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当代人物,特别是还活著的人物,大凡敢尝试的人不多。剧场导演汪其楣在长年研究台湾「现代舞之母」蔡瑞月之后,决定书写当代人物,这比凭空臆造、随意发展要困难得多,为什么要做这么困难的「创作」?汪其楣说:「我们早该聆听彼此的故事,在我们的舞台上重建亲人与邻人的相貌。」
PROGRAM 《舞者阿月》
TIME 12.9〜12
PLACE 台北国家戏剧院
INFO 02 33939888
对照蔡瑞月的年表和我的记忆,还没进小学我就看过她的舞。在三军球场,记得风很大,我冷得打抖却不肯早回家,可能就是那次开始气喘,过著多病的童年。小学二、三年级在医生的建议下,被送去练舞,到李淑芬老师的舞蹈社。我怎会不喜欢,但总忍著泪跟不上,晚上坐三轮车去学舞,还要盖一条毛毯的体质,也跟白天上正课一样,常常请假。很快地辍舞在家,只能憧憬著舞蹈社的灯火辉煌,一边难过地担心,会不会一直打喷嚏、咳嗽,又发喘,又整夜不能躺下,不能去上学,而且以后都不能再去学舞了。
但我对舞蹈是一直向往著,短短十数月舞蹈教室的基本动作,使我几十年来都以为自己是个很懂得观赏的内行。
记忆中的户外剧场,激荡人心的精采演出
而当时最负盛名的是蔡瑞月舞蹈社,她还成立一个儿童舞蹈团,奇妙的是,儿童团长、副团长,吴淑贞、胡渝生、金大飞,竟都是我小学、中学、大学前后同过学的好朋友,我和蔡老师舞团的这些主将如此接近,真是天意,及早培养我写她这个剧本的素养。
除了常去三军球场、中山堂、艺术馆看舞展,更意外的是我看到了她导演的一出大型户外剧场,在台北宾馆,中秋节招待外交使节的晚会。蔡老师擘划这个兼及室内户外,运用京剧、杂耍、特技、舞蹈各媒介,湖上船景,河畔行宫,草坪上仙女翩翩起舞,及电动云梯,让唐明皇一行上登上广寒宫。
我记忆中的场景片段在阅读她的口述历史后,回转成灯光、音乐、舞蹈全然生动的画面,而且更清楚的是周围观众的神往与赞叹,那种演出能激荡人心的感觉一直留在我心里。
十几年过去,我念完中文系又出国学了剧场。我自己成为一个在台湾创作的戏剧导演,也与所有艺术界的友伴,尤其音乐家和舞蹈家,一起分享、一起呼吸、一起悲喜这片土地给我们的营养和限制。
我也与舞蹈界非常接近。我走进刘凤学老师的排练场,跟她的新古典舞团出国,打理她的巡回外务,也担任舞台监督;好像我本来就该懂得做这些事。我长年跟著京剧前辈梁秀娟老师记述《旦角基本动作──手眼身法步》,更觉得离动作表达情绪的世界非常亲近。我还成为林怀民的好友,在云门舞集还是「研究会」的时代,做过他的「理事长」。我们还一起办过国际舞蹈学校的舞蹈节。排舞的场景,舞者的汗水与泪水,伤创累累的肢体,和不老的容颜,在我的生活中成为最重要的血色,我所认定的剧场专业,往往在舞蹈的行当中才找得到。
蔡瑞月老师在创作上给予许多「编剧」空间
蔡瑞月老师和雷大鹏仍常发表舞作,但我对她有时熟悉有时陌生,后来才比较了解他们母子多数时候沉默的原因。记得「七二舞展」那年,我赶到国父纪念馆,去看六十二岁的蔡瑞月亲自上台,她踏著「赞歌」的步子,柔美庄严,令人很感动。我到后台拥抱她,跟她说,我们这一代从三军球场开始看舞的有多佩服她。而不久后就听说蔡老师离开台湾到澳洲去了。
这一别就又是十多年。一九九四年我们回到舞蹈社,所有的我们,台北艺术界,都出动了,为保卫台湾舞蹈发展的地标而展开廿四小时马拉松的展演活动。那次也是更年轻一代的表演艺术工作者和更年轻的媒体,重新认识蔡瑞月的开始。我的《舞者阿月》就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回溯。
书写当代人物,是比凭空臆造、随意发展要困难得多,但蔡瑞月老师却在创作上给我很多「编剧」的空间。除了书面资料和访谈外,我更全心依凭与蔡老师相处时的感觉。她舞蹈重建时,我跟她回到火烧后漏著雨的舞蹈社,及外租的排练场工作。我坐在她的近旁,跟著她的眼睛转动,听到她的语言和心念、思绪的流转。
蔡老师对我谈话全无保留,但她更一派轻松地要我放手创作,「妳去编嘛,妳去加油添酱没关系。」(八月中旬我排完戏去看她,「老师,我在模仿妳。」她回答:「妳太客气,妳创造我。」)我感激她的胸襟和见识,她的确是一位深得创作三昧的大家。而我下笔的时候,只想写下她血肉之躯所经验和承受的,只想揣摹她的情感、语言、神貌,她心灵深处的悸动。
揣摩推敲为编剧,入戏太深成主角
二○○二年,初稿完成,我请成大中文系同事、学生还有台南剧场界的朋友,一起来读剧;于是编剧笔下的语言和场景,初次经过演员的唇齿和心灵的淬炼,也初次接受到观众亲近的反应与共鸣,我得到了修润的契机。同时由于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悉心揣摩她的语气,反复推敲她的情绪。因此在读剧时我无意中变得「很像她」。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演变成我不导戏,反而主演了阿月的原因之一。
