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铭隆与苏安莉是台上台下的最佳搭档。(许斌 摄)
新秀登场 新秀登场

携手踏上双人舞台 杨铭隆与苏安莉的肢体对话

他廿一岁当兵时,才因艺工队首次接触舞蹈,如今已成为美国著名现代舞团的团员。她从三、四岁起就没间断过练舞与演出。两人在文化大学舞蹈系相识后,黑黝强壮但温柔体贴的杨铭隆就与娇小纤细、舞艺不凡的苏安莉成了台上台下的最佳伴侣。

他廿一岁当兵时,才因艺工队首次接触舞蹈,如今已成为美国著名现代舞团的团员。她从三、四岁起就没间断过练舞与演出。两人在文化大学舞蹈系相识后,黑黝强壮但温柔体贴的杨铭隆就与娇小纤细、舞艺不凡的苏安莉成了台上台下的最佳伴侣。

去年夏天,皇冠小剧场预定举办一场由杨铭隆与苏安莉两位文大舞蹈系、美国伊利诺大学舞硏所毕业,获奖学金到纽约及贝兹(Bates)舞蹈节硏究的新生代编舞者的合展。可惜当时因为刚刚考进美国著名后现代舞大师崔莎.布朗(Trisha Brown)舞团的杨铭隆,因签证问题无法返国,因此在文大任教的苏安莉也只好暂缓演出。事隔一年,经过苏安莉越洋与杨铭隆再三排练后,台北的观众终于有缘观赏这对情侣精彩的舞艺。

「九月的对话」除了展现两位舞者对后现代舞技巧(如接触即兴、或崔莎式的放松技巧)之熟悉,更感人的是从〈聚.散.合离〉等五支作品中,两人绝佳的默契及真情的流露为原本属纯动作的舞,增添了温馨的人情味。而默契与情感靠得就是时间一点一滴地灌漑。

彼此有了信任,什么都不怕

苏安莉在几支杨铭隆编的作品中,时常需要将自己惊险地抛向杨铭隆,仰赖他的接应;只要杨铭隆松手或没接稳,她必定会摔倒在地,造成严重的伤害。然而两人的表现却顺畅自如,一点也不会让观众为他们提心吊胆。

「她信任我!」杨铭隆表示安莉知道他绝不会让她跌倒,「真的危险时,我也会自己先扑过去让她倒在我身上。」他并解释说他俩从大三就结识,所受的训练方式与观念都一致,只不过他的葛兰姆底子较深。但如果要比舞龄的话,安莉可是从三、四岁起就不断习舞至今,杨铭隆则是在廿一岁当兵时,加入艺工队向胡民山习舞,才初次接触到舞蹈。

在艺工队跳的舞虽然多属娱乐性,但却激起了杨铭隆对舞蹈的兴趣,于是退伍后,他到了游好彦的舞蹈团接受葛兰姆派的现代舞训练。在启蒙老师的调教与关照之下,他除了有机会上台实际参与演出如舞剧《鱼玄机》,磨练舞台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投考了文大舞蹈系,因此有缘认识从艺专舞蹈科毕业后挿大的苏安莉。

两人一致的学习经验

文大期间,两人向甫自美国伊利诺大学留学回来的学姊兼老师古名伸学习美国最新的舞蹈技巧及编舞观念。在她的教导下,「舞蹈的空间变大了……编舞不只是动作的组合,动机才最重要。」一九八九年,两人更进一步与古名伸合作,参与她的「三人」舞展,而杨铭隆也另外加入了刚成立的「舞蹈空间」舞团,成为该团的创始团员之一。次年两人同时获得伊利诺大学的奖学金后,携手赴美硏习表演与创作。

在伊利诺两人受益匪浅,因为学校每学期都要求学生推出一支三、五分钟的小品,每年又有一次年度公演,因此在不断的压力与刺激下,他们磨练了自己的编舞手法与表演的纯熟度。

一九九三年硏究所毕业那年,两人在文建会的补助下,到纽约游学一年。这期间,杨铭隆获得位于美国东北角缅恩州贝兹舞蹈节奖学金,而与来自各领域舞蹈专家(包括接触即兴、爵士、西班牙舞、瑜珈、舞蹈治疗、舞踏等等)硏究,并发表了七分钟的作品〈聚散之间〉Come and Go。回到纽约,他与苏安莉将此双人舞进一步发展,在著名的小剧场DTW(Dance Theatre Work-shop)、佩斯大学(Pace College)、林肯中心(户外演出系列)、及纽约大学(NYU)舞蹈教育系公演,深受好评。这支舞,在加入了一段杨铭隆的独舞后,也成了这次「九月的对话」最感人的作品〈聚.散.合离〉。正如同节目单所写:「这是一支强调感觉的舞蹈,编舞者以简单的肢体动作平述人际间若即若离的情感。」观众也似乎从两人肢体的对话,看出杨铭隆与苏安莉在这一年间两地相思的情感。事后提到这点,两位约三十而立的舞者不免露出腼觍的笑容:「如果演出者自己不投入,观众就感受不到舞蹈的生命力了。」

纽约的一年让他们的演出水准向前跃进了一大步。「九月的对话」中苏安莉的作品〈呓〉之独舞版,就是她在纽约磨练了一年后,获一九九四年贝兹舞蹈节奖学金时,在该地发表的作品。苏安莉在〈呓〉里让自己的肢体有如听到音乐时各自起舞,看起来非常舒服。同年晋身为贝兹舞蹈节客座编舞的杨铭隆则以「圆形的动力方式,及方向的改变和持续」为理念,发表〈心轮〉,也就是这次在台演出的压轴戏。

拒绝盲目吸收二手文化

谈到这里,杨铭隆有些感慨地表示,其实出国留学要学how而不是what,要尝试如何走出自己的路,而不是一味模仿,因为许多非西方国家的舞蹈界只注重纽约在流行什么,而忽略了自己眼前文化的精髓。

杨铭隆对美国已逝舞蹈家尼可莱(Ni-kolais)到中国大陆教课后所发表的感想印象深刻:尼可莱指出中国学生从他身上习到的是一种second-hand cul-ture(二手文化),即他教的一些概念之最初动机其实来自东方哲学或美学。杨铭隆举例说,目前纽约舞蹈界的最新趋势也是源自东方的「静中生动」等观念,如瑜珈、太极、气功,而〈心轮〉看似运用西方的技巧,其实融入许多中国国术或戏曲的动作,如旋子、鹞子、扫堂腿、云手等,不过这些因经过转化,很难被察觉。杨铭隆认为让中国的舞步在台上以新面貌呈现是他将来想发展的路,等自己国乐方面的造诣更深厚,将来选的音乐也希望同舞蹈一样,回归本土。

致于两位对未来又如何打算呢?杨铭隆谦虚地表示,他在布朗舞团仍有很多値得学习的地方,苏安莉也对目前的教学工作很感兴趣。将来自组舞团?苏安莉望著杨铭隆说:「等他回来,人才培养好了再说……」。

(本刊编辑 林亚婷采访整理)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