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他山之石

我们的「职业」交响乐团团员与音乐教师们,在我们为自己的利益争论不休之时,是否能先想想,在我们的社会中到底是否有足够支持音乐(古典音乐)活动与支持展演古典音乐团体的群众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否定的「原因」会是什么呢?

我们的「职业」交响乐团团员与音乐教师们,在我们为自己的利益争论不休之时,是否能先想想,在我们的社会中到底是否有足够支持音乐(古典音乐)活动与支持展演古典音乐团体的群众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否定的「原因」会是什么呢?

《1996春风化雨》Mr. Holland's Opus这部以一位美国公立中学(Public School,美国十二年义务教育公立学校之通称)音乐教师为题材的电影,自上演以来,在世界各地感动了数以万计的观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亚伯利斯(Dr. Harold F. Abeles)甚至把这部电影做为硏究所教学讨论的一个主题材料。

《1996春风化雨》的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九六〇年代,电影的主角荷兰德先生一心想成为作曲家,然而在现实环境的压迫下,使他不太情愿地进入一所公立中学教授音乐。原本只打算把教学作为一个短暂过渡性工作的他,最后却在许多的因由下使他认命地在那所中学整整待了三十年,直到一九九〇年代。在这三十年中,他运用各种方式灵活的教导学生认识音乐,透过乐队合奏、个别指导乐器的学习、课堂的讲授等等方式,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园地,而他梦想成为作曲家的愿望也因此一直未能实现。到了九〇年代,学校面临财务困难,在缩减经费的压力下,艺术教育的课程首当其冲。与其它的艺术课程一样,音乐也面临削减的命运。荷兰德先生心有不甘地因此退离了从事了三十年的教职。离校当天,三十年来他所教导的学生,瞒著他悄悄地回校,替他举办了一场欢送会,会中的高潮则是这些曾在中学时参与乐队的学生,重新凑合在一齐,合成了一个乐队,要荷兰德先生再次指挥演出。这些学生,在九〇年代都已是事业有成的人,其中还包括了一位州长。由州长的口中说出,这些集合在此的人,都是荷兰德先生的「作品」(Opus)。这部电影的名称如果从片名直译应该是《荷兰德先生的作品》Mr. Holland's Opus。剧情发展到最后,才令许多人恍然大悟,音乐教育也是人格养成教育的一部分,音乐教育原来也有它社会功能性重要的一面。(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能意识到这一点那该有多好?)

音乐工作者主动参与音乐扎根工作

剧情的生动感人固然是这部电影能使一般观众激赏的原因。令美国音乐教学者感到兴趣的,却是这部电影中,从一九六〇年代到一九九〇年代所涵盖的音乐教育思想与方法方面的变迁;对台湾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美国音乐教育所具有的弹性、活泼、又能尊重个人特质的因才施教方式;特别是一般学校中的「管弦乐团」以及个别指导乐团乐器演奏的设计了。台湾一般普通音乐教育的刻板与缺乏弹性是众所周知的事,而「管弦乐团」与各种不同乐器的个别指导,则仅仅存在于设有「音乐班」的学校;「管弦乐团」与各种不同乐器的个别指导,又是专属「音乐班」的「特殊现象」!在普通班的音乐课程中,除了因乐器缺陷难以掌握音准的直笛(recorder)以及吉他(guitar)以外,管弦乐队的乐器是少有个别指导的。透过实际演奏乐器的学习,进而学习到如何欣赏音乐,在台湾似乎是件遥不可及的事!

有关一九九〇年代削减艺术课程的现象,在《1996春风化雨》的影片中并没有多加著墨,然而这却是美国一九九〇年代全国的普遍事实。而美国的音乐界以及音乐专门学校对这种现象的反应又是如何呢?

