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麗珍

相關文章 40 篇
  • 看戲不忘電影

    台灣電影中的編舞

    在台灣電影中,編舞家也沒有缺席,卻很容易被遺忘,或是從來沒被正視過,也沒有任何獎項入圍被而被紀錄,如船過水無痕般地消逝在世代的記憶與史料之中。趁此機會,我想依時間序記錄保留這些編舞家在台灣電影中的軌跡。

    文字|貧窮男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16
  • 王柏偉
    焦點專題 Focus

    將藏品「關鍵字化」,貼合當代人搜尋知識的方法

    為能符合現代人的使用慣性,圖書館必得將典藏品重新架構成「關鍵字化」、「資料庫化」,在此系統下,資訊才有機會被搜尋到。

    文字|王柏偉、吳垠慧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編舞家林麗珍
    焦點專題 Focus

    編舞家林麗珍 玩著種籽 像個孩子 

    「妳看!美嗎?」林麗珍的種子收藏來自世界各地逾三百種,她隨性地捏了其中一顆,那是白色細條貼著深核色紋理的狐尾櫚,她將之擺放在胸前、袖口展示,改口道:「不,不能說美麗,是真實,是活生生的。它的生命力在裡面,你以為死了,不是,它們只是藏著,等待機會。我看著它們,不曾感到厭倦。」這位剛過七十歲生日的編舞家圓框眼鏡後的眼睛大大,身材小小,面容素潔,只抹上了豔色的唇彩,玩起心愛的物事,像個孩子。她笑得很開心:「創作從大自然來啊,無限寬廣。每個種子都有它的家。」

    文字|張慧慧、鄭達敬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白鳥那一陣陣撕裂心肺的鳴叫,彷彿累積千萬年的哀怨。
    舞蹈

    躬身緩行,抑或離地而行?

    天地人三部曲加上最終篇,一路走來,無垢的確創造了一個完整且驚人的世界。但何以緩行廿個年頭,卻愈走愈輕,秩序的意味則更顯濃厚。逃避有創造的可能,但離地太久,男舞者跑著跑著會跌跤,女舞者緩行,可能會像離地而行。逃避了慾望,逃避了衝突,白鳥的驚聲鳴叫,即便在那瞬間撕裂了你我心肺,但終究是沒有撼動什麼,只留下無限疑惑。

    文字|樊香君、林鑠齊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林麗珍把舞台打造成非常個人化的祭壇,用了前現代的純粹美學表達一種古典之美,如對白布的各種用法。
    回想與回響 Echo

    《潮》作為儀式劇場的死亡性 再探「身心靈」舞蹈

    在《潮》中,對薩滿自然崇拜的表現可說淋漓盡致,也讓我們的編舞家一直讓她的舞者都保持著,薩滿那般靈魂脫離肉體的出神狀態。從表演的舞台通過出神狀態,進入到另一個超驗世界的精神地理,薩滿對有關死亡的知識,在《潮》讓我們看到許多幽靈、遊魂的非人之物,像神話史詩般的華麗境地卻是飄浮著死者的一個暗黑王國。

    文字|王墨林、林鑠齊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林麗珍透過舞者的個人儀式,將舞蹈的身體化作一聲叫喊,是活生生的「肉體之聲」。
    ARTalks

    無垢舞蹈劇場「潮」

    現代人所面臨的,是共同體的崩壞,而在新自由主義當道的今日,職場、家族、友人等所有的關係更面臨解組,在這儀式已經成為不可能的時代,世俗宗教也許是個另外的啟示。世俗宗教以共同體的崩壞為前提,在神的缺席當中,以自己的肉體為神殿,藉由剝除世俗的假面,對於自身靈魂的深處進行探索。這正是《潮》這個舞作當中,吳明璟的獨舞最令人動容之處。

