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惜《大红》的舞蹈创作却没有受到该有的重视。(林铄齐 摄)
舞蹈 演出评论/舞蹈

西方芭蕾转化后的思考

北京中央芭蕾舞团《大红灯笼高高挂》

张艺谋成功将电影手法转化在舞台上,然而融合两种不同文话的舞蹈仍需长时间的琢磨,方能在剧中创出独具中国风味的芭蕾,很可惜在《大红》只见到两者生硬的并凑,而无法领受芭蕾和中国舞蹈身段所交织出来的细致和独特。

张艺谋成功将电影手法转化在舞台上,然而融合两种不同文话的舞蹈仍需长时间的琢磨,方能在剧中创出独具中国风味的芭蕾,很可惜在《大红》只见到两者生硬的并凑,而无法领受芭蕾和中国舞蹈身段所交织出来的细致和独特。

北京中央芭蕾舞团《大红灯笼高高挂》

7月25日〜29日

国家戏剧院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顚覆了芭蕾舞剧的原有面貌,戏剧和舞蹈的偏重与弱化,造成整出舞剧以陈述剧情为前提,北京中央芭蕾舞团特别邀请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和多位名家创作的结晶,是正正得正、还是正正得负?!

舞剧取材自于电影的作品,或有如《安娜.卡列妮娜》(澳洲芭蕾舞团)、《安娜塔西亚》(西伯利亚古典芭蕾舞团),但其实并不多。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以下简称《大红》),因剧情或剧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而使得舞剧较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西方芭蕾发展轨迹来探寻,大部分舞剧的主题轴线发展单纯,主要角色的个性鲜明,编导者依各个角色的特性而赋予独特的舞蹈表现。倘若一出舞剧偏重在剧情的陈述,或企图藉著舞蹈动作来说故事,将造成观众无法欣赏舞蹈超脱具象之美,并且会削弱舞蹈的表现力。芭蕾有其独特的动作体系,除了对精确的要求外,动作所传达的抽象感和唯美,是芭蕾舞者生命力的表现,如果编排者对这项艺术的认识不够深入,那芭蕾精神将无法在舞剧中流露。因此,我们不禁要回过头来试问:参与舞剧《大红》的导演和艺术工作者,他们对芭蕾的表现又了解多少?

转移电影技术突破镜框舞台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出剧情复杂的舞剧,借由张艺谋的特长,成功地将许多电影手法转移至舞台的元素,来强调舞剧中的重要情节和角色冲突,并使剧情的陈述流畅而完整,舞台上部分场景的特殊效果也处理得相当俐落,且快速得令观众惊奇。

从几个段落的处理就可以明显看到:家丁手持门面快速构成的花轿;冲破纸窗产生的爆破声,以表达剧中女主角在新婚之夜不愿就范的心情和逃避的态度;利用拱门开合作为前后台的区隔;剧尾更以平板木棍拍打在白色布幕上的红印,以象征封建制度扼杀违抗命运的年轻生命和美丽的爱情。这些舞台技术的运用简明而具创意,适切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情绪和剧情的发展,在在让观众眼晴为之一亮。更可贵的是,它突破以往舞剧在剧场中的限制,带给观众更宽广的想像空间。

舞剧是多元艺术的创作,布景、服装、道具和灯光的设计配置,在整出舞剧的呈现应降至最小限度,而以最大限度来烘托舞者的表现。

《大红》精细的雕工和鲜丽的色彩充分表现中国富豪家族的气派,在第三幕中,大量灯笼由空而降的场景,令人难忘,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布景的色调过于强烈,多少削弱了舞蹈张力的延伸。

舞剧中应以舞蹈呈现为主体,然而《大红》的舞蹈创作却没有受到该有的重视,舞蹈的编排并没有让这群训练有素的舞者得到充分的发挥。

面对这样封建社会背景下的题材与芭蕾形式的结合,编舞者必须融合这两种各具特色的舞蹈,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和修整,方能在剧中创出独具中国风味的芭蕾舞姿。很可惜这一部分的表现未见于舞作,只见到两者生硬的并凑,而无法领受芭蕾和中国舞蹈身段所交织出来的细致感和独特性。当舞者表现悲伤哀怨的内在情绪时,编舞者特别喜欢采用现代舞中的地板动作,如:屈膝、跪、趴、和身体内收的动作,但若要顾及动作的流畅性和一致性,编舞者有必要将动作转化进入角色的情绪,而舞者也必须将这两种质地不同的动作做自然的转换,以达到完美的呈现。

全方位舞者训练的必要性

北京中央芭蕾舞团的团员是一群训练有素且条件具足的芭蕾舞者,几位主要舞者的肢体表现,均可见其高超的技术。舞者在纯芭蕾动作的表现上,都相当俐落纯熟,不过,当原味的中国舞蹈被编入舞剧时,舞者们却无法表现出中国舞蹈的韵味,这是较为可惜的部分;如果编舞者能够将中国舞蹈适度地转化入芭蕾技巧中,或许对这批芭蕾舞者而言,更能够发挥他们精湛的舞技。

一出舞剧的原创和完成相当不容易,而将纯由西方发展而来的芭蕾艺术注入中国题材的舞剧,无论从编剧、编舞到音乐、舞台技术的转化,都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北京中央芭蕾舞团此次《大红》的完成和呈现,虽然未臻完善,不过勇于冒险和创新如此大的制作,对中国芭蕾的发展和提升将有正面的意义。

台湾的舞蹈环境与中国大陆有著相当大的不同,台湾的艺术工作者在艺术上的创作相当具有活力,但肢体的训练却无法达到对岸的程度,这是整个台湾舞蹈界的生态现象之一,也是隐忧。虽然技术不能取代艺术,但艺术的完美却要由高超技巧来表达。年轻一代的舞者,如果能够潜心接受正规良好的训练,保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相信对台湾舞蹈表现的提升是有助益的。

 

文字|吴素芬 台湾艺术大学副教授、台北芭蕾舞团艺术总监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