今年三月三十日《联合报》家庭生活版中的「他山之石」由尹筱晴简短地报导了一则有关美国「学校音乐开放日」的消息。内容是这样的:

美国公立学校持续削减音乐课程,使得学生没法接触乐器。为填补这个缺憾,全美一些交响乐团和音乐学校正赞助所谓「学校开放日」的活动,激发一般孩子们对管弦乐的兴趣。在「学校开放日」,主办单位向与会的亲子们介绍乐器、演奏会和音乐课程。自活动推出后,外界的反应极为热烈。

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院」(大学前)预备学校主管拉尼托女士说:「我们想让学生了解,何种乐器令他们心生感动。此外,这也是让家长熟悉孩子开始学音乐时,会发生什么状况的方法。」

「新英格兰音乐院」(大学前)预备学校小号手柯普勒斯指出,不管小孩选哪样乐器,「就是要让孩子欣赏音乐,且必须及早开始。」

这个报导虽然简短,却让人注意到,「音乐家」或「音乐教师」对「削减音乐课程」的反应;他们并没有发表什么严正的抗议声明,或走向街头。而是设法去「弥补」这个「缺憾」。而参与「弥补」活动的竟然是当地的「交响乐团」与「音乐专科学校」。这点对台湾的音乐工作者来说,也是値得省思的。

从业余转变成职业乐团的「基础」

其实美国职业管弦乐团的成立,不仅需要足够组成乐团的音乐人才,更需要当地社会群众的支持。美国大多数的职业管弦乐团,都是在社会群众的千呼万唤之下,才组织成职业团体的。就以在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的「亚伯库基交响乐团」(Alberquerque Symphony Orchestra)来说,这个乐团的成立过程,可以作为一般美国交响乐团成立的一个代表。

「亚伯库基交响乐团」是由成立于一九三二年的「亚伯库基城市交响乐团」(Alberquerque Civic Symphonc)蜕变而来的。「亚伯库基城市交响乐团」在当时是个纯业余的团体。一九三〇年代的亚伯库基还是个音乐文化落后的城市,不仅组成交响乐团的人员不足,在城市中爱乐的市民更不足以支持一个「职业的」交响乐团。「亚伯库基城市交响乐团」在成立的数年间,团员招收的原则都是「来者不拒」。因此它的成员,除了学校的老师、音乐系的学生以外,也包括了社区中能吹会拉的人物。虽然没有一位团员领薪,这个乐团却维持了多年定期演出的纪录。直到一九四五年,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佛德烈克(Kurt Fredrick)的到来,这个团体才开始了蜕变。佛德烈克有感于当地音乐人才及音乐支持者的不足,开始致力于培养演奏人才及爱乐的群众。他由中、小学开始著手,教授小提琴、音乐欣赏,并且在乐队演出时,加上解说及示范。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不仅造就了无数足以担任乐团工作的新血,最重要的是他已培养出一群乐于支持乐团活动的爱乐人士。这个乐团在一九五〇年间即已在爱乐者的推动下酝酿改为「职业乐团」。而「亚伯库基城市交响乐团」终于在一九五八年新任指挥波尼(Maurize Bonney)的手下,重新改组、并改名为现在的职业性的「亚伯库基交响乐团」。「亚伯库基交响乐团」从「业余的」蜕变为「职业的」时间,足足长达有二十六年。然而经由这样诞生的乐团,与当地社会的关系自然十分密切。它是当地真正需要的产物,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当地培养爱乐者,不仅是专业音乐学校的事,也是交响乐团必须肩负的责任;因为培养当地的爱乐者,不仅能在日后为当地的交响乐团添加新血,也是为交响乐团日后的生存厚植基础。

了解美国职业交响乐团的形成背景,或许对目前美国削减艺术课程后,「交响乐团」及「音乐专科学校」主动参与学校「音乐开放日」的行为就可以理解而不以为怪了。《荷兰德先生的作品》中的「管弦乐队」、个别教学的目的,其实与「新英格兰音乐院」大学前预备学校小号手的话一样,就是「要让孩子欣赏音乐,且必须及早开始。」因为唯有持续的拥有广大爱乐者的支持,职业交响乐团以及音乐专业学校才能得以持续的生存。这原是互为因果的。

我们的「职业」交响乐团团员与音乐教师们,在我们为自己的利益争论不休之时,是否能先想想,在我们的社会中到底是否有足够支持音乐(古典音乐)活动与支持展演古典音乐团体的群众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否定的「原因」会是什么呢?

 

文字|张己任 东吴大学音乐系主任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