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少游」(图左,王海玲饰演)与「苏小妹」(图右,萧扬玲饰演)在剧中各有各的表现,突显国光剧团豫剧队此次演出在传承与发扬上的期待与心(国光剧团豫剧队 提供 吴顺良 摄)
焦点 焦点

带著点书卷味的儿女情爱

双挂头牌的《秦少游与苏小妹》

或许不少人会认为「苏小妹」一角非王海玲莫属,但编剧针对剧中两个主要人物,量身修改,采取「水涨船高」的编剧手法,让「秦少游」与「苏小妹」各有各的表现场次与唱段,成为一出生旦并重,可以双挂头牌的剧目。

或许不少人会认为「苏小妹」一角非王海玲莫属,但编剧针对剧中两个主要人物,量身修改,采取「水涨船高」的编剧手法,让「秦少游」与「苏小妹」各有各的表现场次与唱段,成为一出生旦并重,可以双挂头牌的剧目。

国光剧团豫剧队《秦少游与苏小妹》

11月2〜4日

国家戏剧院

11月15日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至德堂

今年九月,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才在宜兰举办的「两岸歌仔戏发展学术研讨会」中现身;无独有偶地,在两个月之后的台北及高雄,苏小妹则要现身于豫剧,完整地交代她与新郎由彼此赏识,到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为什么相隔两个月,同样一个题材会先后由不同的戏曲剧种在舞台上演出?故事本身既轻松而又具文学性,应该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国光豫剧队在挑选题材上,除了考量观众接受及喜爱的程度之外,如何能兼顾精致与通俗,既不曲高和寡,也不流俗,则或许可以从这次《秦少游与苏小妹》来印证。

鄕土味儿与文学性

由于豫剧是一个鄕土味较浓的剧种,如何在《秦少游与苏小妹》中表现出文坛才女与新科状元的文采,对编剧来讲,也是一个考验。其实要在舞台上表现两个人的绝世才华并不难,难是难在如何在一场仅仅两个半钟头左右的演出当中,让观众能够经由听与看,很快地了解到秦、苏二人所表现出了文采何在,两人所说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若太文了,观众不容易了解,若太俗,就不是秦少游与苏小妹了,所以如何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就成为这一出戏编剧努力的方向。《秦少游与苏小妹》是由石磊和王化普共同编作,石磊同时也是《秦》剧导演。

石磊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曾受教于阿甲、张庚、郭汉城等人门下,自称是一位保守主义者,对戏曲这样的珍贵遗产特别「保」一点、「守」一些,而且为此感到自豪。他在编剧手法上强调四要:要故事、要情节、要情趣、要生活,而不要所谓的「思想」,并且认为导演是为「角儿」服务的。导演认为,豫剧的剧种特质就好的一面来讲,是粗犷;而负面的,就变成粗俗了。「文学性」对豫剧来说,就像是对豫剧的革命,如何藉《秦少游与苏小妹》展现故事、情节,表现情趣、生活,如何借由文学性的加入,为豫剧平添文雅、秀雅、高雅之气,就要看编导石磊所展现的企图与实践程度了。

一切从传统出发

在戏曲音乐方面,编腔设计范立方的主张也和导演相同,从传统出发。强调保持、强化剧种在声腔上的特色,遵从剧种声腔的规范,此外,还要注意剧作及导演的风格与追求。所以《秦少游与苏小妹》的音乐编腔,首重表现出传统豫剧的特质和韵味,在整体设计上,以有「豫剧的母亲」之称的「祥符调」(注1)为主体,「祥符调」委婉、细腻而又兼具高昂、活泼的特色,与《秦》本身的风格和两位主角的形象颇能契合。再加上王海玲的老师张岫云女士也是「祥符调」的传人,大陆豫剧界也认为台湾豫剧是属「祥符调」,所以在音乐编腔设计上,以「祥符调」为基调而进行发展,也具有薪传发扬的意味。

