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工作坊的观众成长以上班族为主,纪慧玲认为这与中产阶级的兴起是同样的讯号。图为表坊去年的作品《绝不付帐》。(白水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剧场.创作.行销

通俗引领风骚,百花可能齐放

台湾剧场的市场现况与未来趋势

周休二日的实施、休闲风的兴起,改变了观众的看戏心态,也影响了剧场的流行类型;在长期观察剧场的记者眼中,「类型化」、「品牌化」、「偶像化」与「创作与行销并行」将是剧场未来趋势,而通俗路线仍会是观众最爱。

周休二日的实施、休闲风的兴起,改变了观众的看戏心态,也影响了剧场的流行类型;在长期观察剧场的记者眼中,「类型化」、「品牌化」、「偶像化」与「创作与行销并行」将是剧场未来趋势,而通俗路线仍会是观众最爱。

台湾虽然尙未见到真正的「商业剧场」,但票房的卖座状况,仍可视为某种「市场指标」,用以检验「商品」(剧场演出)是否合于「消费者」(观众)的需求,以及评断其行销手段是否成功。我们可以看到在去年许多不同类型的剧场演出中,唯有歌舞音乐剧和喜剧见到佳绩,也看到一些剧团为开拓新的观众群做了尝试但收效不彰,更看见不少剧团越来越重视行销手段……,这一方面显示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与性格已经逐渐受到剧团的重视,并且可能在未来影响创作的生态,另一方面也可能必须在创作与市场需求间「做出选择」或「取得平衡」。但目前所出现的各类「商品」是否真的合乎市场的需要?如果观众的构成已经趋向多元,那是否也可能在近期出现「分众市场」?

休闲风影响观戏品味

歌舞音乐剧和喜剧的热烧,似乎意味著观众的某种品味已然成形,但这样的潮流的确符合市场/消费者的需要吗?资深艺文记者王亚玲认为,其实「台湾的市场已经符合市场的需求了」,像音乐剧的制作,她就觉得是「水到渠成」,因为台湾人一直期待能看到音乐剧,「以前有人做过调查,问台湾观众最渴望看到什么戏剧,最高比例的答案就是音乐剧,」王亚玲说,「以前韦伯的音乐剧只能到香港不能到台湾,结果国外音乐剧进不来的好处就是刺激国人自己做。」

另一方面,王亚玲也认为歌舞音乐剧与喜剧的流行,也和台湾整个休闲型态的转变有关系。看戏逐渐不再只是一种严肃的社交行为或文化活动,观众可能纯为娱乐而进剧场,「就像去看电影一样」,所以娱乐性高、让人放松的歌舞剧和喜剧自然受到欢迎。但「这可能只是个过渡期」,王亚玲举两岸开始文化交流时为例,「那时我们对大陆方面的戏剧一直有需求,刚进来时卖座都很好;但当你喂食观众到一个程度后,他们也会挑了。」所以歌舞剧与喜剧的风潮也可能在一两年后被其他类型的戏剧取代,而观众的眼光也会越来越成熟,所以「重要的仍是创作本身,」王亚玲说,「即使是一个悲剧,只要它的剧作、制作到达一定水准的话,我想应该还是会有票房!」

从剧场观众的构成来看,我们也可发现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变化。以前剧场的观众主要以学生为主,尤其是大专以上的学生,但观察剧场多年的戏剧记者纪慧玲表示,像屛风表演班和表演工作坊的观众中,近五年来成长的人数是以上班族为大宗,「这跟整个社会的富裕和中产阶级的兴起是同样的讯号」,纪慧玲认为,职棒、职篮、有线电视等娱乐蓬勃兴起,显示了娱乐市场的急速扩张,所以剧场观戏人口也随著大环境增加,「倒不是那个剧团特别努力的缘故」。

而纪慧玲表示,另一股不容忽视的新兴观众群则是靑少年,尤其是高中生有许多都是以制作歌舞剧为主的果陀剧场的观众。果陀比较明显地是从《吻我吧!娜娜》一剧开始带起这个年龄层的市场,其实可以了解到这戏结合偶像歌手对靑少年产生的魅力,所以纪慧玲认为,这些新的靑少年观众,和小剧场主力的大专生、高中生观众,「又不太一样」。

谈「分众」不如先培养看戏习惯

如果台湾的剧场观众已经有上班族、大学生、靑少年的区隔,这是否可以预示「分众剧场」的可能,意即依据设定好的观众群来创作?纪慧玲表示,据她所知,目前没有一个剧团会自我设定哪出戏是为了某个阶层来看而做的,因为「市场正在膨胀,大家都想去占有更大的市场」,而且「每个剧团都有理想,都觉得发展得不够」,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去抓住各阶层的观众」。

