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希文
-
音樂
「台灣的聲音III」 紀念李登輝總統的深遠貢獻
將於9月中登場的「台灣的聲音III向李登輝總統致敬」音樂會,由許遠東先生暨夫人基金會、李登輝基金會和白鷺鷥基金會聯合主辦,旨在以音樂形式紀念李登輝總統對台灣的深遠貢獻。本次演出將由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rkl)指揮國家交響樂團(NSO)和台北愛樂合唱團,並特邀小提琴家蘇顯達演奏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許遠東先生暨夫人紀念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治平表示,「台灣的聲音」計畫始於2009年,當時在基金會董事陳郁秀的建議下成立,旨在推動台灣優秀作曲家的新創作、首演與後續演出。該計畫已分別於2013年和2018年成功舉辦過兩屆,而本次則邀請到作曲家金希文,以交響曲形式向已故的李登輝總統致敬。許治平說:「李總統生前對藝文藝術對台灣有深遠的貢獻,因此以音樂的方式來紀念他。」突顯了李登輝總統對台灣文化藝術的熱忱與貢獻,並體現出音樂作為一種表達敬意的方式的重要性。 許治平表示,當年李登輝總統轉回台大唸書時,許遠東也正好考進台大,一個念農業,一個念政治。兩人畢業後雖然進入合作金庫從事不同的工作,但兩人之間卻有許多共同的興趣愛好,如音樂、閱讀、溫泉和高爾夫等,這些共同興趣讓兩人的友情更加深厚。音樂會的靈感源自李登輝總統贈送給許遠東總裁的結婚禮物一張1955年由小提琴家大衛.歐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演奏的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黑膠唱片,記錄了兩人長達半個世紀的深厚情誼,也成為本次音樂會策劃的起點。 受邀創作本次交響曲的金希文分享,創作過程中他深入研究了李登輝的著作和演講,特別是李登輝強調的「對台灣人的關懷不是只有形式的改變。本質沒有改變就沒有意義」。這段話讓他深受啟發,成為創作的核心精神。他表示,前3個樂章的創作相對順利,但第4個樂章需要大合唱來表達李登輝總統的思想與信念,因此遲遲未能完成,幸虧其夫人盧佳芬以台語撰寫詩詞,成為合唱的基礎。盧佳芬提到,在陪伴丈夫創作時也跟著閱讀、思考,由於有寫筆記的習慣,所以就整理成為詩詞。這些詩詞不僅豐富了音樂的內涵,也透過大合唱形式,表達了李登輝對台灣和台灣人的深刻情感。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用熟悉的語言 呈現台灣多元特色的縝密思考
繼二○一六年首度赴美巡演、得到當地肯定後,國家交響樂團(NSO)今年十月再度前往美國西岸展開四場巡演,向世界介紹自己。音樂總監呂紹嘉試圖打破競爭的思維,不朝演得「像」什麼,而是用經典曲目展現樂團高度的音樂素養,並且在這基礎上,再帶出屬於自己的一家之言。因此曲目的設計有樂團拿手的德奧經典、有首度在國外展現的法國曲目,有來自國外及台灣的兩位當紅的獨奏家為節目增添亮彩,更有彰顯自我文化的本土創作帶來話題。
-
藝視窗 News
第廿屆國家文藝獎公布 金希文、姚淑芬、陳勝國獲殊榮
