫瑰骑士》,和他后来的歌剧,其音乐中引人注目的强烈的不谐和音和高度的半音化的语法代表着廿世纪初音乐走向无调性的一个过程,也可说是这方面的先驱。

 

文字|席慕德  声乐家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更正启事:(本刊第二十七期)

1. 第12页下图明华园歌仔戏《蓬莱大仙》之图片提供者应为「明华园」;同文13页下图《郑元和与李亚仙》之图片提供者应为「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2. 本刊目录页左上角封面图说应为太古踏舞团。另,78页下图的摄影者为李铭训。

3. 第4页照片系台北市立交响乐团于八十三年底演出《杜兰朶公主》之剧照,摄影者谢安。

4. 第77页图片摄影者为谢安。

5. 第79页内文第九行「一八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首演」更正为「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首演」。

6. 第94页「即将上场」图片置反。

7. 本刊第二十六期陆爱玲著.〈罗勃.威尔森的《欧兰朶》〉一文,37页第四行「……故事向来不是主题」,「主题」应为「主体」。

编者误植,特此致歉。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