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秀年(左)饰耶律芙蓉,在《双枪陆文龙》中与杨丽花所饰陆文龙有一段深厚情感。(丽花传播公司 提供)
焦点 焦点

武戏文做《双枪陆文龙》 兼谈杨丽花与电视歌仔戏

以一出《陆文龙》而声名鹊起的歌仔戏小生杨丽花,在将近四十年社会剧变的岁月中,为歌仔戏的生存发展及她自身的表演成绩作了最佳适应,以致能够在舞台、广播及电视媒体上历久长红。値此,台湾光复五十周年,杨丽花重登舞台,再次演出她的成名戏《双枪陆文龙》,可谓饶具意义。

以一出《陆文龙》而声名鹊起的歌仔戏小生杨丽花,在将近四十年社会剧变的岁月中,为歌仔戏的生存发展及她自身的表演成绩作了最佳适应,以致能够在舞台、广播及电视媒体上历久长红。値此,台湾光复五十周年,杨丽花重登舞台,再次演出她的成名戏《双枪陆文龙》,可谓饶具意义。

《双枪陆文龙》

10月25〜28日

国家戏剧院

在台湾歌仔戏发展历程中,占了十分特殊地位的「电视歌仔戏」,相信已是台湾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一辈所认知的歌仔戏形式。「杨丽花」三个字更是与「电视歌仔戏」齐名,每当论及,谁能不联想起杨丽花。从民国五十五年投入电视,参与演出及制作歌仔戏迄今,杨丽花便是一部活生生的「电视歌仔戏」史。

台湾歌仔戏从早期闽南移民引进的「锦歌」,衍成迎神赛会演出的「落地扫」,再经由南、北管戏及京剧的充实,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完备的剧种,并由落地生根的宜兰,发展为遍及全岛的一项重要民间演艺活动。民国初年至中日战争爆发之前,歌仔戏更是盛极一时。日据时代因受压抑稍遭停滞,光复后歌仔戏业纷纷重整旗鼓,一直到民国四十五年台语片电影兴起前,全台约有五百团以上的歌仔戏团,同时也以内台(戏院)营业演出为主,其兴盛状况远较今日流行乐坛演唱会之风行更为热烈。

从舞台到广播到电视

在内台歌仔戏的鼎盛时期,杨丽花于台湾歌仔戏的发源地宜兰出生,其母为当时红透宜兰地区的名歌仔戏小生,因此自小不免即与歌仔戏结下不解之缘。九岁时由母亲启蒙,在棒棍齐下的严厉传授过程中,杨丽花的各路功夫皆扎下良好的基础。民国四十六年正式加入「宜春园歌仔戏剧团」,首挑大梁演出《陆文龙》,声名大噪。之后,离开母亲自立门户,加入「赛金宝歌仔戏剧团」。在这期间由于其扮相俊美,唱作俱佳,深受观众喜爱,除随团于全省各地的戏院巡回,亦曾远征至菲律宾公演。民国六十四年应邀参加「正声天马歌剧团」,在收音机盛行的年代,透过广播的传送,她沉厚有力的歌仔戏唱腔,风靡全省,吸引无以数计的听众,也因此促使其于电视开播之初,即受延揽入驻台视,开展「电视歌仔戏」的生涯,并将台湾歌仔戏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阶段。

光复后至民国五十年左右,歌仔戏的盛行实达高峰,当时无论是内台还是野台的演出,情况均热烈空前。其后因社会环境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与发达,新型传播工具大量的出现,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改变了人们的休闲娱乐习惯,使得在以往农业社会中扮演极重要娱教功能的歌仔戏受到极大的冲击,「电视歌仔戏」也就在这个时候因应而生。

「电视歌仔戏」实为适应时代潮流而蜕变产生的。从收音机的普及到电视机的推出,歌仔戏不断顺应媒体的变化而转型。就意义来说,一向不受学术重视的歌仔戏,能经过时代的淘汰而留存,除其本身来自民间强烈的草根性,与台湾民众之间存有的微妙关系之外,民间艺人为适应社会求变的付出,更是不容忽视。歌仔戏原是为了于舞台表演而逐渐发展出来的形式,然而为了适应及迎合时代变迁所做的种种调适,亦是无可避免的。