【台灣】 第廿屆國家文藝獎公布 金希文、姚淑芬、陳勝國獲殊榮 「國家文藝獎」於12月5日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公布第20屆得獎者名單,分別為:詩人李魁賢、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作曲家金希文、編舞家姚淑芬、劇作家陳勝國、建築師黃聲遠、電影音樂創作者林強。 表演藝術類獲獎人的獲獎理由分述如下:作曲家金希文創作獨具風格,作品種類眾多、質量均佳,著重於探索如何在作品中融入台灣元素與意象;編舞家姚淑芬透過女性細膩視角,創造多元而獨特的舞蹈風格,舞作關懷社會議題,並積極與國際連結,打造舞蹈創作平台;劇作家陳勝國則是因其編創的歌仔戲劇本,充分掌握語言、表演、場面、技術,展現戲劇表現力、手法靈活、風格獨具又親近觀眾,為台灣傳統戲劇開創新局。 國藝會將於2018年3月底、4月初舉行頒獎典禮,分別贈予7位得獎者獎金100萬元及獎座乙座。 2018年「雲門創計畫」獎助揭曉 田孝慈等6位入選 2018年第三屆「雲門創計畫」,鎖定台灣創作人才,獎助創作排練空間及費用。去年12月20日,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公布第三屆獲獎助名單共有:田孝慈、李治達、邱昱瑄、黃詠淮、劉亮延與駱宜蔚等六位。 本屆創計畫得主中,劉亮延計畫以京劇演員特長為中心,新編詞曲及身段,找到傳統故事的當代詮釋。田孝慈則將重心放在探問意識與身體的關係,以及重新檢視與整理個人的肢體語彙。李治達希望找到誠實乾淨的身體,呈現最直覺的動作狀態。黃詠淮將從生活經歷出發,與三位舞者共同找尋身體與情感的連結。舞者出身的邱昱瑄,因身體受傷感到焦慮,並開始察覺身體使用方式,試圖透過創計畫對生命提出疑問,藉由舞蹈記錄走過的日子。駱宜蔚將與多位舞者工作,觀察與磨合舞者間的身體使用方式來探討人在群體中的處境。 第29屆傳藝金曲獎開放報名 文化部第29屆傳藝金曲獎自107年1月1日至3月1日受理報名送件作業,凡於106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期間首次發行的傳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變奏二:當古謠遇上西洋古典
原歌驚豔 活水妝點新樂章
舞台上搬演著取材自原住民元素的秀異音樂創作,慣用的借鑑與妝點的手法,若從音樂型態上的觀察,大抵可以從旋律、節奏、和聲、形式、結構等手法進行抽絲剝繭,另外也有「意識流」的唯心主義透過文化美學的感通與模仿。這類涵融表演藝術形式的指標性創作,確實已經擺脫觀光舞蹈、祭儀搬演或片段剪貼的陳腐窠臼,不僅成功地將絕美的古謠搬上舞台,不再自溺於情感表述、不再汙名,並且與時俱進地讓原住民生活文化在劇場藝術中具體呈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實與宗教
導演漢柏斯曾說馬偕接觸台灣的過程,宛若其自我追尋、重生的過程一樣;而兩廳院今天藉由《黑鬚馬偕》歌劇的創作,也正等同我們對馬偕這樣為台灣奉獻一生的回應。馬偕如何從歐美、從基督教社會走進台灣?台灣又該如何走向世界?這部歌劇不是用來提供解答的,卻紮紮實實地、邁出自己的昂首闊步。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我們「發現」馬偕吧!
《黑鬚馬偕》不應只是製作單位單方面地傳達「我們為什麼要做馬偕」,製作單位也要引導觀眾,透過這次的欣賞經驗,讓觀眾來發現「我們為什麼知道馬偕」。
-
特別企畫 Feature
來自原鄉文化 成就時尚經典
「原鄉」累積文化深度在我們每日所處的陽光、空氣、水、生態環境中,與時尚結合發酵,重新再孕育出屬於當代與整體的文化型態,這就是我們擁有的「現代文化」,它永遠不會被取代,因為它擁有「原鄉」的DNA、哲學與美學,是台灣文化的紮實內涵。 由於具備不可被取代的特質,所以當「台灣文化」運用作為形塑品牌與創作內容時,將會是打入國際舞台的最強策略,這端看我們如何珍惜本身的優勢並善加利用。我和金希文的《馬偕》,就在這樣的思考背景下結了緣。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台灣奇蹟
