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从法国归来的明华园,今年又发表了进攻国际舞台(奥地利、美、日)以及深入本土社区(学校、鄕下、甚至客家村、眷村等等)的计划。这个迈入第六十六年的歌仔戏团是怎样经营得如此有声有色呢?团长陈胜福在此透露些诀窍。
近年来,逐渐富裕的台湾社会对本土文化的重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台湾有两百多个歌仔戏团,为何仅仅明华园能打出这么响亮的招牌呢?除了演出水准之外,由陈胜福带领的行政群更功不可没。
陈胜福大约是十八年前从明华园的创办人──也是其父陈明吉手中接掌这个「家族企业」。在七个兄弟当中,排行老三的陈胜福是唯一不粉墨登场的(注),不过早期经营电影公司的经验,以及从小耳濡目染下对歌仔戏的喜爱,奠定了他领导明华园步上现代剧团的实力。
重纪律、重创新
陈胜福在改革明华园的方针上有两大重点。首先,他非常重视团体的纪律与演员的敬业精神。在正式表演时出错,他认为情有可原,但排练时早退晚到等不敬业的行为则会受到严重的处分。其次,在剧目方面,他让编导陈胜国重新将传统故事整理出剧本,并将剧情精简化与视觉化,以符合现代人快速的生活 步调与「看戏」而非「听戏」的习惯。譬如以前在《刘全进瓜》中,刘全赴考、其妻在家等候消息的故事,是由刘全出场、自我介绍说明故事大纲,再唱上一段;之后,其妻出场,又以说和唱的方式道出同一件事;这段戏就用掉了至少半个小时。不过在明华园版的《刘全进瓜》,刘全在龙套的衬脱下出场,并唱著一段他放榜前焦虑的心情,等到知道落榜时,舞台上他那半边的灯光暗下,而观众的目光紧接著就被引领到在另一边舞台的妻子,边纺纱边唱著盼望丈夫考取归来;尾声时,灯光再打在刘全身上,表示他已回到家和妻子团聚了。如此前后交带下来仅需六分钟,而西方剧场的灯光观念也运用上了。
在陈胜福以前的电影公司当过场记的陈胜国甚至自己重新编剧,小从台词的考究(如演黄帝的要用文言文;演下阶层的可以有粗俗一点的台词)、大到整个角色的替换(如在《逐鹿天下》中,原本由大花脸扮演的项羽则改由小生来演),这些都显示出明华园求新求变的改革精神。
此外,陈胜福也透露了他们新编剧目成功的秘诀。由于明华园除了正团之外,还有四个副团,因此新的剧本到手时,都先给副团试演,而编导与陈胜福自己则坐在台下观察观众的反应,以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了才耗资做精致的服装布景,送进表演殿堂。
以长远的眼光降低制作成本
至于最实际的经费问题,陈胜福又有何妙计呢?「不管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或从艺术的考量,眼光要放大!」陈胜福说经费不足时,他不会对编导的要求打折扣,而是从可省的交通费、住宿费等去裁减。例如在国家剧院演出三场时,一百五十万的演出费无法支付开销所需的三百多万,于是载道具的三部卡车上面只好再坐人,而夜里每个团员则拿个睡袋在小学里借住一宿。然而,这些只是消极的作法,陈胜福对于降低演出成本有更积极的应付之道。
「台湾有廿三个县市,三百零九个鄕镇,甚至东南亚、世界各地的表演场地都要想办法同时接洽,到时宣传一起做,成本就下降了!而在布景的设计上,要考虑到飞机货运门的尺寸大小以便携带。另外也要考虑到国家剧院或中南部场地吊杆的不同规格……」可见明华园这位制作人的深谋远虑。
计划建校、推广歌仔戏
推广歌仔戏是陈胜福的一生志业,因此明华园也不吝于将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同业分享。他们计划办一所传统艺术学校,课程除了歌仔戏、北管、南管、布袋戏之外,还有剧团经营、剧场管理,与外文等行政方面的实务课程。这座计划以闽南式风格兴建的学校将分别有两个户外与室内的剧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长期演出,以供观光客观赏。而这一切的努力,也是因为陈胜福在率团到北京演出后,希望能打出「去北京看颐和园、来台湾看明华园」的理想目标。
「多戏多人看!」当歌仔戏的人才、演出场次与演出剧目多了,水准也齐了,歌仔戏便能发挥其草根性的特质,受到更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刊编辑 林亚婷)
注:明华园一家各以其专长在团里担任要角。扮老生与净的老四陈胜国是导演兼编剧、老五陈胜在扮演举足轻重的丑角、老六陈胜发是武生兼老生、老么陈胜顺在上台之余主要负责布景设计,另外演奏文武场的老大郭海南(团主领养来的)与演小生与丑角的老二陈胜典分别带领第一、第二小团。而团主的几位媳妇、甚至第三代,也都经常在台上演出,例如当家小生孙翠凤即是团长陈胜福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