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专栏 Columns 专栏

表演艺术应加强与大众沟通

很难想像需要一个团队的表演艺术,在没有任何支持下存在。这是很多国家都以纳税人的钱来赞助演艺团体的原因。可是以艺术经济的角度来看,公部门在演艺上的投资,必须能对社会大众有所贡献才是。他们要如何使社会上更多的人可能并欣赏他们的产品,实在是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

很难想像需要一个团队的表演艺术,在没有任何支持下存在。这是很多国家都以纳税人的钱来赞助演艺团体的原因。可是以艺术经济的角度来看,公部门在演艺上的投资,必须能对社会大众有所贡献才是。他们要如何使社会上更多的人可能并欣赏他们的产品,实在是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

表演艺术,尤其是艺术的、实验性的表演艺术,可能是艺术中最脆弱的一支,最需要呵护与支持。可是他们的需要,外界几无所知,也不关心。这是我在国家文艺基金会所体会到的。

不利于表演艺术生存的两个特点

任何前卫性的艺术都难于为社会所支持,视觉艺术也不例外。可是表演艺术有两个特点,使它格外不利于生存,其一是团体性。它的产生常常需要一组人马的配合,因此要花费相当的人力与物力,在固定的场所,经过多次演练后才能呈现。其二是时间性,表演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完成后就消失了。除非再做一次表演,它不可能再现。虽然今天有了精密的录影技术,可是越有实验性的表演,越无法呈现在影片上。

由于这两个特点,表演艺术的成败与它的大众性特别有关。表演的意义只有一个标准可以衡量,那就是观众。到场的观众多,作品的影响力大,才能达到创作的目的。而观众越多,表演者与创作者的名声越响亮,艺术家个人的成就也因此被肯定。作品可以因受到支持而再三地演出,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外国有些戏剧,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数年,甚至数十年,就是因为观众不想让它消失。一旦停演,这个作品就永远消失了。

视觉艺术,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刻,还是当代的装置艺术,其创作的过程是个人的,大多是一个人在不受干扰的情形下的产物。而其产品是空间的,如果善加保护,可以永远存在。有价値的作品,可以在创作者死亡后继续受到喜爱。视觉艺术家不可能有表演艺术家一时的光环,却可以寻求永恒。洪通这样一位素人画家,饿死在小屋里,可是留下的作品却成为收藏家高价搜求的对象。

在过去流传一种观念,就是「文穷而后工」。扩大的解释,就是艺术家要有伟大的作品产生,必须在很艰苦的环境中创作。这是认为艺术家的境界要靠精神力量,而伟大的精神力量必须经过痛苦的磨练才能成熟。持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艺术家是不必帮助的,在优渥的环境中反而失去了创作的动机,爱之适足以害之了。美国人在传统上就大多抱持这样的观念。这其实是不一定正确的。西方的大艺术家都是在赞助者的支持下创作出传世的作品。近代的大画家,如毕加索、张大千,都过著非常富裕的生活,仍能创造出为世人传颂的作品。

利用情势,加强与大众沟通

即使承认艰困的生活可以磨练出有深度的艺术,也只能使用在视觉艺术上,很难想像需要一个团队的表演艺术,在没有任何支持下存在。这是很多国家都以纳税人的钱来赞助演艺团体的原因。可是以艺术经济的角度来看,公部门在演艺上的投资,必须能对社会大众有所贡献才是。他们要如何使社会上更多的人可能并欣赏他们的产品,实在是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

要大众了解艺术不是容易的事。但比起往日,今天与未来的大众都具备了较有利的了解艺术的条件与好奇心。艺术界应该掌握到这一有利的情势,尽其所能,把艺术与观众连结起来。

 

文字|汉宝德 建筑者、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