馬偕的一生,首先便是一段與自己的出身遙遙相對的自我實踐。正如有句話告訴我們,有時候得行萬里路才能遇見真正的自己。金希文的歌劇抓住了這段命運的變化,將他的死亡放置在劇作的開頭與結尾。然而在一部性靈的作品中,言死,即為生!如此一來,這位夢過台灣並為之奉獻一生的人之死,便是一種神化的極至尊榮。
-
其他分類 專訪歌劇《黑鬚馬偕》作曲家
金希文 用音樂寫馬偕的生命境界
「《黑鬚馬偕》是我構思了將近七、八年的作品!」感動於馬偕的事蹟,金希文,這位台灣當代最受矚目的作曲家,投注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籌畫以大型的歌劇製作,來貼近馬偕這一個人在台灣付出三十年的故事,希望能夠引發共鳴,讓馬偕這個他心目中景仰的對象,被更多人模仿和效法。
-
藝@CD
《金希文:福爾摩沙四季》 蘊藏難以言喻的詩意
NAXOS/金革發行 繼去年林昭亮的《韋瓦第四季》錄音之後,NAXOS又再接再厲發行了他與大提琴家范雅志合作的協奏曲專輯。這是台灣作曲家金希文所寫《小提琴與大提琴之雙協奏曲》和《福爾摩沙四季》的世界首次錄音,雖然兩首曲子都充滿了現代音樂色彩,但蘊藏著難以言喻的詩意,就像作曲家自己所說的:「風的聲音、樹的氣味、暮靄的美麗、我孩子歡暢的笑聲」在反覆聆聽中越能領略其奧妙之趣。台灣作曲大師為台灣譜曲,再由台灣絃樂名家詮釋,直叫人不愛台灣也難啊!(林伯杰) 《玫瑰人生》電影原聲帶 回味琵雅芙的歌聲魅力 EMI發行 你也許不熟悉法國傳奇女伶琵雅芙(Edith Piaf),但你一定聽過香頌歌曲〈玫瑰人生〉。這部柏林影展開幕片讓你感嘆她的悲苦一生,這張原聲帶也透過女歌手Jil Aigrot的再詮釋,帶你重新回味琵雅芙的歌聲魅力。Aigrot的歌喉實在太棒了,精采呈現琵雅芙那種直率不矯情的嗓音,再加上錄音的空間感,那種「歷經滄桑一美人」的韻味油然再生。十八首琵雅芙歌曲加上九首英國配樂家Christopher Gunning的原創配樂,可說是近年來最值得收藏的電影原聲帶。(林伯杰)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金希文樂展—管絃樂之夜
若問台灣最厲害的管絃樂作曲家是誰?我不是指名氣很大,在課堂虎虎生威的大師。再扣除一些外地來的音樂家,金希文無疑是國內頂尖的管絃樂高手。不論是對大架構樂曲的結構掌握、成熟壯麗的配器法、雄厚多變的和聲依筆者之見,實力不在世界級作曲家之下。金希文的作品完成度都很高,經得起資深樂迷「高手過招」的聆聽,加上以我們切身相關的生活、環境、思想做題材,愛樂者可以聽到親切的素材,確實值得大大推廣。 為讓國人有機會好好欣賞金希文的作品,兩廳院極罕見排出個人作品專場。不管主導者是誰,我都覺得是件令人欣慰的事。音樂界總算能愈來愈正確的,給下苦功筆耕的創作者較公平的待遇。這次除交響詩《夸父追日》是舊作,溫哥華交響樂團委託創作的第三號交響曲、為大提琴家范雅志寫的大提琴協奏曲,都是國內首度發表,足見其創作能量。 這麼好的作曲家,為什麼好像亮度不夠呢?要說金希文有較「弱」的地方,就是他嚴肅的個性。身為虔誠的基督徒,他的作品少了一點「使壞」的魅力。我絕無冒犯之意,但如果金希文走華格納、浦契尼、譚盾或洛伊.韋伯的路,早就紅透半邊天了。無論如何,他的音樂有其純粹性,這也是他可貴的地方,適合有「心」的人去聆聽。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音樂新訊
小提琴家蘇顯達 將演出金希文作品
教育無數英才的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知名小提琴家蘇顯達,即將於全台展開返國二十年紀念獨奏會。 蘇顯達曾拜在鄭昭明、李淑德、陳秋盛、謝霖(H. Szeryng)、普雷(G. Poulet)等教授門下,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法國巴黎師範音樂學院,獲小提琴與室內樂雙文憑。這二十年間,蘇顯達投身於音樂教育之餘,並一直維持演奏活動,合作過的音樂家與樂團包括傅聰、林昭亮、紐約愛樂室內樂團、俄羅斯國家管絃樂團、國家交響樂團等。除此以外,他並擔任台北愛樂管絃樂團首席一職,更主持台北愛樂電台「迷人的小提琴世界」,可謂全方位的音樂家。 這次獨奏會,蘇顯達將偕同鋼琴家許耿綸,演出西貝流士、法雅、史特勞斯與台灣作曲家金希文等精采作品。(林芳宜)
