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神》:(由左至右)张安平、严兰静、廖苑芬(陆剑南 摄 王安祈 提供)
活动看版 活动看板

凝眸谛视 台湾京剧史照展

由国立国光剧团委任王安祈策划的「台湾京剧史照展」,将于十二月十一日至三十一日,在国家音乐厅文化走廊展出。此次展览的主要内容为各剧团公演剧照及重要演员的个人相片,并有相关的文字资料展、经典剧目影片放映会与座谈会。

由国立国光剧团委任王安祈策划的「台湾京剧史照展」,将于十二月十一日至三十一日,在国家音乐厅文化走廊展出。此次展览的主要内容为各剧团公演剧照及重要演员的个人相片,并有相关的文字资料展、经典剧目影片放映会与座谈会。

「台湾京剧史照展」

12月11~31日

国家音乐厅文化艺廊

欣赏京剧,老戏迷总说:一定得用「听」的,凡言「看戏」者皆为外行。可是,我却偏喜欢用看的,不仅爱看水袖之翩千与身段之婉转,更贪看演员在亮相、转身、远眺或回望时,一刹那间的「凝眸」,经常我在缤纷的舞台上,捕捉到一瞬间眼底的苍凉。这抹苍凉未必根源於戏情,或许是台上人真实生活感受的不经意流露吧,但那样的眼神总让我在团圆喜庆的场面中,感受到某种难言的迷惘。虽然我知道这不过是「观者有意、演者无心」一己的解读罢了,但我迷恋著这份自我的品察。

凝眸的刹那,一切停格,万里乾坤、百年身世,俱凝结停驻于此。眼神足以观照的,竟是生命情境的千姿百态。徐露坚毅多情,严兰静空灵幽渺,古爱莲千般愁绪,王复蓉明眸亮丽;胡陆蕙最是凄幻迷离,与魏海敏之一派雍容迥不相同;郭小庄每于繁华簇拥中突然闪现一抹孤寂隐忍,同样的,吴兴国也在逼人的英气里有著掩不住的孤傲。看戏,其实就是谛视「凝眸」的过程,双眸的神采,属于舞台,也镜照著台下真实人生的心灵深处,当然,更是台湾京剧历史乃至于文化氛围的记录。

就因为贪看这游离于「戏情/人生」边际界上的瞬间华彩,于是在我个人的京剧收藏品中,照片自是主体。当我接下了由「国光」委托的「台湾京剧史照展」策画工作时(和好友政大副教授蔡欣欣共事),翻出珍藏已久的照片,谛视著每位台上人的凝眸神采,一方面回忆他们当年造就的盛况,一方面叹息在他们全盛时期台湾还没有「表演艺术家」等尊称。我决定要以最认真的态度做好这项工作,向台湾京剧工作者致敬。

京剧在台湾的发展分期

这是向演员致敬的活动,因此照片编排以演员为主体而各自依归于剧团,其中隐含的则是我对五十年来京剧在台的发展分期;奠基期、发展全盛期、渐趋消沈期、创新转型期、两岸交流与本土化交互影响期。

顾剧团自是台湾京剧之发端,另有一些个别来台的京剧表演家(如戴绮霞、赵培鑫、章遏云、金素琴、秦慧芬等),艺术已在台湾立下了「典范」作用,而王振祖以私人之力创办的「复兴剧校」,更扎下了稳固的基石,同是奠基期之代表。

军中剧队的相继成立,代表的是「发展、全盛期」的来临。大鹏、陆光、海光、大宛、干城、龙吟、明驼等队,网罗了大部份名伶,而「小班」的学生也陆续长成。以徐露为代表的这批新血和资深艺人长期同台合作,他们和「复兴」的王复蓉、曹复永、叶复润等共同为台湾京剧开创过绚烂的一页。

不过七〇年代以降,社会变化急遽,固守传统的京剧开始和时代日渐脱节,此时「雅音小集」的崛起,主要意义在于为京剧转型。结合现代剧场将京剧由「前朝遗老」的身份转型为「当代新兴精致艺术」,新戏的创作乃成为艺文界关心参与的活动。继之而起的「当代传奇」,更以菁英文化的方式将西方经典纳入戏曲体系,八〇年代诸多私人剧团的成立,显示的正是京剧挣脱体制的企图心。

解严以来,大陆剧团对台湾影响甚大,辜公亮文教基金会使得两岸的京剧进入「深度交流、实质合作」的境地,制作的新戏多有「大陆原创、台湾再生」的特质。「复兴」则接续著创新的脚步,一方面汲取大陆戏曲改革的经验,一方面深刻关注台湾当代文化议题,新编戏引起热烈讨论。而民国八十四年三军剧队合并为「国立国光剧团」,代表的意义是京剧从此脱离军政回归艺术,「京剧本土化」更象征京剧将从中原视角中挣脱,正式面对生存的土地,此一观念具体落实在台湾三部曲之上,而优秀的演员更是国光的充沛资源。

半世纪来,台湾京剧历经了几番风雨,由继承传统到锐意创新、由被尊为国剧到剧团合并、由追求东西方艺术碰撞的火花到回归本土,直到在大陆剧团强烈冲击下的重新自我定位等等,这些不只是政治环境的转换,更是随著文化变迁而逐步形成的艺术特质。照片,或许无法具体论述这些,但「眼神/戏情/人生/社会/文化」交互关涉,希望所有爱好戏曲关心文化的朋友,同于凝眸深处,品察戏里人生。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