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NTT Arts NOVA亚维侬艺术节╳提亚戈.罗提吉斯《樱桃园》
2023/3/10 19:30
2023/3/11~12 14:30
台中国家歌剧院大剧院
2023TIFA 提亚戈・罗提吉斯✕日内瓦剧院《不可能的边界》
2023/3/17~18 19:30
2023/3/19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从表演到编导、从独立剧场人到国立剧院总监、从不被看好的戏剧系学生到惊艳欧陆剧坛的创作者,葡萄牙导演暨剧作家提亚戈.罗提吉斯(Tiago Rodrigues)以丰富的艺术涵养、谦虚的亲民态度、前瞻的文化愿景,征服法国艺文界,成为亚维侬艺术节76年来首位外国总监。
罗提吉斯透过丝丝入扣的感性笔触,重新唤起经典文学的当代灵魂,也用鞭辟入里的理性思维,映照现实世界的苦难。他跳脱以导演观点为主导的舞台诠释,反而引导演员发展集体创作。透过本次专访,将更深入了解他两出截然不同的作品——《樱桃园》(La Cerisaie)和《不可能的边界》(Dans la mesure de l'impossible),并进一步窥探未来4年亚维侬艺术节的策展主轴。
兼具文学性与意象的集体创作
在里斯本艺术学院就读期间,罗提吉斯的表现并不优秀,甚至曾被老师劝退,要他放弃追寻剧场梦。直到参加比利时无.名剧团(tg STAN)(注1),20岁的他才对集体创作燃起热情:「那时我们由全体演员一起主导剧本架构、场面调度、灯光和舞台设计,这种打破阶级分工的创作模式,让我认知剧场是总体艺术.之后我回到里斯本,也渐渐发展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创作手法,随著排练一边发展、一边书写,导演和编剧手法会因应创作过程而不断变化。」罗提吉斯的创作手法有点类似英国的「集体编创 」(Devised Theatre)(注2),他认为不应奉文本为圭臬,反而要透过漫谈式发展,延伸出更丰富的表演形式。
对罗提吉斯而言,传承是剧场的本质,经典的故事可以不停地传颂,衍生出千万种不同的诠释:「我喜欢在剧场重新描述传奇故事.尽管这些故事可能年代久远,或是平空杜撰,但仍可在它们身上寻找当代的影子、情感与回声。透过诠释,这些故事会涌现出崭新的角度,呼应了我们每个人所关怀的事。不管是导演、演员或剧作家,他们都用自己的观点去表达文本,让观者从文字脉络中发现眼前时代的模样。」无论是希腊悲剧、莎剧、小说、诗文,罗提吉斯用独特见解,挖掘出经典作品的当代精神。
近20多年来,意象美学始终都是当代剧场的主流,但罗提吉斯却超越视觉至上的原则,反而透过平易近人的文字及简约写意的调度,重新突显视听效果相辅相成的剧场性:「我非常喜欢融合文本与视觉的『混种』形式.现代剧场有愈来愈多的作品打破既定美学框架,也有愈来愈多创作者更重视语言,尝试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文字魅力。」罗提吉斯认为当代剧场充满创意与惊喜,因为艺术家更勇于尝试跨领域创作,营造出多层次的观演关系。

目睹沧海桑田的时代
《樱桃园》是罗提吉斯首次不经改编、直接搬演的作品。选择契诃夫遗世之作的原因,不仅是俄国文豪是他的文学楷模,而且法国殿堂级影后伊莎贝.雨蓓(Isabelle Huppert)也从未诠释过契诃夫的作品。他企图以雨蓓为核心,带领观众窥探骤变时局下的众生相:「剧中所有角色就像是以柳泊芙为中心的歌队,他们都在急遽变化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无论剧情背景或现实环境,每个人都在新世纪的开端迎接不同的思想、民族、文化,面对社会型态的转变。」
筹备《樱桃园》期间,疫情爆发更让罗提吉斯体认时代动荡对个人心灵的冲击:「剧中角色都意识到环境的变迁,但没人知道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契诃夫并没有鼓吹人们去改造世界,但希望大家用开放的态度,以迎接价值观的转变.如同疫情没有颠覆我们的处境,但它影响了全球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让每个人必须面对不平等的问题。」
为了突显剧中的现世隐喻,罗提吉斯打破第四面墙,让演员直接对观众说话,甚至让他们在场下目睹一切,仿佛成为时代转变的见证者。对他来说,《樱桃园》远远超越写实主义的美学框架:「契诃夫在这部遗作中持续创新,用一种魔幻的象征手法处理时光流逝,并透过『歌舞剧』(vaudeville)形式突显出角色悲喜交织的情感。剧中充满了角色旁白,就像莎剧人物向观众亲口吐露心事或想法。我想与观众建立一种复杂的关系,像是演员透过叙事反映当代处境。要达到这种效果,演员不仅要活在剧情之中,也得直视观众,让他们了解彼此共享的剧场现实。」
身处翻覆无常的现世
深入现实矛盾、洞悉人性的脆弱与坚韧,这是罗提吉斯的创作核心。
在《不可能的边界》中,他透过人道救援者的自白,呈现出他们英雄形象之外的复杂体验:「为了体现人道救援者的全方位面向,我希望跳脱充满暴力、冲突的血腥场景,突显他们的观点和感受,像是勇气、谨慎、谦虚、团结,让观众思考现世的当务之急。」如同契诃夫,罗提吉斯以剧场书写诊察欧洲的时代脉动,以人道主义为探照灯,照亮这块大陆继往开来的前景:「欧洲是人文荟萃、殷勤好客、多元并陈的大陆。我们应该要重新检视它的历史与现状,探究为何它逐渐丧失应该要守护的价值。唯有召唤人道主义,才能让欧洲迈向更团结、开放、多元的未来前景。」
《不可能的边界》中,罗提吉斯刻意用「可能」和「不可能」的国度突显现世生存条件的分野,以及彼此异位的潜在危机:「『可能』与『不可能』是一种譬喻,划分它们的条件在于是否拥有基本人权及必需物资.这两个地方随时都在交替,一年前这出戏在日内瓦首演时,乌克兰仍是可能的国度,但3个礼拜之后,这个国家陷入了不可能的困境。这世界改善如此之慢,但恶化却如此之快,真令人感到惊讶。历史上不乏有政治或经济势力为了利益,不息一切代价迫使民众面对冲突与战乱,也存在著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让某些地方陷入不可能的险境.这一切告诉我们,必须为了身处的可能环境而努力抗争。」
这种隐喻的手法不仅避免多数人对第三世界的刻板印象,也延伸观众的想像,产生意味深长的诗意效果。

