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个老人,因为生活变得枯燥,逐渐丧失对自己的注重,随俗而粗陋;有一天,从抽屉中找到一张老照片,美丽而精致的气质,唤起了强烈的情感。《醮》剧中所呈现的,就是这种感受。
《醮》
5月5〜8日 19:30
国家剧院
传统之美,一般都市人在复杂而交织的感观刺激下难以感受。记得在日本看过十分精致的民间饰品,富于时代意涵,很美,十分接近其传统的美感。我们中国民间艺术散堆一地,幸好不少有心人正在细心搜集、整理,渐渐也有不少可观的成绩。
为《醮》创作服装之初,就如掉进一个永不完结、没有尽头的旋涡中。一直被吸进去,无法休止;可能这就是传统。我们民族五千年来所累积的东西,已交织成一团化不开的情感……
独属台湾的经验
这是一个台湾的主题(编按:本文作者成长在香港,近年才迁居台湾。),我必须认淸所有相关的细节,无论历史、地理、人潮重大的变迁、政治与文化、生活相互的影响,从而留意到漳州、泉州、客家人等的状况,以了解他们的历史所引发出的各种情感。于是我参考了一些有关「醮」、中元普渡、各种神典、节日、宗教仪式及南北差异的书籍,借此累积养份,在脑海消化,以利融合创作。
我们都有共同看法,单把民间的姿态搬上舞台是不甚实际的,《醮》剧容纳不了太具体的东西。在这方面,参考了几个文化、宗教极为丰富的古老国家,如印度、西藏,甚至非洲各族的形态。如何把人、神一体的观念一起呈现?印度佛像丰富的感观与灵性相混合的姿态,再细看,混合了人神的美妙造形,获得不少启示。道教是很人性的宗教,有别于佛教的空浮。而「醮」祭又是源自中国古老的道教而发展出来的仪式,祈安、求福、敬祖、注重家庭伦理代代传承的美丽,是不可或缺的。
《醮》剧中多次影射对历史的悲情、男女婚姻与幸福未卜的想望,充分表现百姓对无常世界的敬畏。故此《醮》剧不止于宗教层面、而是广泛地包容了历史、人文、宗教、民生各方面。
由于包容之广,引发创作上对单纯的渴望;只有最简约的东西,才可让出更大的想像空间。而历史与民生,都是民间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有一次听林丽珍谈起传统节庆,五花八门的民间活动,听起来有如鱼贯穿大街小巷,这些童年的生活的确带来无限的回忆。而这种气氛对成长的儿童十分重要,因为它包含了「连结与传承」的意涵,是十分中国的味道。
下一步便是搜集民间艺术的实物以当作资料对照的工作,其中包括各朝代的织饰、刺绣、图案、绘画、民间编织、中国结、埏烧、雕镌等等,以归纳出有强烈舞剧感受的东西。民间艺术趣味极多,但亦不忘从《醮》剧的主轴中,区分台湾与大陆的特色,以能撷取精华。
布袋戏等民艺最富参考价値
整理的结果,漳州、泉州的民艺最具代表,其中又以布袋戏、傀儡戏、皮影戏最含神韵。其衣饰质朴而华丽,有的神情含蓄而隽永,有的激烈凶猛,各异其趣。
走访了布袋戏、傀儡戏的现存收藏,细察其详,惊觉传统之美,在岁月的磨练中更见迷人。是通过工匠的心专注而成,决非单靠聪明与机巧便成。
经过以上的研究,最后落实在我所看到的各种台湾古神像的造型中。我从头评估了整个创作风貌。
《醮》的三大段落
《醮》剧大致分为三部分:
一、现世部分:开场时平和的老伯与数个街童点灯的场面,一个少妇在淸理婴儿,全场气氛平凡而自然,堪称与现实无异。
二、浓烈象征的传统意涵:鬼门关一开,为首的三个供养神,形象强烈,传统色彩、鲜明的对比、朴素的材质、精致的刺绣、肃穆的行进,在在表现传统庄严而与生活本质息息相关的感受。
三、凄怜幻影般的灵魂受到洁净的洗礼,化悲情为包容,飘流于人类历史的长河,永恒不灭。我选用了极简约的方法,及切合舞蹈动态需求的材质,形象极尽单纯。
《醮》剧只可意会,只可神传。其创作艰辛,初期唯恐不入,今日唯恐不出,十分矛盾的经验。
文字|叶锦添 美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