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青云(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音乐

与独奏家共舞探戈的挑战

评NSO「发现贝多芬」系列

NSO的进步是有目共睹,但是乐团的总合(collective)精神尚属浑沌。理想上,在协奏曲中唯有呼吸、音色、音准都达到成熟稳定的乐团才有可能不自乱阵脚地与独奏者互动,而NSO在过去这几个乐季中的表现显示出其自体的协调还具有相当的成长空间,在交响曲的表现与协奏曲的表现时有落差。

NSO的进步是有目共睹,但是乐团的总合(collective)精神尚属浑沌。理想上,在协奏曲中唯有呼吸、音色、音准都达到成熟稳定的乐团才有可能不自乱阵脚地与独奏者互动,而NSO在过去这几个乐季中的表现显示出其自体的协调还具有相当的成长空间,在交响曲的表现与协奏曲的表现时有落差。

NSO发现贝多芬

9月13~27日

国家音乐厅

在一个乐季内演完贝多芬全系列作品在二十一世纪并非足以造成万人空巷的创举,事实上,有了录音、录影,再挑剔的爱乐者都能享受自己的贝多芬系列音乐会。NSO这五场音乐会无论票房成绩与一般评论都实实在在地成为国内今年最受瞩目的音乐盛事,媒体适时给予注意力,各种管道的宣传亦令人耳目一新,音乐会入场盛况不亚于演艺圈的颁奖典礼。

最令人惊喜的发现是,贝多芬事实上拥有最多忠实乐迷。

有何令人惊喜?

两百年来贝多芬的作品反反复复地被研究、诠释、演绎;从欧洲到美洲、到亚洲,唱片行里很难找不到贝多芬的管弦乐作品,但人们还是不满足,还是不停地制造更多寻找贝多芬的痕迹、不断地研究前人研究贝多芬的步伐,「贝多芬研究」早已是音乐研究里的显学之一。这五场音乐会的票房告诉我们国内的爱乐者对此的体认,他们期待自己的国家乐团也能说出对贝多芬作品的感想,参与人类对贝多芬精神的追寻。

这种对于贝多芬精神的追寻事实上是反求诸己的自省之旅(soul searching)。贝多芬的音乐影响力之所以无远弗届,并不仅仅在其美妙的旋律或是高超的作曲技法,而在其之「真实」。艺术家的创作中有有本我、有自我、有超我;贝多芬将自己的所有精神活动诉诸音乐创作,镌刻喜怒哀乐于纯粹音声韵律,此举虽非空前绝后,贝多芬却是彻彻底底挖心掏肺,坦承以见。撇开学术研究课题不谈,在舞台上、从声音里可以感动人的,驱使乐迷们一次又一次为了贝多芬走进音乐厅、解囊购买录音,为的就是一种诚挚的感动经验。

No “Acting” on stage

此五场音乐会钢琴独奏家的安排可谓一时之选,获邀担任独奏者有深耕国内乐坛的著名教育者兼演奏家,亦有旅居国外令大家翘首企盼的青年俊彦,其星光闪烁,为宣传加分不少。

协奏曲看似有人唱和的独角戏(one-man show),然其考验的不仅仅是指挥与独奏者的演奏能力,也考验其专业经验与乐团的成熟度,就演奏者的角度来看,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曲目在现场演出时往往足以令大师踉跄,乐团惊慌而观众为之气结扼腕;贝多芬的第二号与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在这五首之中偏向于此类,第三与第五则因属于乐团团员较熟悉的音色与音乐情绪,故合作上问题较易解决,第一号虽非贝多芬第一首协奏曲作品,但材料与企图较直率,考验的是钢琴家演绎简约美的能力。