以往豫剧队的音乐及编腔,若是委由大陆音乐家设计,都是谱到人不到,就是让编腔者在大陆将音乐写定,台湾演员在排练时就照谱子走。这次则不同于以往,除了请编导来台之外,还请音乐设计一起过来,如此则完全可以针对演员的特质进行修改,让演员在舞台上的发挥能更如鱼得水。这次音乐设计在「苏小妹」部分的编腔上,还将大陆豫剧阎派(注2)和桑派(注3)的唱腔特色融入其中,如此一来,更增加声腔表现方面的丰富性。此外,除了传统的豫剧声腔,范立方还因应剧情的需要与发展,而另创新曲「求凤词」及「鹊桥仙」,由「苏小妹」在不同的情境下之表现出来,使观众在看戏时还能享受到戏曲音乐的多样性。

《秦少游与苏小妹》是王海玲荣获国家文艺奖之后的第一部年度大戏,或许不少人会认为「苏小妹」一角非王海玲莫属。事实上一刚开始,不论在剧本的编作方面、声腔的设计方面,也都是朝这方面进行,可以说是一出完全为王海玲量身订作的《汴京苏小妹》,但定案后却成为《秦少游与苏小妹》,剧名由原来以「苏小妹」—人为主,改为秦、苏两人并重。而编剧也针对这两个主要人物,再度量身修改,采取「水涨船高」的编剧手法,让「秦少游」与「苏小妹」各有各的表现场次,各有各的核心唱段,成为一出生旦并重,可以双挂头牌的剧目。由剧名的变更,也正可显示出国光剧团豫剧队一直以来,对于豫剧演员在传承与发扬上,所投注的心力。

为了让王海玲能够一方面专心于传统剧目的表演与保存,另一方面又能在戏曲舞台上提携后进、薪传交棒,这几年来,豫剧队在演出题材及演员配置上,都有明显的安排。从《孟丽君》、《唐伯虎点秋香》等传统戏曲题材,到去年引发热烈讨论的《中国公主杜兰朵》,还有儿童剧《盘丝洞》等,都可以看到萧扬玲出色的表现,而今年四、五月间,国光豫剧队以《中国公主杜兰朵》再度到河南巡回演出,不仅被称为「台湾豫剧」,剧中萧扬玲所扮演的「柳儿」,更成为当地讨论会的焦点之一。所以这次演出中,由王海玲扮演「秦少游」、朱海姗扮演「苏东坡」,故事的女主角,则由萧扬玲担纲。随著剧情的发展,萧扬玲不但要唱河南梆子,还要表现出阎派和桑派的唱腔特色,另外,更要表现「求凤词」及「鹊桥仙」两支与梆子完全不同的新曲,不仅以旦角应工,还要改扮男装。这些虽然都是对萧扬玲的挑战,却也可从其中看到于萧扬玲的期望。

「台湾梆子」的发展可期

国光剧团豫剧队这次到中国大陆河南省巡回演出《中国公主杜兰朵》,不仅受到盛大的欢迎,同时也引发热烈的讨论,对岸豫剧界惊讶于台湾的豫剧演员不仅传统旧戏演得好,新编戏的表现也别具特色,而将台湾的豫剧直接称为「台湾豫剧」、「台湾梆子」。两岸豫剧经过五十年的各自发展,在各方面的表现上已有明显不同,即使在中国大陆,各省的豫剧也会因地域不同,在表现上有所差异。所以,台湾的豫剧在五十年的发展下,自然也受到台湾的影响,这在声腔剧种的发展上是极其自然,也是无法避免,就像台湾歌仔戏和福建芗剧一样,虽然歌仔戏与豫剧在发展与变化上的因素各有不同,但无可讳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也已呈现出同源异貌的状况。

「台湾豫剧」、「台湾梆子」在演员的传承学习上,持续地以稳健的步伐向前迈进;所谓的「台湾豫剧」、「台湾梆子」,在戏曲声腔的发展上,一方面传承中州「祥符调」,一方面也吸收台湾的养分,持续成长。正在薪传发扬之中的「台湾豫剧」,就戏曲的发展而言,毋宁是令人期待的。

注:

1. 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即称为「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为「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则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等等。

2. —九五六年河南豫剧院成立,阎派表演指的是当时二团的主要演员阎立品,攻青衣。

3. 桑派表演指的是河北省邯郸市的大陆当代名演员桑振君,此处指其闺门旦唱腔的特色。

 

特约采访|张启丰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