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中男女主角是隔帘授课、互不相见的师生,却在元宵夜相遇而相恋。(白水 摄)
戏曲 演出评论/戏曲

花灯姻缘茶山情

全剧的基调是轻松诙谐的,散发出浓郁质朴的生活气息。虽然就剧作的深度而言,没有历史剧深沈的人文底蕴,也没有公堂戏鲜明的政治嘲弄,但却体现出市井百姓挣脱礼教规范,主动追求情爱的真实情感,也侧面地表露了客家性格的坚韧与执著。

全剧的基调是轻松诙谐的,散发出浓郁质朴的生活气息。虽然就剧作的深度而言,没有历史剧深沈的人文底蕴,也没有公堂戏鲜明的政治嘲弄,但却体现出市井百姓挣脱礼教规范,主动追求情爱的真实情感,也侧面地表露了客家性格的坚韧与执著。

荣兴客家采茶剧团《花灯姻缘》

3月12日〜14日

国家戏剧院

元宵赏灯自唐宋以来蔚为风气,从上灯、试灯、正灯到落灯,人们恣意地享受著年节的欢愉喜乐,却也在火树银花的金吾不禁夜中,碰撞出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风流韵事来。《花灯姻缘》就是一出典型的「元宵灯戏」,诉说著一段才子佳人在元宵夜邂逅订情的浪漫情事,在客家歌乐曲调的吟唱搬演中,散发出淸新芬芳的鄕土情味。

故事虽简单,编导巧布局

故事的内容是极为简单的,千金小姐爱上穷秀才,却受到势利家长的阻挠,幸有县太爷主持正义「风流案子风流办,惟以风流治风流」,而使得一对有情人能终成眷属。全剧虽然没有跳脱传统爱情戏的组合公式,但在编导巧费心思的布局结构中,却也营造出曲折跌宕的情味来。如员外陈聪聘请穷秀才王文贤担任女儿陈彩凤的教席,但是又唯恐「少年男女朝晚相处」日久生情,于是便运用了「欺瞒」的伎俩,诓说对方是「麻面的丑怪老头」与「流鼻涕的懒散姑娘」,并在书馆中设下帷幔避免二人照面。

是以当彩凤与文贤在元宵〈观灯〉巧遇时,并不知道彼此的真实身分,只是暗自心仪情意荡漾;而后才经由「买杏花」的情节,引领出绾和全剧的关键物件「桃花扇」,以及「三生有幸(杏)何须媒(梅)」的双关语;其后在书馆〈补课〉的双方猜疑中,再借由「桃花扇」来破解谎言揭开真相,也成为两人印证心意的信物;因此在绣阁〈考试〉中,彩凤原本喜孜孜挥扇期待相见,但却被父亲识破心事而故意「谎骗」,遂将文贤错认为薄幸之人而怒摔扇子。所以一柄「桃花扇」成为剧情发展埋伏照应的线索,穿针引线地贯穿于主要场次中,也连带地使「杏花枝」成为郊外〈定计〉中检验心意的媒证。

百戏热闹演,考验调度功力

本剧采用的是开放式的叙事模式,依循著时空的流转来安排事件,几乎在各情节单元中都穿插著巧合、误会、欺骗与冒充等手法的运用。虽然没有引发强烈的戏剧悬念,让观众有著柳暗花明的突转期待,然而在人物性格与行为事件的发展逻辑上,因为能够紧扣著合理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来进行,倒也能呼应前因后果,而使得剧情的进展显得自然流畅。如主宰审判这件风流案的县太爷,由于有著「感同身受」的类似遭遇,所以意欲玉成这对佳偶。是以在首场〈赴任〉与末场〈圆婚〉中,都特意借由县太爷「睹物思人」与「午夜梦回」的情节,来思忆当年与娇娥恩爱的光景,为最后的圆满结局先行铺垫衔接。