协奏曲的独奏家面临许多抉择:乐曲的原貌精神的呈现、与指挥及乐团的互动、适应场地演奏效果,而钢琴家还得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内适应乐器发掘其优缺点、寻找可能而有效的方法演奏出最恰当的声响。技巧与音乐思维本就是一体两面,唯有在操作的过程中,技巧才被单独提出千锤百炼作为服务音乐思维的工具,在练习、思考之初,速度、音色、音响色泽、气口…早就应该由谱中读到谨记在心,乐曲中所使用的演奏技巧仅能告诉我们作曲家对于该乐器性能的了解深浅以及作曲态度的保守先进,没有哪一位作曲家不是为了说出自己的艺术语言而作曲。刘孟捷的音色层次多,多采多姿之外更有明暗虚实,肢体在可能的范围内务求协调放松、使用自如,歌唱性的乐句自然流畅,虽温文婉转但不至于妥协,明快处毫不拖泥带水,年纪尚轻但铺陈音乐思维的功力深厚,颇有Byron Janis之风,当晚演出美中不足处在乐团总体对乐曲的认知与独奏者的距离。就形式美与内容美而言,贝多芬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已经大大超越第三号;诸大明的诉求则说明艺术家不断自省的过程,他的第三号音色宏亮清楚,对比处鲜明得令人不禁联想来回踱步搜索枯肠的躁郁作曲家,呈现写实主义的面向,诸大明也采用与众不同的装饰奏,考虑周详,非常有趣。而仙度拉兼具明星特质与专业训练,早就受到大众钟爱,前途可期,简文彬选择与她合作第二号协奏曲也说明了常任指挥的专业嗅觉;她的第二号可爱有加、魅力十足、真诚无可置疑,只是运用各种踏板时稍嫌生涩,尤其第一乐章直至发展部末,「踩」延音踏板的巨大噪音才稍稍减灭,这是钢琴家走上专业舞台必须自我「计较」的;如果在驾驭自如的技巧与个人的音乐魅力之外,还能去除使得第三乐章稍显急促,在呼吸与乐句透露出对乐团的期待与失落的内在问题,仙度拉名满世界音乐圈的未来不远矣。而叶绿娜本就拥有扎实的技巧工具(注),她的掌幅不大,触键取向源自古老的德国钢琴学派,音色较为节制保守,并且她能妥贴地演奏“non legato”──古典乐派键盘音乐特有,强调音粒的清晰与线条明畅的音色取向,在诉求较少音乐材料简约的第一号表现有称职,没有年轻人冒进多做或失之乏味的窘迫。至于第五号现场演出中有思维与实际演奏操作(performance practice)上的落差,引致听众的感动与不满,这场音乐会中所呈现的得与失,相信独奏家、指挥、与团员亦感触良多。

协奏曲演出可以呈现的问题不单单在讨论独奏家个人的演出表现,也能够提醒乐团将来努力的课题。诚如杰出乐评人林芳宜的精辟见解,刘孟捷的诚恳与对贝多芬音乐的深刻体认成就了丰富的钢琴声响层次与音乐内涵,使得当晚的演出免于溃散;刘孟捷在台上所面对的,毋宁是我们演出协奏曲时最为害怕,但又最常发生的情形:乐团的回应未如期待。

协奏曲的结构说明作曲家对形式美的看法,除曲式之外,乐器间的互动关系是另一影响形式美的主要因素,乐团与独奏乐器的互动尤为焦点,协奏曲中又以钢琴协奏曲最为迷人亦最为「麻烦」;钢琴的音域宽广,然每个音域都各有其优缺点,其音色异于乐团所有乐器,可卓铮于管弦、或反失之于突兀。古往今来「现场演出协奏曲难以尽善尽美,尤以乐团失之僵硬缺乏弹性,或是演奏家显得焦躁急进,或技术与音乐思维脱节时,准备与经验的充分与否即水清石见。站在舞台上,演奏者所投射的情绪虽不属原创,却无法假造,任何的假造都会引起音乐内容的直接反扑,演奏者在台上会直接自食恶果,不是气口失准,就是音乐方向离题,与乐曲渐行渐远;而乐团是一个巨大的活体,一个包含许多独特个体(individual)的组织,要做到上下一气,恰如其分地支撑与对应另一个个体,绝非易事。

从NSO在前四场中协奏曲的演出,我们几乎可以说,NSO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乐团的总合(collective)精神尚属浑沌。作为一位独奏者,最企盼的就是有一个举止得宜进退自得的乐团共舞,理想上唯有呼吸、音色、音准都达到成熟稳定的乐团才有可能不自乱阵脚地与独奏者互动,而NSO在过去这几个乐季中的表现显示出其自体的协调还具有相当的成长空间,也因此在交响曲的表现与协奏曲的表现时有落差。

平日操兵用于一时

行笔至此,倒想起保养品的广告词,「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女人们夙夜匪懈不屈不挠,音乐家何尝不是如此保养自己的专业能力?

