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纯的舞蹈肢体展现已不再能满足舞蹈人的创作欲。(林铄齐 摄)
舞蹈 演出评论/舞蹈

舞蹈只是演出的一部分

评神色舞形舞团《原因只是原因的一部分》

《原》的文本架构具有双重的包覆性:顚覆舞蹈迷思为其主要目的,而批判都市生活则为另一重子题,也是用来演译「顚覆舞蹈迷思」的工具。

《原》的文本架构具有双重的包覆性:顚覆舞蹈迷思为其主要目的,而批判都市生活则为另一重子题,也是用来演译「顚覆舞蹈迷思」的工具。

神色舞形舞团《原因只是原因的一部分》

5月17〜19日

台北时报广场

挑战传统舞蹈的正确性

最近看舞蹈表演常有意外的收获,从林怀民《竹梦》令人惊讶的下半场,到古名伸和陈瑶创作的多媒体舞剧《非爱情故事》,以至姚淑芬包含剧场、影像元素的新作《PUB,怕不怕》,在在都不是舞蹈的一般传统表演模式。似乎单纯的舞蹈肢体展现已不再能满足舞蹈人的创作欲,更大的创作理念、更强的创作野心隐然若现,编舞家已不再只是编舞家,而成为整部作品的编导;视其演出规模的繁复性,他可能也同时是剧场的导演,甚至是影像、装置艺术的统筹者。

神色舞形舞团《原因只是原因的一部分》便是一个这样的作品。虽说是舞团,演出却含有极重的戏剧与生活化的成分,正统的舞蹈符码痕迹减淡,慨括性的肢体语言俯拾皆是。舞团创办人曁本次编舞李晓蕾在创团宗旨中即明白揭示,该团不以「严格定义下的『舞蹈』自限」。事实上,这次演出,李晓蕾也以本人的身分在舞台上对观众提出「舞蹈真的只有肢体吗?」的质疑,并借由夸大编舞者权威的话语「不要讲话!不要有表情!」,来挑战传统对舞蹈要求的正确性。

很显然地,李晓蕾这次作品亟欲提出的,便是打破舞蹈演出神圣的迷思。在结构上来说,若以其在台上自述「舞蹈」理念作为上下半场的分界,上半场她先安排五对男女(含自己在内)来演出反映都市生活压力的「舞/剧码」;下半场则再拆解演出背后状况百出的排练情形,最终让舞者/演员穿上「错误」的服装就上半场内容再演一遍。以解构性的结构来拆解舞蹈演出不容亵渎的神话的企图不言可喻。

观看《原因只是原因的一部分》整场的中心题旨,其文本具有双重的包覆性:顚覆舞蹈迷思为其主要目的,而批判都市生活则为另一重子题,也是用来演译「顚覆舞蹈迷思」的工具。

然而,诠释都市生活的文本方面,在基调上令人觉得衍申不够、观点过度单一。从开场我们即知它要呈现的是对都市生活的一个负面感触,但压力也好、苦闷也罢,接下来的发展我们看不到节奏上的调节,观众被陡然拉进创作者的抗议和演出者奔狂的情绪中,而缺乏应有的喘息与感动。即便让节奏稍微「趋缓」的王嘉年与吴品仪的两段独「舞」,劈头也是苦闷、狂乱,没有足够的铺陈,因而减损了该有的感染力。在突破舞蹈迷思方面,编导在下半场也只强调了演出背后的混乱,至于先前自述所强调的「表情」与「讲话」两个面向,在此也没有明显的对照,只有重复的讯息与夸张的趣味,徒然虚悬一个有趣的题旨,后续却显得单薄。

演与舞,二者无法兼擅

启用非专业舞者也是该「舞团」此次「打破迷思」的另一个动作,并呼应了李晓蕾在台上陈述的「只要能动的人都能跳舞」的论点。然而跳舞之外,还有演出,无奈十位演出者无论在专业背景或演出经验上,均无法完美到兼擅二者;这是使这次演出深度不足、演出方式过于浮面的主要原因。而李名正、杨琇如、吴品仪、林志斌等四位专业舞者,在此次演出中也显得低调,他处可见的肢体风采,在这儿也未见足够发挥。

表演中的「发声」也是另外一个问题;在以动作肢体为主体的表演中,任何的声响实则比一般有对白的戏剧来得更为突出、具冲撃力,因而它的「味道」和「功能性」,便分外显得重要。舞蹈是可以「不一定非得不得有声音」,但当多数演员的发声是未经训练甚或未经适当的收音处理时,往往会显得突兀、粗糙,尤其当说话的内容尚不够精致有力的时候。因之,「舞蹈」的发声应不仅是为突破成规,而应更加审愼考量其必要性与效果。

场面处理方面,《原因只是原因的一部分》还颇见珠玑。例如在有关都市男女挑逗的那段群舞(戏)里,设计两名男女在舞台左右前端分别探出个头、在灯光仰照造成的诡谲效果下,讲些似是而非又虚情假意的对话。又如下半场有一段安排了一名舞者(刘冠廷饰)在一旁模拟著有国剧肢体背景的王嘉年的动作,既呼应了文本意义,又可在肢体上好好著墨。

配乐方面本次选用了包括Disco音乐、大战进行曲、留声机音乐、碧玉(Bjork )式叛逆女声、朗诵等多种质感的音乐,应亦是编舞者鲜活创作风格的另一例。但综观全场舞蹈部分,仍稍嫌分割过碎。以开场群舞为例,虽有介绍角色、建立关系、与制造氛围等作用,但长时间不断只见二人、三人的组合轮番上阵,间又有群舞、演员来回穿梭舞台,不免令人眼花撩乱。综观全场演出,许多时虽有细部发挥,但或因舞台上人员众多,或因发挥不够,总觉得易旁失重点,而有言犹未尽之感。

舞蹈/戏剧或是「开放的舞蹈形式」与专业/业余,本就是难以定义与不好处理的并置议题。本次的演出是企图强烈的,或许编导应以更从容自信的态度多所发挥,应会有更深刻的表现。

 

文字|邹之牧 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硕士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