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别林的离去,与轻轻的叹息...... (林铄齐 摄)
戏剧 评论/戏剧

卓别林的离去,与轻轻的叹息......

果陀剧场《城市之光》

剧作者将《快乐王子》的童话故事加入,既无法与原有的故事形成对话或对照的关系,或建立另一种关照的角度,却只是画蛇添足,以不必要的复杂取代了原本简单的趣味。换言之,《城》剧的戏剧文本,只是暴露了文字和创作者本身的局限,并且让我们理解到卓别林当初为何坚持以默片拍摄、为何坚拒配音的建议。

剧作者将《快乐王子》的童话故事加入,既无法与原有的故事形成对话或对照的关系,或建立另一种关照的角度,却只是画蛇添足,以不必要的复杂取代了原本简单的趣味。换言之,《城》剧的戏剧文本,只是暴露了文字和创作者本身的局限,并且让我们理解到卓别林当初为何坚持以默片拍摄、为何坚拒配音的建议。

果陀剧场《城市之光》

5月31日〜6月2日

国父纪念馆

首先,这不是一篇评论,而是一个对本地剧场仍有期待的观众、一个喜爱卓别林的观众的沉痛心声:果陀剧场号称「遍地美钻,闪亮全城」的歌舞剧《城市之光》,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作品。

面对大师本是极为艰难,企图将已经成为经典、成为某种文化符号(icon)的作品,以不同的形式(默片→歌舞剧)重现,更是一大挑战;对于果陀剧场创作群不畏艰难挑战的勇气,就如同对他们坚持探索歌舞剧的无限可能的勇气一样,我们可以给予相当的肯定,但从演出的成果来看,我们却不能不「再一次」地请求果陀剧场不要以品质粗劣的作品,破坏本地观众的欣赏品味。

挑战经典勇气可嘉,有声诠释反成局限

除了加上《快乐王子》的童话故事、和从原作戏剧情境衍生出来的歌舞片段与对白之外,《城市之光》编剧者对于角色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安排,大体上都还是依循电影《城市之光》的轨迹与规模。剧作者利用歌曲与对白,和《快乐王子》的引用,表达他对于卓别林原作的理解:小人物的尊严与价値,以真爱超越贫富的差距,以「剧场中的《读者文摘》」的温情,带给观众和这个城市以光明。

可惜的是,从〈幸福的指尖〉、〈赚钱赚钱〉、〈他的心像钻石〉、〈城市之光〉的浅白歌词里,我们听到的是却是对小人物和上流阶级的刻板印象,所谓「真爱」和温情的肤浅,以及文字如何破坏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剧作者将《快乐王子》的童话故事加入,既无法与原有的故事形成对话或对照的关系,或建立另一种关照的角度,却只是画蛇添足,以不必要的复杂取代了原本简单的趣味。换言之,《城》剧的戏剧文本,只是暴露了文字和创作者本身的局限,并且让我们理解到卓别林当初为何坚持以默片拍摄、为何坚拒配音的建议。

即使不以卓别林的原作作为比较标准,《城》剧导演对于动作及节奏的处理,也实在令人难以忍受。以电影原作中几段已成经典的场景为例,如流浪汉与富翁在河边的初遇,如两人在酒店中所引发的骚动,如在富翁家中的警匪追逐,舞台的呈现明显是以电影场景为本,却因为导演处理节奏的失准、运用舞台空间的保守自限,和演员本身肢体条件的不足,或者变成极为粗劣的模仿,或者就是毫无品味的胡闹(如夜总会主持人与流浪汉)。在全剧杂乱无绪的节奏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导演不知所以的窘境(如开场铜像揭幕的冷清场面),和因陋就简的苟且(如流浪汉在富翁家中的进出),也让表演及视觉方面的问题更加彰显。

演员表现不差,导演调度不佳

以偶像明星参与剧场演出的一般标准来看,赵咏华与巫启贤的表现还不至于令观众感到难堪,几位配角的表现,除了男扮女装部分之粗劣令人难以下咽外,大致也都还有一定的水准。有关表演部分的主要问题,其实是在于导演对角色的处理,对表演风格和演员整体默契的掌握。以主角的形象为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故作纯真和幼稚的冒牌货,而非我们所理解的那个有游戏人间的幽默感、有坚持自我的尊严、有款款深情的流浪汉;以同样是男扮女装的奶奶与夜总会主持人比较,以角色的扮演与舞蹈表演比较,我们也不知道导演如何在写实的与风格化的表演之间求取平衡,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似乎更是远在导演所能掌握之外。

号称「优质」、「闪亮」的《城》剧,在视觉部分也令人相当失望:以高楼剪影拼贴的都会景致,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平板无光;场景转换的设计(如卖花女的陋居与富翁的华宅),也因为技术执行(制作、装设、操作)的粗糙而未能达到流动的目的;既是宣传重点、也在舞台上占据相当空间的劳斯莱斯(车头),却因为设计的问题(座位大小/移动方式),让演员(进出车子)的动作显得笨拙,让不算宽敞的舞台变得更加局促,让已经错乱的戏剧节奏,在车子(与其搭载的乐团)缓慢的移动中令观众更加不耐;过于花俏的灯光色彩,让人更加怀念黑白默片的单纯;颜色形式变换不停的服装,带给观众的不是视觉的飨宴,却是风格不明的混淆,虽然卓别林的原始造型不必要是所有设计者的唯一标准,但从剧中流浪者那套shabby(破烂廉价)的服装来看,我们倒宁可设计者不要对这个角色有自己的想像。

卓别林也要低头叹息

果陀剧场向以该团在本地歌舞剧制作中的领导地位自傲和自我期许,但从这样的演出中,我们却看出这种姿态的虚妄和欺瞒。在《城市之光》充满装饰的外表下(现场的乐团伴奏、节目单中夸大媚俗的文字堆砌),其实是一个品味极差、理念浅薄、未达专业水准的制作。从这样的演出中,我们看不到果陀剧场经营歌舞剧多年的累积,也看不出这样的作品如何能与观众分享「人性与情感的永恒」,却只看到对大师作品的误解与误用,编导者对所谓剧场与人生认识之肤浅,和表演者在观众掌声中的沉溺。

在演出当天满场观众的身后,在他们给予两位歌手的掌声、配合演员刻意搞笑的笑声里,我们仿佛看到卓别林低头转身离去的身影,和他轻轻的叹息声……。

 

文字|陈正熙 国台台湾戏专专任讲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