就一般戏剧而言,其内容及形式总是随著时间、演出的场地及观众有所改变,所以「电视歌仔戏」和「舞台歌仔戏」大异其趣是必然的。「电视歌仔戏」依据观众的喜好并配合萤光幕所做的调整是绝对的需要,如舞台上的化粧方式和虚拟的夸张动作,在摄影机无情的观照下则显得不当,当然借由录影及剪接的技法,可以修饰或增强戏剧效果,但在另一方面却失去了剧场的特质,即台上与台下的双向互动。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下,为使歌仔戏能继续发展,杨丽花毅然投入其中,并于民国六十一年整合各路歌仔戏成立「台视联合歌仔戏团」,专心改善及提升电视歌仔戏的制作和演出水准,无论在化粧、服装、布景、道具、剧本、音乐至演员训练各方面,皆努力走向专业。民国六十八年邀请狄珊编剧,精心制作的《侠影秋霜》即是最佳的一个代表作,该剧的成功使得「电视歌仔戏」的形式益加成熟。其后陆续推出的《莲花铁三郞》、《靑山绿水情》更是奠定杨丽花电视歌仔戏事业如日中天的基石,受观众欢迎的程度远超出想像。

在享有观众热烈的响应之余,杨丽花有感于歌仔戏传承之难,遂于民国七十年开始加强硏究发展工作,邀请专家收集失传剧本、整理改编唱腔,并和台视共同成立歌仔戏演员训练班,公开免费招训,培植新人,以继续保存及发扬台湾歌仔戏这项民间艺术。在众多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中,歌仔戏却一枝独秀的大放异彩,杨丽花所做的贡献和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民国六十六年风靡全岛的电视歌仔戏虽曾限于法令遭到解散,然因杨丽花多年的耕耘有成,不久即迫使电视台屈就现实,应观众的需要解冻歌仔戏,也因其十数年来的力争,使得歌仔戏能于民国八十二年挤上电视热门抢手的八点档之列,由此足见歌仔戏受欢迎的程度,即使法令和种种的限制也难以冷却歌仔戏与台湾民众之间相系的深厚情感。

重返舞台再演《陆文龙》

从事电视工作多年,杨丽花至今仍钟情于舞台表演,虽然观众的赞赏是她永远追求的目标,但是舞台下观众热烈、直接的掌声更是无法忘怀的最爱。她曾表示:只有站在舞台上才感觉到自己,电视的演出可以倚靠别人,舞台上则只能靠自己。因此才于百忙中抽空重返舞台,于民国七十年及八十年,在国父纪念馆演出《鱼娘》,在国家剧院演出《吕布与貂婵》,每次重返舞台对她只有挑战而无压力,因为从舞台出身,回到舞台如鱼得水,正是大显身手的机会。尤其此次特别应国家剧院之邀,为庆祝台湾光复五十周年,推出当年的拿手好戏《陆文龙》,实深具意义,除借此表达纪念之外,更肯定了杨丽花对歌仔戏的贡献。

十七岁时杨丽花因演出《陆文龙》一剧走红歌仔戏坛,骁勇善战的年轻小将陆文龙,在传统戏曲中其初生之犊的武小生形象,出神入化的双枪功夫及舞翎的英姿雄风,早已根深蒂固的深植于观众心中。多年后,再次搬演《陆文龙》,杨丽花虽感慨无法拥有当年充沛过人的体力,持续演出长达四十分钟的八锤开打,却十分自豪能以岁月累积的智慧,赋予陆文龙崭新的内在生命,因而撷取该剧精髓,改编剧本,期以武戏文做重新诠释《陆文龙》,其一向坚持歌仔戏应具的教化及娱乐功能,也将于此次的演出中发挥至淋漓尽致。虚构的耶律芙蓉与陆文龙之间小儿女的真挚情爱,乳母舍子救主的义行,哈密归逗趣嬉谑的串场,使得整出戏不忘彰显《双枪陆文龙》的忠孝节义精神,同时也能顾及剧情情理的发展,贴切的反应时代,并于娱教之下引起观众的共鸣。

 

特约撰述|李惠美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更正启事

本刊三十四期(九月)杂志第42页所刊登人体舞蹈剧场《礼物》于新竹淸样大学演出时间应为10月3日。在此向主办单位及读者致歉。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