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本的角度来看,「歌剧」的演出,是音乐表演艺术中成本最高的,这点可以从国内为了演出一出歌剧,动辄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台币的预算就可见其「奢侈」。歌剧能在欧洲社会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德国,甚至每个小镇都已拥有一座华丽的歌剧院为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克拉克的论点是:在于它的「非理性」!
在国人的音乐创作中,最缺乏也最脆弱的「乐种」,应该就是「歌剧」了。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音乐受到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而开始「西化」以后,如何以西方的音乐写作方式来表现「中国的」内容,一直是中国作曲家努力的方向。一百年过去了,西式的中国音乐已经成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现象。而中国人以西洋乐器为媒介(medium)的创作,也已经涵盖了各式各样的组合,大到西洋交响乐团式的乐曲,小至为某种乐器的独奏曲,都可以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史中找到;在风格上,从模仿西方「古代」各式各样的乐风,到近代的新潮流,也一样不缺。而且许多的乐曲也已成为中国近代音乐的「经典」。然而,「歌剧」却一直是个诱惑作曲家创作,至今仍然乏善可陈的「乐种」(也有人称之为「剧种」)。
在台湾,许多的作曲家尝试写作「歌剧」,五十年来,演出过的国人创作「歌剧」,就量来说,与其他的乐种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而歌剧总在难得上演过后,得到的反应似乎也总是口诛笔伐的多,赞赏的少。
歌剧:非理性的娱乐
西洋的「歌剧」到底是什么?引用英国艺术评论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在《论文明》Civilization一书中说:
歌剧,继歌德式建筑之后,是西方人最奇特的发明之一。很难以逻辑来解释它的演进过程。约翰笙博士常被引用对歌剧的描述:「一种奢侈的与非理性的娱乐」是十分正确的,虽然我所从未见到他在何处写过……(Opera, next to Gothic architecture, is one of the strangest inventions of western man. It could not have been foreseen by any logical process. Dr. Johnson's much quoted definition, which as far as I can make out he never wrote, 'an extravagant and irrational entertainment', is perfectly correct....)(注)
的确,从成本的角度来看,「歌剧」的演出,是音乐表演艺术中成本最高的,这点可以从国内为了演出一出歌剧,动辄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台币的预算就可见其「奢侈」。歌剧能在欧洲社会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德国,甚至每个小镇都已拥有一座华丽的歌剧院为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克拉克的论点是:在于它的「非理性」! 「一些愚不可及,难以启齿的想法,可以唱出来」,除了这点以外,许多太微妙、太深刻、太神秘的感受,凡是语言不能说的,也都可以用唱的方式,而且也只能用唱的方式来表现。纵观西方歌剧的剧码,事实上,少有歌剧的剧本是以现实的生活或真实的历史故事为根据的。
当代歌剧美学失却包容性
「歌剧」这个中文名词,是opera的中文译名。而在西方Opera,指的是从十七世纪初期以来新兴的一个特定「乐种」(或「剧种」)。在西方带有歌唱的「剧种」其实并不是只有opera而已,opera所指的,是自孟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rverdi,1567-1643)的《奥菲尔》L'orfeo开始所奠定的一种特定的形式。《新葛罗夫字典》说:
Opera是一种音乐戏剧与华丽景象的结合;这些结合因不同的国家与历史时代而有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程度的差异,然而通常音乐是其中主要的角色。(Opera is a union of music, drama and spectacle; these have been combined in different ways and degre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historical periods, though normal1y with music playing a dominant role.)
接著又说:「在一般的了解中,opera从十六世纪末的义大利开始。名词来自义大利文opera(这个字本身是拉丁文opus的复数),意思是『作品』」(In its generally understood sense, opera term derives from the Italian opera﹝itself the plural of the Latin opus﹞meaning 'work'.)
而中文将opera译为「歌剧」其实已经丧失了opera部分的意义。
自从十六世纪末到二十世纪,西方的「歌剧」历经了许多变革与变种,随著时代社会的变迁,opera其实已经不再是祇有「单一意义」的名词。它的意义随著时代与国家而有不同的「形式」与「内容」。只是由于制作成本浩大以及其他的种种因素,在十九世纪末期,欧美的歌剧院随著大众的口味,建立起了一些共同常用的「剧码」,这些也就是目前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剧」与歌剧作家。久而久之,一般听众对「歌剧」的认知,对「歌剧」的美学也都以这些剧码为准则,也因逐渐此失去了接纳与包容其他不同形式与美学的作品。
习惯了浦契尼歌剧风格的听众,很少能听得下孟特维尔第的《奥菲尔》或是《波碧亚的加冕》L' incoronazione di Poppea,孟特维尔第虽然以《奥菲尔》被称为opera的奠基者(甚至被称为「歌剧之父」),然而他却称他的作品为「在音乐中的戏剧」(favola in musica),整部歌剧几乎全是以接近朗诵式的宣叙调(Recitative)写成,忠于文字的呈现,不以音乐掩盖了文字的清晰度以及由文字所展现的戏剧性。对习惯以华丽、激情、动听、旋律美丽的咏叹调为主要元素的歌剧听众来说,这种风格是很难接受的。
给中国「歌剧」创作者多些鼓励
到底怎样才能称之为中国的「歌剧」?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个难以答复的问题。「歌剧」就中文字面的意思来看,中国本身已经有了很多的剧种,你能说京剧、歌仔戏、越剧不是「歌剧」吗?如果以opera的观念来了解,那么怎样用西式的写作法来表现具有中国风格的opera呢?接受西式音乐已经有一百年历史的现代中国音乐家,对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肯定明确的答案。然而,从西方音乐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从孟特维尔第算起,大概过了一百五十年后,才出现了一个集义大利歌剧大成的莫札特,两百五十年后,才有威尔第、浦契尼那些「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们。一百年,又是在音乐环境不佳,歌剧院又少的可怜的台湾,中国或台湾风格「歌剧」的路,似乎还遥远得很。让我们对那些「真诚地」在思索中国或台湾「歌剧」风格、在写作中国或台湾风格「歌剧」、为中国「歌剧」贡献心力的人多些鼓励吧!毕竟一个作品是要经过时间的洗炼的!而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这个时代,仍然是为了后面那个「伟大的」音乐时代的来临在铺路的。
注:
关于约翰笙传士常被引用的话语,另一种说法是:「一种奇特华丽动人与非理性的娱乐」(an exotic and irrational entertainment.)
文字|张己任 东吴大学音乐系教授
更正启事
本刊第106期90页摄影者应为谢其文,特此更正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