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芭蕾舞团去年十一月起,便开始「芭蕾飨宴」一系列的巡回演出,最令人动容的,是看见许多已经进入社会的舞蹈专业学校毕业生,在薪水微薄的情况下,依然在舞蹈界中,秉持原有的热情,努力不懈,忠于所爱。
台北芭蕾「芭蕾飨宴」
11月16〜17日
台北国立艺术教育馆
近年,除了一连串的俄国芭蕾及其他外国舞团点缀式地来访之外,台北芭蕾舞团去年十一月起,便开始「芭蕾飨宴」一系列的巡回演出,在经费显然不足的情况下,依然推出古典芭蕾舞码《柯碧莉亚》,实在难能可贵。另一项几乎是该团传统之一的做法,便是广纳舞蹈家为其编舞,因此在这次公演的舞码中,依照惯例,介绍两位台湾舞坛新人──黄建彪与曾钟霖。两位因为是新人,舞作中虽不乏可议之处,却皆各有所长。最令人动容的是,看见许多已经进入社会的舞蹈专业学校毕业生,在薪水微薄的情况下,依然在舞蹈界中,秉持原有的热情,努力不懈,忠于所爱。我想就是因为这些人,与舞团主事者的坚持,我们国内的舞团才能在经费欠缺的情况下,仍然努力地求生存。
技巧性高的《思考》
台北芭蕾以曾钟霖的《思考》做为开场的舞码。显然,曾钟霖在编舞的经验上并非十分丰富,《思考》这一支技巧要求相当高的舞作,并不适合当晚演出的舞者,但是舞蹈的风格与动作上的创新,却显出编舞者想在古典芭蕾的传统内求突破的企图。整支舞作的结构流畅且乾净,若假以磨练,曾钟霖编舞上风格的建立,应是指日可待的。
《灰色的甜蜜》与《颂歌》是由刚来台湾不久的编舞家黄建彪所编。整场演出最令人兴奋的,大概就属这两支舞了。结构严谨,语汇丰富不说,最重要的是动作的设计,竟能使表演经验不那么丰富的舞者们,看起来个个都聪明、灵俏、又敏感、纤细。由于技巧上的难度适中,舞者们游刃有余,因此观众能很舒适、放松地悠游于芭蕾的纯净之美中,并自由地呼吸编舞者透过舞蹈所传达时而激越,时而肃穆,时而欢愉,时而忧伤的情感。
黄建彪凸显舞者质地
《灰色的甜蜜》是一支忧伤又昻扬的双人舞,舞蹈中男女动作的互相扶持与拉锯,像是在幽幽地诉说一对相爱却个性不合的恋人,在极快乐与极痛苦的中间地带游走,爱情变成了灰色的绳子,紧紧地缠住了两个人的心,剪不断,理还乱。十七日当天演出的女舞者王幸华,技巧扎实,虽与男主角张翊轩的配合显出些微的不顺畅(并非指技巧的错失,而是指动作力度上一点点的不谐调),却恰恰将两人痛苦的挣扎,更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我们固然愿意看见优雅的哀愁,但是原始的粗野,却也能引起另一种想像空间,虽然相信黄建彪对这支舞的原意是优雅与流畅,但演出却令我想起六〇年代后现代的舞者们,努力地抛弃技巧在人们身上的桎梏,就是为了要重新拾回人们自然动作中的原始气息,而这正是《灰色的甜蜜》所呈现给观众的。
黄建彪在《颂歌》这支舞作的编排上,则完全扬弃了追求轻盈之美的硬鞋技巧,而以芭蕾的简约线条加以人体关节的角度设计,配合音乐的曲势,建构了一支强悍又内敛的作品。有趣的是,《颂歌》令我想起了尤里.季利安(荷兰舞蹈剧场的编舞家)改编的《婚礼》,无论动作的设计或舞台空间的铺排,这两支舞作皆有神似之处。无论如何,黄建彪不愧为一位资深的舞蹈工作者,他令舞者们在这支舞作中,各个都显得有智慧、有气度、又易感。特别是独舞者康邠如在这支舞码中,显出了对动作与情感的完全掌握。她如处子一般,对自己所向往的热情奉献,又在奉献的过程中,面对疑惧的考验,最后如浴火凤凰,冲向情感与崇敬的最高峰。但愿康邠如对舞蹈的热爱与挚著能如《颂歌》中所表现的那种生命的悸动,如此她的表演前途必是不可限量的。
古典舞剧的上演难能可贵
「芭蕾飨宴」是以舞剧《柯碧莉亚》第二、三幕做为演出的结尾,虽然台北芭蕾意图以舞剧的高潮为演出划上高亢的句点,但看了《柯碧莉亚》之后,却引起了我许多的思緖。第一、经费的明显不足,导致道具与布景的因陋就简。国外舞团一场舞剧的演出,只须支付相当的制作费用,乃因服装、布景、道具都是经年流传下来的。反观国内,因无职业芭蕾舞团,每一个舞蹈团体要演出古典舞剧时,都必须面临庞大制作费的压力,若隔年再演,又因无舞团组织,必须面对重新训练舞者的困难,而不见得可行,如此制作了一次的布景、道具便就此经年搁置,造成经费、物资的浪费。第二、舞者的经验不足,主要在于缺乏职业舞团有组织、有系统的表演训练,致使平日训练有素的舞者,在正式表演时,因为怯场,无法达到练习时的水准。第三、男舞者的缺乏,导致「柯碧留斯」这么一位重要的舞剧角色,在制作人没有舞者可选择的情况下,只好借重演员来诠释,但舞者与演员的肢体表现,毕竟不同,如此必然造成舞台上表演风格的不统一,及艺术表现上的不精致。但是男舞者的极度缺乏,实肇因于工作前途的不确定性。我想政府在规划舞蹈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应宏观地计划一下它在社会中的发展方向。
总体而言,台北芭蕾的努力及发展方向是値得称许的。让我们在为台北芭蕾鼓励的同时,也别忘记为舞团中的舞者们喝采,因为在亮丽靑春的岁月中,他们情愿为舞蹈放弃了许多年轻人的享受与恣意。
文字|唐碧霞 国立台湾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