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贞观盛事》描述唐太宗(右)与魏征(中)的君臣纠葛,像是延续著《曹操与杨修》一剧中「生」与「花脸」的对话。(新象文教基金会 提供)
台前幕后 台前幕后

好一个狂放天才的朝代!

新编京剧《贞观盛事》的企图与尝试

《贞》剧的剧本的确有待商榷,原作或许不是选择了最好的素材。但是,《贞》剧新编的舞台场面、程式动作与唱腔编曲,却是令人大开眼界;对于寻求京剧现代化的观众与创作者来说,观赏《贞观盛事》的演出,其实是一次相当有趣的观摩。

《贞》剧的剧本的确有待商榷,原作或许不是选择了最好的素材。但是,《贞》剧新编的舞台场面、程式动作与唱腔编曲,却是令人大开眼界;对于寻求京剧现代化的观众与创作者来说,观赏《贞观盛事》的演出,其实是一次相当有趣的观摩。

上海京剧院

10月3、4日

《贞观盛事》

10月7日

《曹操与杨修》

国家戏剧院

月初,挟著荣获大陆梅花奖等口碑的上海京剧院作品《贞观盛事》,即将于巡回香港之后,浩浩荡荡地登上国家戏剧院舞台。这出宣扬唐太宗良政功绩的新编京剧,是否能再造上海京剧院八〇年代代表作《曹操与杨修》的艺术成就,一度引起行内关心的观众无限好奇。

理念述说胜于人物刻画

曾经赴大陆观赏过《贞观盛事》排练的戏剧学者贡敏认为,《曹》剧的成就其实无可替代,两者不能相提并论。扮演唐朝谏臣魏征一直是著名花脸演员尙长荣的心愿,由于老搭档名生角言兴朋已经退休赴美,而曾经离开舞台五年赴港经商的关怀,据说反倒是因为嗓子愈来愈好,质地清亮,甚至曾在全国青年京剧演员演唱奖中击败名角于魁智,便被挑选担纲演出剧中的唐太宗李世民。延续著《曹》剧中「花脸」与「生」的对峙与对话,这叫人不能不联想上海京剧院,企图借由《贞观盛事》的通力演出,再创媲美《曹》剧的传奇。

《贞观盛事》虽是描述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纠葛,但仅以「释放三千宫女」为主线情节,另以一位后宫弃妾被迫离家背井、思念真爱成狂的故事为副线;据旅居上海的戏剧文字工作者李翠芝表示,这样的剧情推陈似乎稍嫌单薄,而副线对于主线的戏剧发展也毫无帮助,与《曹》剧相较,只见编剧理念,人物经营并不像《曹》剧那么深刻。政大中文系教授蔡欣欣也认为,这出戏套用「纵囚论」的观点,却只以「解放妇女」的小小事件,来彰显唐朝盛世的文治武功,似乎无法呈现那个时代的太平气象。不过,有别于《曹》剧两个角色有如刺猬、又相知相惜的复杂情结,观者仍不应拿《贞》剧与《曹》剧相较;《贞》剧要帮衬的主题是君臣关系,只是选择这样的故事情节,难免有「小题大作」之嫌。

新编程式场面令人称绝

《贞》剧的原作编剧为出身中国京剧院的戴英禄,曾经撰写八〇年代知名的剧作《李清照》,目前任职中国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负责编修剧本的梁波,则任职天津文化局,曾经撰写过山西京剧院的知名剧作《大脚皇后》,后来还曾经透过贡敏的引荐,由台湾国光豫剧队改编为豫剧,由王海玲主演。贡敏表示,《贞》剧的剧本的确有待商榷,或许是因为两位编剧都担任官方职务,下笔有所顾忌,原作或许不是选择了最好的素材。但是,《贞》剧新编的舞台场面、程式动作与唱腔编曲,却是令人大开眼界;对于寻求京剧现代化的观众与创作者来说,观赏《贞观盛事》的演出,其实是一次相当有趣的观摩。

从一开场的「打马球」,到后来外邦献妾的「西域歌舞」,舞蹈化的动作场面与背景主题式的伴奏音乐,都将让期待观赏京剧的观众啧啧称奇。《贞》剧打破一向以抽象写意描绘故事表演的传统戏曲格式,不仅有具象化的舞台设计例如阶梯与庭园,还有现代化的歌舞动作,串连京剧的唱腔;最后剧终前「释放三千宫女」的大解放场面,实践了导演陈薪伊一贯的剧场视觉美学,让整出戏在强烈的节奏之下,结束于众人对唐太宗的歌颂与赞美之中。

海派写实推翻传统写意

蔡欣欣表示,《贞观盛事》的布景场面其实相当具有海派的风格;也就是著重机关布景、写实道具,不采取写意的方式呈现。由于这出戏的背景是在唐朝,为了呈现大唐盛世的景象,与当年中西交流的文化氛围,导演和舞台设计偏重西域风情的格调,这样的创作方式其实还可以接受;如果剧本的背景设于宋朝,那这种做法就相当値得考量。

不过,曾经看过两次《贞观盛世》的李翠芝,态度则相当保留;她认为海派风格的《贞》剧,完全走「真刀真枪」的路线,通俗化的倾向很强,似乎比较像文明戏,处理的方式也比较「舞台剧」。对于开场的「打马球」,舞台上呈现类似日本京都金阁寺的背景,又如后几场魏征家的竹篱房舍,以及层层楼梯对演员造成的表演障碍,其实都只是片面刻板印象的描绘,并无法深刻呈现当年大唐盛世的文化景象。对于习惯了前辈古人游戏规则的李翠芝而言,如此通俗化、娱乐化的新编京剧,似乎是「牛头不对马嘴」;至于剧中使用的音乐与编腔,坦白说,真的非常「天马行空」,倒是间接形塑了唐朝这样一个狂放天才的年代!

重新思索现代化真义

李翠芝认为,从近年大陆新编京剧的剧场脉络来看,角儿、剧本与导演「三足鼎立」的演出,似乎是一贯的趋势;然而《贞》剧像是走回过去京剧演出的模式──看戏看「明星」,由于尙长荣和关怀的才华,确保了这出戏的品质。尙长荣在剧中扮演「魏征」的几场唱腔表演,其板眼追击、层叠盘旋和嗓音沈厚的功力,令人看了还是忍不住拍案叫绝。

虽然《贞》剧首演之初,适逢中共建国三十周年,而剧中的角色安排,似乎对当前的政治人物有所影射;也许有人认为「娱乐化」不等于「现代化」,也或许京剧新编,其成就仍不及传统戏曲所能凸显的艺术韵味,但对在当前政治氛围下必须求取「现代化」的大陆京剧艺术工作者来说,为了传扬政令而提升艺术,可能是不得不为、迫于无奈的选择。相对而言,位居对岸、处于民主氛围下,又备受官方呵护庇佑的台湾京剧艺术工作者,是否该对京剧现代化有更深刻、宽阔与自由的考量?

 

(本刊编辑 傅裕惠)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