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欧洲人文笔记 欧洲人文笔记

海纳‧穆勒这个人

唯一不变的是他那招牌面具:黑套装,黑框眼镜,雪茄,威士忌。他就是那样一个谁看一眼都不会忘记的家伙。

唯一不变的是他那招牌面具:黑套装,黑框眼镜,雪茄,威士忌。他就是那样一个谁看一眼都不会忘记的家伙。

如果说一九九○年代的我深深被德国剧场吸引,那我说的便是海纳‧穆勒。柏林围墙还未倒下时,他是少数可以出入西德并且常常上媒体的东德知识分子,总是黑色套装,夹著雪茄,威士忌杯从不离手,他说话慢条斯理,他的话语总是充满现实的嘲讽,语不惊人死不休。那时我便觉得,他比任何西德人更像德国人。

布莱希特之后最懂戏剧的人

那些年我仍在做戏剧,凡是他提到一切有关戏剧或人生,甚至政治的言谈,对我都能形成兴味,他是能激发我灵感的人,他是布莱希特之后最懂戏剧的人,是少数具有德国气质的人,男人,长脸,严格说,长相有点丑,但是他吐出雪茄后,会缓缓道出让你惊讶无比的警句。他可以从外在和形式看出端倪,并且说出端倪,事实上,他从来不重视形式,他从来不想以形式吸引观众的注意。他只重视内容。他是前卫的,但不是形式上的前卫,是思想上的前卫。

海纳‧穆勒这个人具有多面性,跟他工作的演员都崇尚他那样开放及自由的工作态度,但现实生活中的他却不是很多人可以暸解:冷静,温暖,幽默,嘲弄,明智,刻薄。这些自相矛盾的特质全都符合他,但却不全然都是他,唯一不变的是他那招牌面具:黑套装,黑框眼镜,雪茄,威士忌。他就是那样一个谁看一眼都不会忘记的家伙。

他是那种外表很酷,但是在看完因反抗纳粹而死的年轻人传记时会不停擦眼泪,而事后又不好意思的人。其实,他是悲伤的,因为他对未来完全不抱希望,他从来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比疏离剧场的布莱希特更疏离,他在现实中看到许多过去的线索,他的作品只处理过去和现在,他不碰未来,没有未来,只有现在,只有发现过去的现在。他的作品充满启示录的味道,具有现代剧场少有的远见。

自由早已被埋葬在围墙的石头之下

他的主题常围绕在人与体制的对抗,没有人知道他是否真的对社会主义还有一丝期待,应该没有,他说过,人基本上是被二种东西统治和控制,一是国家,一是意识形态。他从来不认为柏林围墙的倒塌带来自由,相反地,他认为自由早已被埋葬在围墙的石头之下,他是无政府的,甚至反对国家,但是他却经历二个完全不同的国度,他在二种政治体制中都只看到绝望,所以他说,他的雪茄愈来愈粗,点的威士忌也愈来愈贵,那是他抒发及嘲弄生活的必要之道。

海纳‧穆勒一九二九年生于东德的一个公务员家庭,父母都是社会主义的服膺者,大战期间,海纳‧穆勒曾短期遭美军俘虏随后释放,一九四七年,他加入国家社会主义党,并且在图书馆当管理员。他后来参加写作班,五○年起在东德的周日报担任文学评论和记者的工作,几年后,开始在柏林剧团担任研究员和助理,从此开始编剧,并在东西德二地导戏。

海纳‧穆勒一生活得相当特别,他在冷战东西德分裂时期,便有各种机会以东德人的身分到国外讲学,如美国和法国等地,七○年代起,经常受西德剧院的邀请,最著名的作品是一九七八年在慕尼黑导的《日尔曼人死于柏林》,及一九七九年在埃森所编导的《哈姆雷特机器》,该作品意在否认所有历史的存在方式,被喻为解构剧场的代表作之一。

东德精神的象征人物

两德统一后,海纳‧穆勒被视为东德精神的象征人物,各文学戏剧奖也纷纷颁给他,九三年,华格纳自建的拜鲁特剧院请他去导演他个人执导的第一出歌剧《崔斯坦与伊索德》,该作品被誉为华格纳歌剧院成立以来最杰出的作品,而同年却也爆出海纳‧穆勒曾参与前东德国家安全部的非正式雇员工作,使许多人不敢置信。海纳自承那些年的确与东德秘警长期「保持来往」,但不承认自己做了任何有损别人权益的事。

明白前东德秘警无孔不入的监控系统和东德文化的人都会原谅海纳‧穆勒,但也有一些保守的卫道人士不是如此,那两年对他而言是苦不堪言的两年,几乎已失去保持缄默的权利,两年后他死于癌症,那年是一九九五年。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陈玉慧
从小写抒情散文及小说,后来编剧和导演。
报导独家国际新闻,在德国媒体评论。
生于台湾,住在欧洲,去了全世界......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