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乐富以崭新的笔调,以时而诙谐反讽、时而精练严谨的文字风格,写作这本富辩证思考的小书。(白水 摄)
表演书房 表演书房

解开迷思的音乐知识分子反攻

《钢琴家醒来作梦》第一册:在音乐中的个性和艺术性图象

魏乐富运用其音乐家的特质与哲学修养,已经练就其时而诙谐反讽、时而精练严谨的文字风格。这本书读来如俯拾即是的箴言省思,在成为「一本书」的制式要求下,也许其架构失于散漫,但这岂不就是形式与内容拉锯战的趣味之所在?

魏乐富运用其音乐家的特质与哲学修养,已经练就其时而诙谐反讽、时而精练严谨的文字风格。这本书读来如俯拾即是的箴言省思,在成为「一本书」的制式要求下,也许其架构失于散漫,但这岂不就是形式与内容拉锯战的趣味之所在?

音乐演奏与追寻奇异事件有相似的点,在电视影集《X档案》中穆特探员不断追寻奇异事件,就像音乐家穷尽一生追寻、实现一个也许根本不存在的梦想。人们甚且无法逃脱有意识或不知不觉间累积的经验或教育,而我们却还不厌其烦地告诫学生警惕自己应该随时随地精求事物的「定义」与永不枯竭的创意。我们都希冀自己能既充满梦想又脚踏实地。所以「醒来作梦」,这句话说得真棒!

语言的极限──定义、定义

笔者通常会用「语言的限制性」一词,但为逃避中文英语化的嫌疑,就改口说「语言的极限」;这个思考过程本身就呈现语言的极限。

魏乐富这本书是以英文写成,再由他的「内人和艺术性的『共谋者』」钢琴家叶绿娜翻译改写成中文。这一本小书以左页英文,右页中文的方式对照编排,在国内为数不多的中文专业音乐书籍中,此书的视觉形式上的创意相当突出。这本题为《钢琴家醒来作梦》第一册:在音乐中的个性和艺术性图象 Pianist Wake Up and Dream I:Artistic Vision and Character in Music的书分为两部分:「艺术的图象」与「在音乐中的个性」。

「艺术的图象」在这本书中的任务是厘清读者的思绪,由具有魔幻写实主义(magic realism)风格的〈一、楔子〉开始,作者以稍许的漠然掩饰的热诚邀请读者共同参与检视自身思路的旅程。「在音乐中的个性」这一部分则以数首乐曲佐证,提醒音乐工作者在解读乐谱资讯过程中常常发生的轻忽,最终则将焦点落在钢琴演奏时屡屡出现的软弱。

书中提到「假使我们执著于艺术,我们必须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对立的方式练习」这句话,俄国钢琴家Evgueny Malinin说过、Malinin的老师涅浩斯(Henry Neuhaus,俄国二十世纪重量级的钢琴教育家)说过、在笔者有幸翻译过的大师班的杰出音乐家,都说过类似的道理。为什么?因为缺乏反省映照的艺术作品、艺术表演行为犹如一滩死水,不但缺乏自身的动能,更缺乏其存在的重大意义──传达讯息。

魏乐富在台湾生活、工作二十年,其演奏与教学的严谨风格,及他在不同领域的创作与「探险」,都是本地囿于传统角色的大多数音乐专业人士难以望其项背的。不论读者是否同意其书中的思辩论证,这本书都足以被视为台湾难得的「音乐圈知识分子反攻」。

思考之必要

为什么?书中所提出的,并不是秘眼才得见的天机,而是存在于现实与虚拟的名利之战中,人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简明道理;戳破了各式各样的虚假与自以为是,这种简明道理才会浮出。读过布兰德尔(Alfred Brendel)、涅浩斯、塔鲁斯金(Richard Taruskin)等卓越音乐家著作就会发现,音乐的原则──当一位音乐工作者诚实面对自身的先天条件与后天成就时──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这种原则不只适用于音乐工作上,更适用于精神上的「操练」(exercise)。

「声音」(sound)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元素。然而为了传递对于声音艺术的憧憬与理想,作曲家需要透过乐谱来告知他人这原先只存在思绪中观想(注)的声音,将其以各式各样的符号「落实」(realize)于纸上,期待经由他人的「感知」(cognize)、「操作」(carry out),而使这个意念还原,成为发出声音但不具有形、有质的具体艺术呈现。读完以上的文字叙述,您也许已经头痛阵阵,不免大骂作者专拣诘屈聱牙之词,以述乖张冷僻之思。或许笔者方才应该这样说:「作曲家把自己的情思写下,经由演奏家的体会与演奏让听众感受到自己的感觉,感受到音乐的力量。」自然语言能减消读者的排拒,因为自然语言并不强烈要求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参与多重的思辩,所以读者容易接受。然而简化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的叙述容易造成「直译」的谬误,就如同报纸上耸动的标题一般,往往支言数字即可使人对一个事件产生概括的印象,而中文尤其可以言简意赅,在当下资讯快速流动的世代,人们不管对自体或客体所发出与接收的资讯都表现出一种轻忽,因此我们忘了要思考,却记得不要思考。

人人都知道思考的重要与必要,但并不表示人人都知道如何思考,知道如何思考的人也并非总是懂得思考,因为人的理性太薄弱而感性总是被忽略。我们会忘记去感觉,或忘记感觉我们所感觉到的,敏锐的感性其实能够帮助理性更加澄澈。

创意的极限

如果说这本书有任何不尽理想之处,就是排版。图像,不论这个图像是否以实体存在,对观看或观想的人都会产生影响,字型也是一种图像,不同的字体字型,因为约定成俗,被赋以不同的意义与作用。这本书的版面与美工部分令人不禁想像一种在「打破常规」(unconventionally)与「袭用经验法则」(empirically)之间困难的取舍。在英文的部分,有极为漫画式的对话,也有学术论文一般的辩证与引文;初读这本书,读者要花费一定的精神与时间在「解读」各式各样的英文字型与排版规则的意义,反而是插在各段话之间的延长记号(fermata)是最容易读出作者用心的创意。

读过魏乐富先前文字创作的人也许会发现,在这本书已经读不到以往他惯有的鲜明反讽的文字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被背叛的遗嘱》Testaments betrayed中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老练,我们所读到的是一位经常以严格中带幽默、冷静的「热心」态度来观察世界、反省自己的艺术家的反璞归真。

在文字的韵律上,尽管在英文的使用上有时读来不够轻快爽脆(crispy),或中文的翻译部分有语言上先天的隔阂与后天人为的缺陷,我们所看到的是作者选字遣词的尽心尽力。魏乐富运用其音乐家的特质与哲学修养,已经练就其时而诙谐反讽、时而精练严谨的文字风格。这本书读来如俯拾即是的箴言省思,在成为「一本书」的制式要求下,也许其架构失于散漫,但这岂不就是形式与内容拉锯战的趣味之所在?贝多芬写作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各有其成曲之意涵与目标,今天就没听说过有人责难作品二十六与二十七将变奏曲放在第一乐章是一种「捣坏」型制的做法。

创意的极限在于观者,作为一个主动的观者,就有无穷的欣赏可能,而演奏与创作艺术家本身就是先期的观者。如同魏乐富在书中所言:

平庸的观察力,确定永远无法产生思想的原创力。(页106, 107)

注:

观想,乃是因为抽象的图像唯存在于意念之中,严格说来并不能以眼睛「看到」。

 

文字|颜华容 俄罗斯国立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博士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