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舞是一种热力奔放的舞蹈形式。不过在编舞者冯念慈搭配Ornette Coleman快速飞转音乐的重新诠释之下,不仅观众被混淆,连舞者(包括编舞者)也似乎无法精确地掌握。
《高解像爵士音乐舞》
3月3~5日
皇冠小剧场
「高解像」是个教人费疑猜的形容词。假如从节目单上的「2000年代速度舞蹈的晚会」、「在最短时间内圆满地完成一趟丰富之旅」等用语中,似乎可以揣测编舞者在这次创作里欲将舞蹈的速度与密度「高解像」的意图。然而在这一场借由各种爵士舞风格加以变化,并以十几个段落串连的「晚会」中,Ornette Coleman快速飞转的音乐和舞者忙碌不停的肢体动作加起来,并没有产生像万花筒般瞬息万变的瑰丽,也不像高解像电视所呈现的高密度画质。
如观赏一场被灭音的电视节目
在爵士舞所发展出来的众多风格里头,不管是黑人爵士舞或踢踏舞或爵士芭蕾,都有一种看似随兴却又环环相扣的迷人特质,但在这场异变的爵士舞演出中却感受不到。洁净的舞台和简略的服装,可以是编舞者希望观众将眼光的焦点停驻在动作本身的主张;从节目单上每一小段舞蹈后面各种爵士风格用语,也似乎希望观众能从每个小段落里,观察出爵士舞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变化。但急于拆解原本爵士舞所拥有的特质所产生的混淆,却使人无法感受爵士舞的内涵。也或许是繁复、琐碎的动作使舞者只是急于稳住重心;也或许是舞句的节奏太平均,使整个作品看起来缺乏应有的张力,而呈现出如沙上印记般若有似无的质感。再配合上舞者脸部过于「灿烂」的笑容,形成一种奇怪的风格,有点像在看关了声音的电视节目,只看到演员的动作、嘴型,却不知所云。
特别是当编舞者只注意到音乐的节拍而忽略整支曲子的旋律部分时,音乐和舞蹈的行进方式就像两条平行的轨道,纵使方向相同,到末了亦不会有交集;或像有著鼓掌的动作,手掌却不接触交错而过,听不到掌声。由于要求动作的快速变换,舞者在做动作时,相对地能量被减低、姿势的范围也被迫缩小、精力无法投射出去,使得整场演出透著一股莫名奇妙的轻巧,与一般印象中观看爵士舞所感染的奔放热力大相迳庭。如果说这是刻意制造的疏离效果,其先前的冷淡却又与最后一段〈三个愿望〉中,每个舞者自舞台后方向前走对角线连番献艺的「综合呈现」,意与观众同乐的安排,有所不同;实不知是否该与之「同乐」,或保持一段观赏的距离。
演出形式仍在摸索
关于爵士乐舞中相当重要,属于演出者相互感应的部分,却未见编舞者加以处理。只见舞台后方有一小区摆有镜子、打著黄灯,供众舞者在演出的「闲暇」之中举行个用以自娱的小型Party。
对于一种已成形的舞蹈形式的再诠释、或再创造,我们无法去限定它的方向该往何处走。但就新成形的作品本身而论,它必须有一个显著的走向。以这场演出来说,在这一点似乎仍在摸索当中,以致整场演出并没有一个淸楚的轮廓。
文字|陈品秀 舞蹈、剧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