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雀舞I II III〉分别表现出滥情、滑稽、矫饰的色调。不仅单纯表现出舞蹈的音乐性,还丰富了舞蹈音乐性的不同面向。(许斌 摄)
舞蹈 演出评论/舞蹈

对待肢体的理性思维

「拉威尔传说」观后

彭锦耀和冯念慈在「拉威尔之夜」除了一惯的搞笑之外,亦展现出一位好的编舞家该有的音乐素养。

彭锦耀和冯念慈在「拉威尔之夜」除了一惯的搞笑之外,亦展现出一位好的编舞家该有的音乐素养。

舞蹈空间舞团「拉威尔传说」

86年11月7~9日

皇冠小剧场

去年十月份,纽约市立芭蕾舞团(New York City Ballet)带来了新古典主义大师乔治.巴兰钦(Gorge Balanchine)的作品,让台湾的观众见识了巴兰钦著名的音乐视觉化舞蹈,一睹西方人理性对待肢体的思维方式。

在纽约市立芭蕾舞团离去的一个月后,舞蹈空间舞团十一月初的节目「拉威尔之夜」,由彭锦耀和冯念慈编舞、拉威尔的音乐,推出〈波烈露〉、〈月半弯〉、〈天方夜谭〉、〈孔雀舞I II III〉和〈芬多精〉等五支著重音乐性的舞蹈作品。该团团长平珩说,在纽约市立芭蕾舞团带来巴兰钦名作的激发下,她希望观众能顺著这股余风,用听音乐的角度来观舞。

以音乐性判定编舞的优劣

「用听音乐的角度来观舞」在西方是一项重要的传统,音乐性(Musicality)的好坏,向来是西方舞蹈界断定一位编舞家是否是大师的重要指标。巴兰钦的音乐性之好众所周知,是举世公认的大师;虽说现代舞大师玛莎.葛兰姆因其独创一格的肢体语汇,大师之名当之无愧,但是后世舞评家在提及良好音乐性的编舞家时,却常常独漏葛兰姆,足见音乐性在西方舞蹈界的重要传统。

舞蹈空间这次「拉威尔之夜」的演出以诠释音乐做为重点,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音乐视觉化,观众在舞蹈中看到音乐,在音乐中听到舞蹈,换句话说,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场舞码〈波烈露〉是彭锦耀的旧作,前年中秋夜在高雄市立交响乐团现场伴奏下,于中正文化中心广场演出。这次跳进小剧场,三女一男身著高雅黑纱礼服,在淸冷的灯光下,以几组主题动作,不断重复变化。舞者们表情冷漠地彼此穿梭,外冷内热地呼应著〈波烈露〉渐趋狂热的曲风。

〈月半弯〉是副艺术指导冯念慈的旧作。在〈哈班奈拉舞曲〉和〈鹅妈妈组曲〉的音乐衬托下,三位舞者身穿中国风服饰、手持折扇,在落日般昏黄的灯光下聚散合离。舞作神采如落日余晖中折射之刀光剑影,将印象派作曲家惯有的恍惚光影风格以东方武侠风表露无遗,是一支相当有趣怡人的三人小品。

〈天方夜谭〉则是一支戏剧性的舞蹈。舞作讲的是人鱼公主和王子相恋的童话故事,舞剧情节铺陈与音乐的发展紧密相扣,虽不是纯粹的肢体舞蹈,但剧情的音乐性奇佳,看得出编舞者彭锦耀良好的音乐素养。

舞蹈与音乐的多面向呈现

〈孔雀舞I II III〉是由彭锦耀和冯念慈共同编作。两人找来了三种不同版本的音乐,将拉威尔原本是悲伤小调的〈为死去的公主作的孔雀舞〉,以〈姊妹情深哀怨版〉、〈欢欣雀跃版〉和〈Y世代求偶版〉三种面貌呈现,分别表现出滥情、滑稽、矫饰的三种不同色调。其实,这样的作法已不仅单纯表现出舞蹈的音乐性,还丰富了舞蹈音乐性的不同面向。一如平珩所说,舞蹈空间像三菱镜一样,透过它的折射,让观众了解艺术的多重面貌。

最后一支舞蹈〈芬多精〉,也是冯念慈的作品。在这支舞中,冯念慈运用了大量的舞蹈语汇,精巧地将拉威尔的音乐〈库普兰之墓〉表现出来。在旋律轻巧、不断重复叠的音乐结构下,舞者们以独舞组合的形式,展跳出各自的性格与技巧。只是,〈芬多精〉包括快速小跳在内的许多舞蹈语汇,由舞蹈空间的舞者跳来,只能以另类芭蕾视之。

这次的演出,彭锦耀和冯念慈在一贯的搞笑之余,展现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及良好的音乐性。演出当晚,我在理解赏析拉威尔音乐的同时,又忆起了十几年前,彭锦耀以一位香港客席的编舞家的身份,应台北某芭蕾舞团之邀,编作了精彩曼妙的纯粹舞蹈,带给台北观众的惊艳。

舞蹈空间这次演出的确在纽约市立芭蕾舞团离去一个月后,让我们继续温习了纯粹舞蹈的曼妙之处,提醒我们舞蹈仍是一项动力美感经验的艺术,音乐性绝对是一部好作品及好编舞家的当然指标。彭锦耀和冯念慈在「拉威尔之夜」中,展现出一位好的编舞家该有的音乐素养与精良训练。

音乐性的普遍缺乏

其实,音乐性的欠缺一直是台湾编舞家的问题。试问在台湾,有没有哪一位是以音乐性著称的编舞家?在台湾的舞台上,又有哪一支舞作俱有世界水准的良好音乐性?古名伸的《缄默之岛》是成功地将音乐的主题与变奏以舞蹈视觉化了,但严格挑剔起来,格局仍稍嫌小了些,因为毕竟只是一支双人舞。舞蹈大师林怀民近年来活跃于国际舞坛,受宠于各大舞蹈节,但是,不管在国内或国外,他的作品之所以凸出、受欢迎,主要仍在于舞作强烈的人文气息。

彭锦耀和冯念慈,他们和黎海宁一样,都是在香港及西方接受完整的舞蹈教育,这也许是他们作品中的音乐性远优于台湾编舞家的原因。艺术无国界,对音乐性的要求也不该有国籍之分。对台湾观众而言,彭锦耀和冯念慈来自香港,但是,在「拉威尔之夜」演出的背后其实隐藏了一份讯息,那就是,和吴诸珊、马友友等国际杰出华裔艺术家一样,彭锦耀和冯念慈身上展现的是台湾舞蹈家不断被要求,却也永远残缺的身体理性思维。

 

文字|洪诚政  自由舞者、教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