历来「良辰美景」就是缔造情缘的最好时机,尤其在《花灯姻缘》中元宵灯会更是重要的关目,百戏竞陈的民间游艺,将舞台粧点得好不热闹。这种群众场面的调度,正是考验导演功力的所在,如何适度地掌控舞台画面的组合,使其在「乱中有序」里还能凸显主体,并展现民间市井欢度节庆的太平景象,以及烘托男女主角相遇缘订的喜乐浪漫,这的确是需要用心构思设计的。所以轮番上阵的公背婆、布马阵、桃花过渡等民间艺阵,固然称职地渲染了节日欢乐的氛围,但过于混杂而显得零碎分散,导致在观赏时产生视觉上的迷障。所以是否能集中焦点,彰显具有客家地域文化特色的艺阵,如「客家狮阵」(注1)与「抛采茶」(注2)的艺术特色与表演内容,使其成为整体的区块且具有力度;同时也能将群众流动的路线,处理得更松紧得宜强弱有致,而不会使舞台的空间层次拥挤不堪或乍然空荡。

草根味浓,喜见新人出头

全剧的基调是轻松诙谐的,散发出浓郁质朴的生活气息。虽然就剧作的深度而言,没有历史剧深沈的人文底蕴,也没有公堂戏鲜明的政治嘲弄,但却体现出市井百姓挣脱礼教规范,主动追求情爱的真实情感,也侧面地表露了客家性格的坚韧与执著。这种题材其实蛮符合客家采茶戏的剧种「个性」,以欢舞与抒情特质为主,发挥传统「三脚采茶戏」的嘻谑色彩,情趣盎然地诠释各种人生际遇。尤其在开场时更精心安排了「棚头」的说唱(注3),透过小丑与小旦以「科白」的方式进行相褒,由夫妻家常生活的插科打诨,贯串到正戏元宵赏灯的敷演,充分展现出民间小戏搏笑的鄕土趣味,仿佛是宋金杂剧院本所遗留的「艳段」(注4)迹痕。

由于客家采茶戏从小戏发展成为大戏的历程,以及演出风格上除了客家语与采茶腔的差异外,与歌仔戏都相当近似,因此在民间也有「客家歌仔戏」的称谓。然而究竟如何保有剧种的自我本质与艺术手法,使其不悖离传统而又能蜕变创新,这也许是値得深入去探索实验的。在这次的演出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客家戏曲传统的草根情味,也欣喜地见到新生代在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些由「客家戏曲学苑」所培训的年轻学员,原本就具有传统戏曲的根基,在经过三年课程的硏习锻炼,以及「随团实习」舞台经验的积累打磨后,如今已然能够在舞台上裁制出淸新的茶山风情了。

注:

1. 客家狮属于开口狮的类型,嘴巴以木盒子做成,故又可称为「盒仔狮」。在表演形态上与台湾狮相近似,但除了有戴面具者逗引狮子外,还有由孩童装扮的狮鬼在旁随行舞弄。

2. 抛采茶或有称为「挽茶车鼓」的,是用一条绳子系著茶笼,然后向台下的观众抛掷,观众可以将随身的物件放入。然后由艺人拉回茶笼,根据所放入的礼物临时编曲演唱,唱毕后再掷回给原主,观众可以随意收回物件或回馈致赠礼物。

3. 客家棚头是客家三脚采茶戏正戏开演前,一段以口白讲说旨在搏笑的表演。表演者扮演正戏中的一个角色人物,在进入故事主题前,先以与故事相关或不相关的事件做即兴表演,然后再带入即将敷演的正戏中。

4. 宋杂剧的体例,主要是由艳段、正杂剧与散段组成,是属于「小戏群」的表演形态。其中艳段表现的魅力多为「寻常熟事」,借由调笑戏谑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寻常琐事予以铺演,作为开场的序幕。金院本与宋杂剧形态相同,称之为「焰段」。

 

文字|蔡欣欣  政治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