-
音樂新訊
秋日的當代詩意—金希文樂展
本國作曲家金希文長年致力於作曲、指揮與教學,創作不綴,自一九七九年迄今,已累積超過百首作品,作品型態從室內樂到管絃樂、器樂曲到聲樂曲,可說囊括了各種不同的類型。而這二十年來,金希文來自世界各地樂團與音樂家的委託創作幾乎不斷,合作過的樂團包括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溫哥華交響樂團、西雅圖交響樂團、德國Tripercussion Ensemble、日本Euodia交響樂團等等,並在多國電台播出。 這次樂展邀集國內知名女高音徐以琳、Sony Label 旗下大提琴家范雅志、打擊樂家David Cossin 和鋼琴家Andrew Russo,加上日本指揮家大山平一郎與國家交響樂團、音契室內樂團等傑出音樂家於一堂,分為室內樂與管絃樂曲目各一場音樂會,完整地呈現金希文音樂作品的精華,曲目包括為范雅志打造的大提琴協奏曲,以及最新的作品為鋼琴、打擊樂與大提琴三重奏《不確切的天空》,此首作品在台灣進行世界首演後,隨即將至歐美各地巡演。(林芳宜)
-
現象‧現場
耗資四千萬,誰是最後的贏家?
今年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盛事之一,即為從九月二十五日至十月五日在台北舉行的「第一屆台灣國際鋼琴大賽」。巨額的花費、延請世界各國評審、動用國家樂團的賽事,雖在國際間已是稀鬆平常的活動,但是對於第一次舉辦這種重量級比賽的台灣,它是否也如其他國家的比賽一樣帶來正面的效應?繼兩週緊鑼密鼓的賽程與外界紛紛擾擾的評論、猜測,全程觀賽的本文作者將從比賽內容、行政策畫與國際規則等各角度深入探討。
-
音樂
「鼓動」新聲,卻鼓不起音樂人的熱情
能為作曲比賽的作品舉行演奏會,是連在歐洲各個現代音樂大國亦屬於珍貴的事情,尤其是樂器龐雜演出成本又高的打擊樂合奏。然而綜觀這兩屆擊樂創作比賽,第一屆三十多人報名,實際交稿參賽十多件。本屆報名人數減半,只有九件實際在截稿之前交出作品,顯示作曲界本身對於這個比賽的不重視,不知把握珍惜如此可貴的機會跟經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梵音頌歌,樂聲榮耀性靈之主
宗敎在音樂中或許不再獨大,但仍存在著不可抹滅的位置。現代台灣音樂領域的創作者,宗敎也常以「直接入樂」或是「間接影響」的方式出現於其作品中;如徐頌仁與金希文在創作上的精神引領、郭孟雍與佛結緣後的音樂之路,在在顯現著世紀交替間,一片「價値重建、心靈回歸」的潮流中,宗敎在音樂創作上,展現著極大的發展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道與藝的殊途與同歸
藝術與宗敎間的關係,不論是從宗敎的角度或藝術的角度來探討這個主題,或從硏究上或生命的體證上關照雙方,都會推到一個對生命「基底本質」的看法。於此,本刊特地邀請林谷芳、金希文、釋惠敏、李豐楙四人, 從藝術與宗敎的「共」與「不共」、道與藝之間的對話部分,來談談藝術與宗敎間的殊途與同歸。
-
特別企畫 Feature
凝澱淡漠時代的感受
當世紀末人際關係疏離時,本土音樂創作者如何攫住焦灼慌亂的心靈?陳樹熙將內在的「有所不滿」化爲「客觀的存在」、金希文以宗敎情懷譜寫生命之愛、曾興魁化專業西樂訓練爲本土關懷,然而,他們一致遭逢自身藝術人格與大環境之間的扞格,面對聽衆的流失,他們卻仍堅持相信,唯有貼近藝術源頭,活水才能源源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