王亚玲则认为,目前不一定要有所谓的「分众剧场」,反而是培养台湾人看戏的习惯最重要,「如果大家都有看戏习惯,也许根本就不用设限,这个框框自然就消除了」,而且如果是好的创作,即使很淸楚地设定观众的年龄层,也可能吸引到不同的人,「现在做分众剧场,会把路弄得太窄了。」

观众除了培养看戏习惯,同样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不能「剧场喂什么就吃什么」,王亚玲认为,如果剧团真的「仰赖」票房的话,那观众的反应应该更可以刺激他们把戏做得更好。「台湾观众虽然蛮『一窝蜂』的,但其实也蛮精的,」王亚玲说,「像台湾的唱片业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仍然很难掌握是消费者的口味,今天看似掌握到了,下一步就不一定,所以剧场界也要有这种体悟:观众是善变的!」在这种状况下,反而「如何找到新的可能性才是最重要的!」像去年有些剧团的票房卖座不好,王亚玲就认为「这对他们来说可能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个好的机会去反思,不一定是考虑观众,也可能是思考行销通路、档期等各方面的问题,」她觉得如果票房一失利下一出就要迎合市场,「其实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台湾的剧场还是要百花齐放才是好的。

类型化与品牌化是未来趋势

至于未来几年,会有新的戏剧类型出现吗?纪慧玲认为,歌舞剧的风潮还可能延烧一两年,再出现的新类型可能也是以通俗路线为主,说不定是像日本「吉本新喜剧」那一类的「爆笑剧」,而且可能进驻到PUB、餐厅等非剧场的空间演出,吸引到与原来剧场观众完全不同质地的族群。

除了新的戏剧类型,纪慧玲认为也有可能见到一些「经典作品」的重演,因为就抢市场来说这是一大利器,「就像你很久以来就一直听人说《歌剧魅影》,如果它真的来台湾演你一定会想看,」纪慧玲说,「同样的对新的剧场观众来说,一个有口碑的作品重演也一定是有吸引力的」。

纪慧玲指出,剧场在未来有几个可能的趋势:一是「类型化」,因为未来戏剧类型应会多元发展,到时每个类型会确立,于是是歌舞剧的就会说自己是歌舞剧,是社会写实剧的就会说自己是社会写实剧;其次是「品牌化」,这会是受到中产阶级的影响,品牌可能是人或是团体,如果演出的品质固定,品牌忠诚度自然会出现;第三个趋势是「偶像化」,意即剧场会开始出现自己的偶像明星,在票房上建立一定的影响力,这是因为剧场可以让演员固定的工作,使剧场成为他们特别的舞台,就像电影或电视一样;最后一个是「行销与创作并行」,意即剧团除了重视创作外,也会优先考虑行销策略与执行,以及创作与行销两者的结合。

认淸剧团要走的是商业剧场之路

王亚玲也表示,台湾的剧场现在虽然还没真的进入所谓的「商业剧场」,但各剧团应开始学习如何掌握自己的生存方式。而且即使是做商业剧场,其实更要在品质上要求,包括周边的行销都必须仔细地考虑在内,王亚玲举音乐剧名制作人韦伯为例,「他也不是随便出戏,大概四年才出一出」而且韦伯非常擅长利用音乐剧的周边产品作宣传,像音乐剧的单曲CD就会在演出前找流行歌手演唱,还登上畅销歌曲排行榜,成为非常有效的前期造势活动。而在创作与剧团的发展上,也必须认淸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才有可能成功,「拿果陀来说,」王亚玲表示,「他们如果要长期发展歌舞音乐剧,就应该认知到这条路就是商业剧场的路,不用考虑『淸不淸高』的艺术性问题,即使先用『复制』的方式做也无妨,等到技巧成熟了,再去追寻『台湾的音乐剧』也不迟。」

虽然要预吿台湾商业剧场的来临还太早,但现在已是可以朝这个方向起步的时机。重视娱乐休闲的风气已为剧场的普遍化准备了温床,王亚玲认为,如果能再进一步结合观光、旅游以及艺术节活动,同时精进演出与行销的品质,观众群也可能增加许多外来的观光客,但这还是得一步一步来。毕竟台湾剧场起步晚,要追上他国比较成熟的剧场环境,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试探及前进。

(本刊编辑 庄珮瑶)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