亚维侬艺术节首位外国总监
入主亚维侬艺术节,是罗提吉斯人生中的意外惊喜与挑战。
当他在考虑是否要离开经营7年的里斯本国立剧院,便接到法国文化部的邀约,请他递案应试亚维侬艺术节总监。「我一开始没有想太多,甚至不抱任何希望,但仍开始建构一个符合国际艺术节规模的计划。一但起草蓝图,我便信心备增。一路上我经过无数筛选,觉得自己将美梦成真。」罗提吉斯这么说。在他的规划下,亚维侬艺术节将承先启后,开创当代的民众剧场。他不以美学形式或国族文化作为策展概念,反而每年邀请观众聚焦于一种语言:「第77届亚维侬艺术节将以『英文』为主,但并非所有演出都是英文,也会有其他语言诠释英文经典作品。我想透过多元化的观点去重新探索这个主流语言、它所遗留的文化资产、及衍生而来的殖民问题。」
此外,他也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策展规划,担任艺术节的观察员:「无论是哲学家、建筑师或学者,第三方可以制衡创作者和艺术节的观点,让彼此达到一种平衡,进而展现以表演艺术回应世界脉动的态度。」罗提吉斯希望创造一个以环境永续为原则的艺术节,开发亚维侬周边更多演出场地:「我希望减少艺术节的碳排放量,重新规划户外演出的规模、接待艺术家的方式、绿化场地,我想带领观众关怀周遭环境,也使他们发现更多表演空间的可能。」
上任之后,罗提吉斯遭遇许多困难:财务紧缩的压力、法国内政部因巴黎奥运的维安人力要求艺术节取消或改期、委任总监阿美札卡(Anne de Amezaga)因私人因素辞职。但他透过灵活的沟通手腕化危机为转机:「在与政府协商之后,2024年的亚维侬艺术节将提前一周举行,但它仍会维持相同的规模与能量。我也邀请巴黎秋天艺术节副总监Pierre Gendronneau接任阿美札卡的位置,我相信他的眼光与能力一定会让艺术节顺利步上轨道。」
热情的民众似乎是让罗提吉斯度过重重难关的关键,他说:「我首次来亚维侬演出到现在长居于此,当地的民众给予我许多动力。他们的回馈不断滋养我,让我能持续成长、发展、体验艺术创作。」今年4月初,罗提吉斯将揭晓首任艺术节的节目规划,且让我们拭目以待他是否能突破重围、开创新局。
注:
- 成立于1989年,无.名剧团的名称来自于「停止思索团名」(Stop Thinking About Names)的英文缩写,体现该团的幽默特质。该团创作以「演员自主」为原则,长年来透过集体创作的手法,重新演绎经典文本,树立多元、亲民的风格。
- 「集体编创」从90年代盛行于英国剧场界。不同于文本剧场或即兴创作,这种创作方式由概念或提问出发,由主创者带领参与者集思广益,发展排练,进而确定演出内容与架构,充满自由的灵活性。


人物小档案
- 葡萄牙籍鬼才导演、演员、剧作家、制作人。
- 曾获2018年欧洲剧场奖、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2019年佩索亚大奖等。作品经常受邀至亚维侬艺术节、巴黎秋天艺术节及各大剧院演出。
- 曾任里斯本国立剧院艺术总监,2022年9月起担任法国亚维侬艺术节总监,是首位非法国籍总监。
- 罗提吉斯以打破剧场与现实界限的创作风格见长,经常在作品中挑战对历史与社会现象的既有认知。他在与比利时无.名剧团(tg STAN)共事后确立「团队无阶级」的信念,坚持为演员书写剧本、与演员共同创作,在舞台上透过剧场语汇将现实赋予浓重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