    文字|林于竝、國家兩廳院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師法自然

    許多人認識無垢舞蹈劇場,甚至變成「鐵粉」,是因為《行者》這部紀錄片。導演陳芯宜耗費十年時間,記錄了編舞家林麗珍的創作與生活,並以台灣少見的舞蹈電影(Dance Film)手法拍攝,讓舞蹈作品跳脫劇場的黑盒子,將場景拉至山巔海濱的美麗秘境,舞者的動與靜,與大地山水融為一體。全長一百五十分鐘的紀錄片,鏡頭節奏一如無垢舞作風格 安靜、沉緩、純淨,卻張力飽滿。「大自然有一股力量,祂會帶著你走,看到舞者在青苔上跳舞,在那個瞬間,空間都凝固了,彷彿天地都動容了。」林麗珍在《行者》首映後的座談會上如是說。 林麗珍的創作心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師法自然。以廿年淬煉出的「天、地、人」三部曲而言:《醮》以民俗祭典為引,喚起對土地的深厚感情,恢宏如史;《花神祭》頌讚生命,天地大化、日月山川、花草蟲獸的遞嬗變遷,轉化進人身的微型宇宙,宛如自然史詩;《觀》是一則寓言,藉蒼鷹之眼映照神性、人性、魔性共存一心的掙扎,講述大地生靈的悠長記憶。貫穿歷來作品的「空緩」美學,「動如不動,不動如動」的肢體語彙,若要形容,就如同天上的雲,看起來不動,其實雲一直在動,靠的不僅是外在技巧的鍛鍊,更在乎養心的內在哲學。 祭典與儀式,是無垢舞作中重要的元素,對林麗珍而言,祭典對人、對生命來講都是很重要的,大至對天地的崇敬,小至對自我的思慮,雖然不是每天在做,卻時刻都存在。林麗珍強調:「祭典很沉靜,是一種對於周遭事物、天、地、人的尊重,就像是我很誠懇地請你幫忙,為了表達那個誠心,會從心裡細細地思考。」因此,無垢舞者每次登台前,都必須花上三小時準備,從梳頭、點妝、拍粉、抹身、穿衣,在靜默中放下自己,與呼吸和空間合而為一,這就是一種演出儀式。從內在意志的專注,向外發散能量,因而憾動人心。 睽違八年後的新作《潮》是《觀》的續篇,源頭來自一個遺憾 《觀》白鳥與鷹族之子Samo間未盡的際遇。林麗珍說:「這麼多年過去了,白鳥和Samo還是在我的身體裡面,有時半夜我會醒過來,想到他們,我不能這麼殘忍地讓Samo與白鳥沒有回到他們的土地。」為了延續他們的故事,林麗珍重拾創作,從一個缺口踏上追尋圓滿的道路。或可說,藝術創作都來自於匱乏,來自於渴望述說,這也是自然法則。就像本刊作者在排練場的觀察:「我是如此重新認識了

    文字|黎家齊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女舞者們重新再走一遍路,「胯深一點,線條才會出來。」林麗珍叮嚀著。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潮騷洶湧,只為那「缺」的追尋 《潮》排練場側記

    林麗珍總是說,我不能教導你們什麼,能做的唯有「教你誠懇,誠懇是一輩子的追求。」我們的身體都有缺陷,也因此才可能幻化成動人的樣子,她說:「藝術就是『缺』,從『缺』裡,找到出路。」 我是如此重新認識了無垢美學中著重的中軸、對稱、和諧,原來,並不為了完美,而卻源於缺的追尋。朝向缺陷的圓滿。三部曲完結,仍有遺憾,所以有了白鳥的歸返,所以攜回了湧動的《潮》。

    文字|李時雍、許斌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專訪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 把故事說完,就是我最後的作品

    「十年磨一劍」的編舞家林麗珍,繼「天、地、人三部曲」終章《觀》之後,暌違八年,再度推出新作《潮》。林麗珍說,《潮》是《觀》的延續,《觀》中白鳥與鷹族青年Samo相戀卻無結果,多年來一直留在她身體中,讓她不能放下:「這是一個使命,做一件我該做的事情,完成之後,這應該就是我最後的作品。」

    文字|張懿文、李時雍、許斌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台前幕後

    表演界看「表演視界」

    文字|林亞婷
    第33期 / 1995年07月號
  • 「老靈魂新聲音—亞太當代舞蹈大師」座談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馬、泰舞蹈名家 從傳統中淬新生 側記「老靈魂新聲音—亞太當代舞蹈大師講座及工作坊」

    去年底於臺北藝術大學舉辦的「傳統的超越※老靈魂新聲音亞太當代舞蹈大師講座及工作坊」,邀到三位舞蹈大師泰國的Pichet Klunchun、馬來西亞的Ramli Ibrahim與台灣的林麗珍,舉行大師講座與工作坊,並同台座談,分享各自在傳統與當代之間,自省並以身體實踐的創作歷程。而無論「傳統」指涉的是土地記憶、既有結構或者集體意識,對於在地脈絡的尊重與理解,是三位舞蹈大師一致的態度。

    文字|吳孟軒、顏可茵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 林麗珍的舞作極富詩意與東方古典美感,運用簡單的素材以及意象化的處理,營造無限的想像空間。
    焦點

    月光巫女林麗珍

    文字|袁瓊瓊、李明訓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 古名伸從小愛亂跳舞,在林麗珍的教導下,展開身體的想像,馳騁在舞蹈天空下。
    藝號人物 People

    從愛亂舞到接觸即興 古名伸 抓住當下 身心共舞

    編舞家古名伸是國內推展「接觸即興」的重要推手,自稱從小愛「亂跳舞」的她,在名編舞家林麗珍的教室中磨礪了舞蹈的身體技巧,卻也打開了想像的無邊視野,日後浸潤在「接觸即興」的世界,更讓她快樂展翅於舞蹈天空。把編舞、跳舞、教舞視為人生三要事的她,經營舞團如同一個部族,而她這個族長,就是用愛舞的熱情與創新的精神,帶著古名伸舞團走過十五年!