就钢琴协奏曲的结构来举例,贝多芬的写作观念就不同于萧邦,切不可断以独奏家的个人表现论演出优劣,如前所指,协奏曲重在「对话」,缺乏即时的回应任谁都无法满意,而这一点又牵涉到独奏家现场演奏协奏曲的经验。此次五首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由各具特色的钢琴家担纲演奏,显示国内钢琴演奏专业人力的渐趋成熟,以及音乐行政人员渐渐能够独立运作、规划音乐会「总体形象」,就像电影选角在适合而不一定在名气或才能,这样的配搭的确立基于多面向的考虑;对于一个独奏家而言,是否曾经与专业的指挥、专业的乐团共同演出协奏曲远比次数繁多的排练来得重要,一次有效的排练对独奏者的音乐视野更是大有助益。若大胆加以苛求,则其共同的缺憾在临场反应。

国家音乐厅是一个相当大的演出空间,但频繁的音乐会中,在国家音乐厅由国人担任独奏者演出的协奏曲演出渐增但并不算多,因此大多数独奏者对于音乐厅音响掌握的经验不足,临场反应不及,时有演奏技术优秀但协奏曲整体演出并不出色的情形,也还常常听到各种乐团团员抱怨独奏者「不会跟乐团」。其实除了NSO之外,国内其他的乐团团员对于国家音乐厅舞台上的听觉感受与实际在观众席间的呈现亦相当陌生,而在这样大的音乐厅中指挥所在的位置又有听觉「盲点」的存在,这都能够直接打击平日排练的效果。

近年来协奏曲的演出频率在国内音乐会总数中渐渐增多,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若将乐团视为一个个人,它当然必须先能解决自身的问题方能恰适地回应台上另一角色。事实上,在过去几个乐季中,NSO曾经陆陆续续与不少国际知名的音乐家合作协奏曲,其中不乏精采之作;作为专职的演奏者,NSO的团员应愈来愈能够由每一次的演出与排练中得到经验与教训,国内的独奏家们应该专注于专业、拓展曲目、积极争取与乐团合作的机会,这是音乐家的终身学习责任。

NSO的发现与勇气之旅

老实说笔者并不是最有资格写这篇评论文字的人,国内外有许许多多的专业圈内外的长辈后进从NSO襁褓时期就持续关心NSO,在NSO每年的音乐会中听众来自全国各地,从方便的台北都会区之外不辞劳苦带著满满的期待来关切这个国家乐团在每一场演出中的成长;他们平日辛苦存钱买CD、对音乐所知与以音乐工作者相较毫不逊,其中学养精微知识广博者大有人在;国内乐迷们确以最大的诚意陪著NSO走过布满艰难的十五个年头。

针对这五场系列音乐会,有人认为以乐团的状况衡之,在十四天之内演完贝多芬一生最重要作品乃造次之举,也有乐迷认为场场有佳作,值得鼓励,还有人认为应该演国人作品以彰显本土化的精神;笔者倒认为这次系列音乐会是乐团一个诚实而具有强烈企图心的宣示。在音乐上,选择贝多芬的作品促使团员与指挥必须重新检视自己对于音乐的诚挚与投入的程度、真切扎实地练习、改变生活作息以应繁重排练;乐团行政与企画人员脑力激荡,想出点子说服更多的观众参与音乐会、争取更多的民间赞助以规划周边活动;在许许多多企宣的点缀中,音乐会的气势似乎是增强了,但是音乐家的责任也更形严肃,因为企宣如斯恰如承诺,任谁都知道唤回在一场失衡的音乐会中所可以流失的乐迷远比说服新的听众来得难。作为乐团的常任指挥,年轻的艺术总监简文彬以极大的勇气与团员共同承担所有台上的成与败,令人敬佩。

若将国内的专业环境列入考虑,要从单一作曲家作品的五场系列音乐会定夺一个乐团的成长与未来,无疑是相当严苛的;在NSO「发现贝多芬」之旅中,NSO发现了自己、发现了勇气,我们在衡论其演出成败得失之际,还希望这种勇气的持续──Keep going and exploring。

注:

此场音乐会演出时(9/27)笔者在国外演出,参考来源为演奏录音,特此说明。

 

文字|颜华容 莫斯科国立音乐院钢琴演奏博士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