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希文(左)与李泰祥(右)(白水 摄)
音乐 评论/音乐

「鼓动」新声,却鼓不起音乐人的热情

「鼓动」台湾击乐创作新声

能为作曲比赛的作品举行演奏会,是连在欧洲各个现代音乐大国亦属于珍贵的事情,尤其是乐器庞杂演出成本又高的打击乐合奏。然而综观这两届击乐创作比赛,第一届三十多人报名,实际交稿参赛十多件。本届报名人数减半,只有九件实际在截稿之前交出作品,显示作曲界本身对于这个比赛的不重视,不知把握珍惜如此可贵的机会跟经验。

能为作曲比赛的作品举行演奏会,是连在欧洲各个现代音乐大国亦属于珍贵的事情,尤其是乐器庞杂演出成本又高的打击乐合奏。然而综观这两届击乐创作比赛,第一届三十多人报名,实际交稿参赛十多件。本届报名人数减半,只有九件实际在截稿之前交出作品,显示作曲界本身对于这个比赛的不重视,不知把握珍惜如此可贵的机会跟经验。

「鼓动」台湾击乐创作新声

6月10日

国家音乐厅

在台湾众多跟音乐相关的比赛中,最有趣也最特殊的当属由台北打击乐团主办演出的「台湾击乐创作比赛」。

「台湾击乐创作」始于三年前,为一个三年一循环的打击乐作曲比赛。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刺激国人为打击乐写作新曲,同时也提升国人击乐作品的质与量。评审的方式,是由主办单位台北打击乐团与协办单位亚洲作曲家联盟中华民国总会、中华民国作曲家协会,派出共七名评审委员,从来稿中选出三名得奖人,再以音乐会的方式演出得奖作品。音乐会中除了三首新曲以外,并搭配国内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可谓先辈后进新旧齐鸣的节目设计。

当晚首先上场的是获得第三名、目前就读于交通大学音乐研究所的蔡宜真之创作《远方的鼓声》,在木质与金属乐器中自由转换,组合各种不同质感的乐器却表现出平衡的音色与声响,是这首作品最大的优点,也因此营造出相当程度的意境。然而在顾及声音的转换与组合之际,动机与音乐的线条却变得琐碎,加上类似开放式曲式的架构(开放式曲式指与ABA三段式不同之结构,意即不作「回归主题」的设计,不以曲子的第一部分为结束段落的主要素材,而是以音乐发展所自然累积的结果作为音乐的结束),更令人有不知所云之感。企图从乐曲解说中寻找作曲者对于音乐素材安排的设计,却也不得其门而入──有如日本作曲家武满彻诗意般的散文式解说,严格来说并不能当作「乐曲解说」,只能理解为作曲者把在音乐作品中所企图表达的意境转换成文字,可当作音乐演出以外的另一种方式呈现。众多的素材没有达到有效的安排与发展,当属此曲比较明显的缺点。

相对于《远方的鼓声》曲式上的模糊感,获得第二名、就读于师范大学音乐系谢宇婷之作《当仰望时》,有著明确的段落与架构。谢宇婷虽为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然而对于曲式结构与素材的设计安排,却有著相当高的成熟度。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乐器的运用略显生涩,尤其是音乐素材与乐器的选择搭配,尙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

投稿量减半,素质也降低

因作品《击乐四重奏》获得首奖的李丰旭,目前就读于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虽说曲长与乐器编制并不能成为判断作品好坏的基准,但是,这首动用了庞杂的乐器,并且有著与其他两首作品相当差距的曲长,作曲者的功力相对地也受到更大的挑战。明确的三乐章,除了纯粹的打击乐器更加入了电子音乐的构想与人声,是这首作品体质上的优势,相当好的素材与乐器的安排,则是在写作功力上略胜一筹的证明。然而太多未经发展的动机,分散了乐器安排极佳的优点,这些时而出现的新动机,瞬间却又不知去向,偶而为之可以视为是一种意境的营造与刺激,但是如果数量太多则会混淆听众耳中的残响与减弱对正在进行的音乐发展之注意力。另外以这首作品的曲长与所用之素材的数量,结束的段落短得令人讶异,就整首曲子各段落的时间长度而言,这个结束的段落让笔者有很大的不平衡感。

下半场演出为李泰祥与金希文两位作曲家的作品。李泰祥的《淡水,古厝。酒家》是由一首自木琴独奏曲改编的四重奏,作曲家纯熟的配器与擅长的情境铺陈,带领听众进入一个诗意时空。而金希文的《给打击乐四重奏的三首短诗》则是国内较为少见的以音乐表现文字的作品;以音乐表达既有的文字与来自文字的感动,这种传达感情之媒介的转换,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程,尤其是音乐人在以音乐表达文字时常常会陷入既有文字的局限中,然而这首四重奏却让笔者感受到原有诗作的情感,不论是在音乐的素材上,语法或是结构与铺陈都传达了诗的精神却又不失以音乐为本的创新。

能为作曲比赛的作品举行演奏会,是连在欧洲各个现代音乐大国亦属于珍贵的事情,尤其是乐器庞杂演出成本又高的打击乐合奏。然而综观这两届击乐创作比赛,第一届三十多人报名,实际交稿参赛十多件。本届报名人数减半,只有九件实际在截稿之前交出作品,显示作曲界本身对于这个比赛的不重视,不知把握珍惜如此可贵的机会跟经验。而主办单位同时也是演出团体的台北打击乐团惨澹经营第一届比赛,筹备第二届比赛之际惨遭水患,多年心血付诸东流,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与重建工作之下仍然完成了第二届的赛程,并且击出一晚漂亮的首演音乐会,即便如此,环视人烟稀少的音乐厅,笔者不禁担忧,这样的用心有多少音乐人可以体会?

创作比赛,音乐人冷

台湾是罕见的极为重视打击乐的国家,早期为了推广打击乐,曾经出现大量的通俗改编音乐,所谓「先迎合大众的口味,引起广泛注意」,然而多年以来,在打击乐已经变成社会大众熟悉的演奏方式的今天,却不见这样的「大众化音乐」退去主流曲目的地位。相反的,取悦大众的曲目变成一种必须,我们可以看见知名的打击乐团以听众所喜爱的歌曲赢得包括国家单位与赞助者的热情,但是在这个台湾唯一给予国人创作支持的击乐比赛中,笔者却感到包括音乐人在内的冷漠。

三年对于这类型的作曲比赛而言似乎太漫长了,虽说缩短比赛的间距意味著制作成本的提高,但是三年的时间足以让好不容易形成的风气又化为云烟,也许正因为这三年的间隔,仍属一个新的比赛,因而无法凝聚应有的关注与支持,但是同为音乐人的我们,应该及早感受这类型比赛的重要性,多方鼓励国人创作、建立国人作品演出管道之必要。

 

文字|林芳宜 维也纳音乐暨表演艺术大学硕士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