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句老话深刻地印鉴著廖琼枝的一生。过去常和她一说一唱、到处去推广戏曲美学的文化评论家林谷芳,便曾分析道:「廖老师在台上唱〈哭灵〉、〈写血书〉,你以为她在演祝英台、王宝钏呀?其实,她是在演她自己,哭她自己坎坷的身世!」
「相打也要有对手!」
歌仔戏国宝级演员廖琼枝,用这句话来刻划她即将与名小生唐美云在唐美云歌仔戏团今年的新戏《无情游》中二度同台演出的心情;质朴的俗语出自肺腑,顿时掷地有声。
六年前唐美云刚成立自己的剧团,廖琼枝就邀请她在薪传歌仔戏团的《王魁负桂英》客串下半场的「王魁」,和饰下半场「焦桂英」的她,第一次在舞台上迸出火花。〈活捉〉那一场,当已成鬼的桂英对王魁掷出火恨的目光时,「唐美云和我对看,她的目睭内就分明是一个负心汉的惊惶」,通电般的眼神,让两个好演员一来一往,浑然入戏,以致廖琼枝身上捆炼、挺腰腹之力和唐美云同时将桌子兜起来旋转时,压根忘了她在排戏时受的伤,严重到医生甚至劝她不要上台。
舞台上,把自己放回演员的原点
这个伤后来纠缠了她大半年。叙说起这件事,廖琼枝说:「做一个演员就该是这样!」廖琼枝令人敬重之处,即在于此。包括国家文艺奖在内,满戴著戏曲艺术一切可得的荣衔的她,随时无罣碍地把自己放回演员的原点,不要人家因为她是「廖老师」或考虑她上了年纪,而为她牺牲整体的舞台效果。
唐美云在演出结束后,才得知廖琼枝带伤上场,「演员是人,一样有生老病痛,但演员是生在舞台、死在舞台」,因身为制作人而常选角、也常看人拿翘的唐美云,有感而发地说:「廖老师把敬业当作本份,很多晚辈却以为这是美德。」
廖琼枝是唐美云歌仔戏团的顾问之一,对兼任团长和当家演员的唐美云而言,这位前辈艺术家对剧团最实质的支持,莫过于她答应参加《无情游》的演出。「是廖老师点头之后,我们才开始编写剧本的」,唐美云说,该团的戏向来标榜量身订作,她和编剧的共识,就是「打造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廖琼枝」。
新戏染有自传色彩
唐美云说,《无》原始的灵感其实得自小说电影《麦迪逊之桥》,但编剧在构思阶段便惊觉,这个描写已婚女子割舍真爱的故事,和在廖琼枝传记《冻水牡丹》中首度披露的那段「无缘的爱情」,竟若合符节,使这个戏无意中染上「廖老师的自传色彩」。采访当天,唐美云拿著刚出炉的剧本,向廖琼枝讲述情节,她听著听著,眼眶里隐隐漫漶起来,现场一阵静默,最后,还是廖琼枝宽慰大家说:「没有关系,是戏嘛。」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句老话深刻地印鉴著廖琼枝的一生。过去常和她一说一唱、到处去推广戏曲美学的文化评论家林谷芳,便曾分析道:「廖老师在台上唱〈哭灵〉、〈写血书〉,你以为她在演祝英台、王宝钏呀?其实,她是在演她自己,哭她自己坎坷的身世!」
二十多年来,廖琼枝成为歌仔戏的代表性人物,她的晚年,正如《冻水牡丹》一书所形容的「一生苦戏有了大团圆的美好结局」,总是梳著整齐的发髻,雍容温婉地欠身谢谢大家帮忙的廖琼枝,一如「冻夜的牡丹正开,光华动人」。然而,对这个父母弃养的「歹命子」来说,早年饱尝饥饿、卑屈的每个情节、每个感受,永远历历如昨,连五年前她领国家文艺奖的「登峰」时刻,在台上,廖琼枝诉说的犹是生平情事,而非用知识性的正典语言诠释自己的艺术成就。
开启歌仔戏雅俗并蓄的可能性
廖琼枝的艺术和她的生活、生命是分不开的。庶民卑微出身的廖琼枝,当初学歌仔戏、演歌仔戏,只图一个栖身之所,谁也没想到女性坚毅、进取的生命情态能披沙沥金,沥出一个耀目的「台湾第一苦旦」。林谷芳推崇廖琼枝的演唱艺术,使歌仔戏的优美性得到真正的发挥,也因此「开启了歌仔戏可以雅俗并蓄,承担更多生命情境的可能性」。
近几年来,廖琼枝把薪传歌仔戏团交棒给嫡传学生,她把重心全放在教学、推广歌仔戏上,偶尔粉墨登场,也极少唱全场了。问她这次演出唐美云歌仔戏团的《无情游》,有没有什么期待?廖琼枝的回答,同样直截无饰:「我希望戏能轰动,吸引更多人来学歌仔戏。」
听起来很平常的一个心愿,廖琼枝却是有备而来。她说自己年届七十,已别无所求,现在心里唯一放不下的,就是歌仔戏传不传得下去。
每回唐美云歌仔戏推演新戏,廖琼枝一定是座上宾,演员谢幕时,总见她谦抑自己的光芒,像个戏迷似地走上台献花,等观众散尽了,她再凑近唐美云耳边,温软地提出她对戏的意见。该团一路走来,从初期的跌跌撞撞,到近几年以迭有叫好又叫座的佳作,成为不容忽视的一支艺术品牌,廖琼枝看在眼里,疼惜、提携之情则挂在嘴边,一有机会,她就会拜托爱护她的学者和文化界的朋友,多多支持「和我共款,都是贴钱在推动歌仔戏的唐美云歌仔戏团」。
但求歌仔戏学生有出路
更令她牵挂的是戏专歌仔戏科的孩子们。想到学生毕业后,要演戏就得散入外台,令这位最资深也最认真的歌仔戏老师蹙紧眉头,忧心忡忡。当年歌仔戏科的设立是艺文界一大盛事,然而,如今歌仔戏科培养出专业科班的毕业生了,政府和社会对这些稚嫩、但绝对有潜力的年轻演员如何成角,却不曾关注。她说,现有的公演团即使有心栽培,一来缺乏足够的常态演出可以「箍」住他们,二来各团各有明星当家,也难以提供一个可以让观众看得见他们的舞台。在这样的情况下,「连学得好的,最后都改行了」,若在校外遇见有兴趣、有天分的孩子,想鼓励他来学戏,往往过不了父母那一关,廖琼枝感慨地说:「看不到出路,父母怎甘孩子来受苦?」
「这个问题不解决,歌仔戏的香火还是会断」,廖琼枝哀而不怨:「只能说,老天给我机会的时间,太晚了!」
(本刊编辑 施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