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很少的经费进行旧建筑的再利用,在台湾恐怕只能在社区的层次发展,可以与社区营造活动相结合,或培养年轻艺术家及团体。若论大型的公众性活动,恐怕只有新建。
文建会近月来的一连串动作,确定了新政府的若干文化政策。其中与艺术相干的,是取消了新建筑的计划,包括九九峰艺术村及民族音乐中心等已经征图完成的计划,展现了施政魄力,令人耳目一新。
与这一动作相连的,就是宣布未来以旧建筑的再利用为文化建筑的取向。在表面上看来,这是因为新政府面临预算紧缩的难题,不得不采取的步骤,然而骨子里,却是国际上很流行的做法,把历史建筑的保存及利用与艺术活动的开展结合在一起,在基本上,这个政策是很正确的,连上海也开始走这条路了。
正确的政策是不是一定会有卓越的表现呢?那倒未必。以文化建筑转向历史建筑再利用来说,就必须考虑可以再利用的历史建筑在哪里?其利用价値又为何?
旧建筑再利用的两个层次
旧建筑的再利用有两个层次,一是精致的、大型的公众性文化建筑,一是素朴的、小型的社区文化建筑,西方国家使用旧时的建筑,做博物馆或美术馆之用,是大家都知道的。较近期的世界知名的例子就是巴黎的奥塞美术馆。西方国家在十九世纪工业已经十分发达,而十九世纪正是西方学院派建筑当行的时代,一切大型建筑都建造得如同皇宫。其中包括工厂与仓库、海港码头、火车站房、展览会场等大多规模宏大,外观精美,可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大多废置了。这样的建筑,一经改装,就富丽堂皇,最易使用。
不但如此,十九、二十世纪新建造的公众建筑,包括银行、办公厅舍,甚至住宅,到了商业发达的二十世纪中叶,大多不敷使用,有改建大楼的计划。有些特别精采的常被市政府指定为历史建筑予以保存,因而产生政治性抗争。美国费城的法院曾对反抗保存者做下有利之判决。可是一旦保存,几乎都成为地方的特色,而其利用,有时会转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至于社区层次的再利用,在西方,多半是住宅,一部分是小型工、商用空间。纽约苏活区是最有名的例子。其中因环境变迁被遗弃的住宅,为艺术家用来做为画室或画廊。也有些建筑,被改为小型表演场所,一度使苏活区成为创造艺术的温床。
公众性表演场所仍须新建
但是在台湾,虽有日本人留下一些古旧的建筑,但整体说来,品质不高,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文建会既有此政策,就应进行全省性普查,看看有多少再利用的旧建筑,要如何保存、利用它们。
以华山特区来说,其中的厂房大多没有足够的规模与良好的品质,以其市中心位置来看,即使要利用,也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改建、增建,做为主要公共性文化活动之用;若只做为社区层次的艺术活动之用,是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我看来,以很少的经费进行旧建筑的再利用,在台湾恐怕只能在社区的层次发展,可以与社区营造活动相结合,或培养年轻艺术家及团体。若论大型的公众性活动,恐怕只有新建。以表演艺术的场地来说,多年来都感到不足,中正文化中心感受重大压力,若没有新的建筑计划是达不到目地的。
文字|汉宝德 建筑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