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铃鼓」的急板乐章,由钢琴低音部奏出代表铃鼓节奏的顽固音型,曲意原是模仿异国舞蹈中,伴奏乐师摇晃手鼓,以突出俏皮的舞蹈节奏感。但那不断重复的D音断奏,踏板过重,使音量明显地落在钢琴上,没能捕捉到跳舞的轻盈感。
爱丽莎.帕克小提琴独奏会
8月16日
国家音乐厅
爱丽莎.帕克(Alyssa Park),又一位以神童姿态步入乐坛的小提琴家,十一岁即与辛辛那堤室内乐团合作演出;十四岁拿下美国亚斯本(位于科罗拉多州,为滑雪圣地)音乐节的协奏曲首奖,而亚斯本音乐节向来是桃乐西.狄蕾(茱莉亚音乐院名师,即所谓的「美国小提琴教母」──因其门徒皆为一时俊彦,在当今乐坛多占有重要地位)介绍神童或乐坛新秀的场所,能拿下协奏曲首奖者前途看好;爱丽莎顺利站上美国乐坛后,又以十六岁之龄夺得柴科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的铜牌奖,成了该比费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奖者,一路走来,大放异彩,将她的小提琴演奏事业延伸到国际乐坛。
虽然身为韩裔,但爱丽莎.帕克(其实称呼她帕克小姐有欠妥当,Park就是韩国人的大姓──朴)的事业重心多摆在欧美,演出协奏曲的经验非常丰富。这是她首次来台演出,她的搭档是台北出生、目前旅美的年轻钢琴家黄文琪。在这场音乐会中,钢琴也有相当吃重的分量,例如法朗克及德布西的奏鸣曲便是两大考验。
失衡的声部
雷克莱第三号奏鸣曲由于作品年代及风格之故,钢琴部分陪衬意味较浓;在音乐会中,前三个乐章平衡都好,但到了最后,标题为「铃鼓」的急板乐章,由钢琴低音部奏出代表铃鼓节奏的顽固音型,曲意原是模仿异国舞蹈中,伴奏乐师摇晃手鼓,以突出俏皮的舞蹈节奏。但那不断重复的D音断奏,踏板过重,使音量明显地落在钢琴上,没能捕捉到跳舞的轻盈感。接下来的法朗克奏鸣曲演出精采,小提琴开头的音色营造奇美,每个乐章音乐张力大,引人全神贯注地倾听。钢琴技巧的精湛,使得第二乐章及第三乐章的钢琴独奏乐段非常具有说服力。这一首乐曲依然产生音量失调及两种乐器音色不够协调的情况,遇到小提琴拉奏D或G弦的高把位时,声音就淹没在钢琴的和弦中;在中音域游走时,易与钢琴音响重叠,层次不够分明。为此,下半场笔者从楼上换坐到大厅前排位置,结果在德布西的奏鸣曲中,小提琴的音量还是不够。有可能是因为爱丽莎的外在条件所限制,因为坐得很近笔者才发现她是如此娇小,她必须用上腰力才能将高音、强音传得够远。
压轴的柴科夫斯基诙谐圆舞曲最令人难忘,然而笔者觉得钢琴的导奏可以更耐人寻味。一待爱丽莎加入后,音乐立刻火热起来,在此曲中爱丽莎恣意展露她的艺术性及音乐天分,不负柴科夫斯基大赛得主的头衔。
令人错愕的掌声
由于正逢暑假,听众大约四、五成,还算不错,但是整场音乐会最大的致命伤也出在这不算多也不嫌少的听众上。音乐会节目单是赠送的,曲目顺序及解说皆清清楚楚:上半场只演奏两首奏鸣曲。但「好心」的听众光是上半场就足足鼓了六次掌。开场的雷克莱D大调第三号奏鸣曲在各乐章结束时,被长久的掌声中断三次,就算看到爱丽莎在翻谱,也有人毫不犹豫地鼓掌;法朗克奏鸣曲演奏时也有类似的状况。下半场的德弗乍克《浪漫曲》,乐曲将尽,听众却等不到渐弱的尾音(爱丽莎的弓毛还没离开弦),一阵突兀的掌声又响遍全场,完全破坏了这首《浪漫曲》优美的结局。这种杀风景的事整晚重复上演,不禁想问,是否有避免的方法?(音乐会前的广播是否要加上一段「鼓掌礼节」的提醒,才不会吓退已经少得可怜的古典音乐的爱乐人?)台上音乐家面对此事而尴尬的微笑却被解读为含蓄的回礼,一首接一首的乐曲被凌迟、腰斩,转眼一个晚上就在鼓掌声中过去了 !对于那些「礼多人不怪」的听众而言,只是一个晚上的结束,但对于真正热爱音乐、真正来欣赏的人来说,购票度过这样的一个夜晚,真是孰可忍孰不可忍的浪费和亵渎。乐思三番两次被中断的演奏家,却依旧要面对要求高水准演奏的少数听众及无情的乐评。
音乐会近尾声时,在热情的掌声及安可声中,爱丽莎返场演奏了台湾民谣《望春风》,唯美一如她刚演奏的德弗乍克《浪漫曲》,幸好这是此地的经典「名曲」,每一位听众才都能安安静静地享受到音乐结束的余韵,为散场时平添几许流连的气氛;好的音乐会就是要如此地结束,使大部分的听众舍不得马上离座。
总括来说,爱丽莎的技巧、音色及乐曲诠释皆具备了一位大赛得奖者的高标准,唯独音乐穿透力无法撑足全场,也许要归咎于现场听众的「帮倒忙」吧!而室内乐演出最难克服的主从乐器的配合与协调,如何使双方演奏合为一体,是许多音乐家终生追求的目标(例如林昭亮与舒普是二十年的搭档,听其演奏就能感到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效果),相信这也是她们的追求目标。基本上,当晚的演出是相当动人,充满年轻、美丽的色彩,一定还有很多音乐厅等著这两位年轻优秀的音乐家去征服。也希望本地的听众能帮忙演奏家完成一场又一场心满意足的演奏,让彼此的心灵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留下回味再三的、美好的听觉记忆。
文字|孙正玫 小提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