在出版《舞者阿月》的剧本之前,我又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把剧中的角色和重要事件,做了些简要的注解。我珍重也仔细地描绘了蔡瑞月、雷石榆同辈的菁英,希望读者也能知道这些令人赞叹、令人激赏的人生。在阅读时也许更能体会角色的情怀,与时代的氛围。所有背景资料全移到排练场上,我这个剧作者又天天随侍左右,肚子里的故事更多,演员们刻划角色的情感和界定关系时,养份十分完整细致。
这次重披战袍直接参与表演工作,是一种荣幸。使我有机会回过头来向我教过无数的表演学生切磋讨教。譬如导助姜富琴,演过我好几部戏的主角,每天用同样严苛,却充满感情的眼光盯著我。譬如王琄和吴文翠,每出现在排练场地板上,我立刻有「站在脚尖上」的紧张和清醒。剧组外的故旧知友常来排演场「检查我」的,更有好多好多,嗯, 好幸福的感觉。
艺术界好友一起共襄盛举
请黎焕雄来导演,不只是我们两年前击掌之初所想的,彼此在剧场美学上的投契,以及工作焦点上的互补而已;他对语言掌握的精到,对情绪层次的敏感,使我随时觉得安心和感动,导演把剧本中的感情和境界堆筑得更诗意、繁美。
来参加演出的,很多都是我艺术界的好朋友,吴义芳来演林怀民、张晓雄扮演马思聪;李玉琥与我曾谈过不少合作的心愿,这次他跨刀演出魏子云;李静美,当年与我一起带著文大声乐组的学生排演歌剧,一直互为艺术上的诤友,这次她来演我的难友,音乐家李格非。朱陆豪的舞台功力和魅力无人能挡,他演我的丈夫雷石榆,我俩终于再度同台,仿佛侯佑宗爷的锣鼓点起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加温、加持。
我们所有人,从童年到成长后的心灵记忆和生命经历,在排练场大镜子前,形成透明而多彩的相连。不仅剧中的人物,值得刻划、表现,每一个人生命中所遇到的角色,都值得珍重、述说。我们早该聆听彼此的故事,在我们的舞台上重建亲人与邻人的相貌,让这片土地上的「人」,发出光亮。《舞者阿月》演出的那个周末,惨逢选举投票,有点担心口水喧嚣影响了人们对美好本质的向往与品尝。但愿艺术终能摆脱政治的压力或解释,台湾人不再分色,而能自在拥有任何透明或多彩,或一如我们的封面及海报上的那种温柔与调和。
文字|汪其楣 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舞者阿月》编剧暨女主角
《舞者阿月》剧情简介
《舞者阿月》聚焦于蔡瑞月的艺术与爱情,照映台湾近代舞蹈的发展, 也写出当代及历史人物的芬芳。在舞台剧中表现人们所熟知的当今名家,比凭空臆造或随兴发展的角色要困难得多。国内剧场界重量级的编导汪其楣,人称她左手做 戏,右手作文,向以刻画本土角色的血肉情貌见称。这一次不但书写了前辈舞蹈家蔡瑞月的记传剧本《舞者阿月》,还将亲自担纲演出女主角阿月。
从酝酿到发表到修润及注解的完成,历时四年,过程中不但获得主人翁蔡瑞月的肯定,也感动了表演艺术界许多创作者,包括导演黎焕雄和幕前幕后的诸多大将,都来襄助、参与这个制作。剧本已由远流出版,十二月九至十二日将搬上舞台,在国家剧院跟观众见面。
《舞者阿月》一剧共分六个段落,简介如后:
第一场(序):呼唤舞灵。
即 「一九九四从一个黄昏到另一个黄昏」的现场,艺术团体以廿四小时马拉松接力,举办展演活动,抢救「中华舞蹈社」濒临拆除的危局。来声援的林怀民接受访问 时,提到蔡老师对大家的影响,接著听到魏子云朗诵雷石榆写给蔡瑞月的诗。然后吊挂在高空的萧渥廷降落于地,打越洋电话给蔡老师;蔡瑞月出现在舞台侧……她 开始回溯在台湾的舞蹈足迹。
第二场:心之海岸
一九四六年初春,留日学生及亲眷搭货轮「大久丸」返乡,蔡瑞月演出舞作《咱爱咱台湾》及《印度之歌》,也立即受到同乡的邀约,靠岸前就心怀壮志地筹划她的公演及教学。
第三场:怅然望川
蔡瑞月与诗人丈夫雷石榆一见钟情的恋爱,及婚后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居生活;相知相惜的三年美好时光被雷石榆的牢狱之灾及驱逐出境中断。
第四场:牢狱玫瑰
蔡瑞月本身的囹圄之灾,她在女监中与音乐教师李格非等结为好友,她教大家跳舞,李带大家唱歌,渡过痛苦的囚禁岁月。并与旧日台南的学生美枝相遇,引发她们对本身处境的反思及对亲友的怀念。
第五场:See You, Formosa
前段为「中华舞蹈社」的几番盛况,练《天鹅湖》、学《苗女弄杯》的各类学生穿梭其中。后段则跳接到七○年代之后的几个时间点,蔡瑞月会见马思聪夫妇,倾谈与雷石榆的离情,并共同筹演《晚霞》,她的舞作却未能演出,她与媳妇萧渥廷交心后,离开了台湾。
第六场,(尾声):废墟月光
蔡瑞月得到国内外各种奖项,舞蹈社终被公布为市定古迹,却在第二十天毁于火灾。蔡瑞月返国进行舞蹈重建,八十高龄仍在废墟中排舞,指点著后辈舞者。最后,雷石榆出现在远方,她也缓步走向心中思念的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