    文字|周倩漪、許斌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 林麗珍喜歡「簡茶」,不拘泥於茶具和步驟的完整性或規矩性。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林麗珍 品茶如同編舞 造就袖珍舞台

    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作品的深斂層次久撼人心,與茶邂逅久矣:「一杯茶,是自己的享受,當茶喝下去,它的色澤、香味、水質、溫度都導引著身體內的氣,合的話氣行全身,不合即感覺牴觸。」她說。喜歡「簡茶」的她,不拘泥於茶具和步驟的完整性或規矩性,以自身感受組合成整套茶具,在過程中融入個性特質與悉心巧思,調整適切的氛圍,「喝茶如同編排風景,像個小舞台。」

    文字|周倩漪、許斌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他們領航,量計波濤的高度…… 林懷民、林麗珍、林秀偉與劉若瑀的國際經驗

    他們在世界還不知道台灣表演藝術的年代,如先人開疆拓土般地在國際藝壇上打造「台灣」這塊招牌,在墾拓的過程中,曾遭遇怎樣的困難艱辛?又是如何面對與解決?本刊特地訪問四位已在國際揚名的團隊領航人,告訴我們如何航向那未來的海洋。

    文字|周倩漪、廖俊逞、許斌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蘭陽舞蹈團《極境》
    舞蹈

    藝術活力膠囊~舞蹈包 濃濃東方味 精覽台灣舞蹈風華 「舞蹈彩匯」呈現東西文化衝擊下的台灣舞蹈之路

    兩廳院在四月份推出的「藝術活力膠囊系列雙十年華.舞蹈彩匯」將演出十支舞作,這十支舞作,從傳統民族舞到現代舞與芭蕾舞,從東方到西方的肢體美學,從台灣民俗到中原戲曲的舞台與動作元素,匯演了台灣舞蹈史的精華脈絡,呈現東西方文化衝擊下的舞蹈之路。

    文字|周倩漪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 林麗珍透過《醮》,呈現植基東方土壤的空緩身體美學。
    舞蹈

    林麗珍十年淨化重生:更簡單,更洗練,更放空 緩行東方身體美學的《醮》

    《醮》的靈感來自中元普渡祭典,全劇分十二段落:淨場、啟燈、引鼓、獻香、點粧、遙想、引路、芒花、引火、水映、孤燈、煙滅,最終結束在放水燈儀式的輪迴喻象中。十年後重登舞台,《醮》質韻不變,只是動作更單純,肢體更極簡,藝術總監林麗珍要為世人帶來的,是植基東方土壤的空緩身體美學。

    文字|周倩漪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
  • 男舞者由丹田、腰胯間爆發的能量洪流,如自然界中對立爭鬥的力量,相互傾軋。
    焦點

    走入生命四季的風景裡 輪迴更迭的自然祭典《花神祭》

    透過自我心靈的澄澈反映,林麗珍看見四時節氣幻化,萬物遵循娑婆世界的自然律則運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潮汐沉浮、花開花落。藝術家沉澱自省、關照死生,與四季萬物共舞,《花神祭》於焉成形,傳達對自然界中無常的有限生命,和無形的永恆靈魂的關懷與尊重。

    文字|李為仁、李明訓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 服裝完成裁剪後,需用鐵沙磨損表面,及用染料一層一層擦上,做成年代久遠的破舊感。
    台前幕後

    如迷霧中前航的船 舞劇《醮》服裝創作

    如一個老人,因為生活變得枯燥,逐漸喪失對自己的注重,隨俗而粗陋;有一天,從抽屜中找到一張老照片,美麗而精緻的氣質,喚起了強烈的情感。《醮》劇中所呈現的,就是這種感受。

    文字|葉錦添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舞蹈

    一場解構公式、傾聽彼此的歷程 從古名伸舞團十週年看「接觸即興」在台灣的影響

    對於成立十年的古名伸舞團來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幾乎與舞團、古名伸本人劃上等號的「接觸即興」。歷經古名伸多年的推廣,這種舞蹈方法不僅成為舞蹈教育中的一環,也被本地劇場工作者視為重要的表演訓練。接觸即興不拘肢體形式,打破打破技巧規範,並要求參與者仔細傾聽共舞夥伴的身體訊息與慾望,讓表演者更了解自己的身體,讓表演更自在。

    文字|楊莉玲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