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人生其实很无趣,戏剧性的舖排则充满浪漫想像的虚假,《好久不见》的各种实验也许不能让观众享受到爆笑的发泄,但是,在剧场不甘流俗的实验精神之下,我们或许才可以在生命和剧场之间找到「好久不见」的对话空间。
纪蔚然作品《好久不见》
TIME 200411.18~20
PLACE 台北国家戏剧院
纪蔚然是台湾现代剧场中少数坚持书写剧本的创作者,从一九九六年的《黑夜白贼》,开始了「家庭三部曲」的创作,一九九八年《也无风也无雨》之后,经过六年时间,一直到今年才推出最后一部《好久不见》,这舞台上「好久不见」的系列主题,在马汀尼的执导之下,与前两部之由李国修导演并兼演清水,少了爆笑和骚动、多了幽默和沉静,呈现了截然不同的风貌。
一直以来,纪蔚然剧本创作技巧上最大的特色在于语言著力颇深,大量的口语废话、辛辣脏话以及灵光乍现的机巧慧语充满其间,《好久不见》未如往昔般劲爆,但更增加了广告赘语和当今「垃圾用语」流行趋势的谑仿,同时在荒谬的嬉笑中,难得出现了柔情的一面。
创作者力求突破传统编剧方法
结构上,刻意打破写实戏剧「佳构」的情节舖排模式,一方面以后设的手法,将「导演」以及「编剧」的创作过程和资料收集的内幕转化为戏中戏的形式表现,另一方面延续前两部以清水为中心的家族(也是剧中导演真实生活中的家族)分崩离析的解构过程。而这两条主线相互交融、难以割裂,透过一组一组的人物若有关、似无关的快照式拼贴方式被牵扯在一起,反射出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本省家族与外省子弟之间、黑道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的诸多面貌。同时,从戏一开始,便建构这仿佛是导演所排演的一出戏,实质上却是「真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在真假虚实之间创造出与传统叙事法则的编剧技巧截然不同的效果。表面上具有媚俗嫌疑的情节拼盘,实质上突显了社会苍白的荒谬本质,就编剧技巧而言,可以看出创作者力求突破传统编剧方法以及挑战自身创作里程的企图。
导演依循著这样的创作模式,相当节制地以简单的画面构图,配合片段式的戏剧段落呈现,将现实的生活剪贴在破碎结构的虚拟戏剧世界中。就导演手法而言,中规中矩的做法,以及女性眼光观看世界的角度,毋宁呈现出一种难得的剧场散文书写诗意,但是,结构先天上的破碎,特别是忽隐忽现的主线犹如放线撒网一般,直到剧终前才一一收线的做法,极容易使观众坠入五里雾中,较难以抓住创作者的意图,特别是创作与生活之间的交叉反讽也因此失去了力道。若以实验而言,毋宁让人更为期待珠玉落盘、不必收拢的破碎。
非专业演员的直觉表现真实而吸引人
影像的设计和处理适时地穿插在快照般的演出中,提供了相当富有想像的趣味与影射,只是,秉仁与皮蛋的影像演出,拍摄的手法与品质极差的收音,对戏剧本身和观众观赏而言都是一场灾难。
就剧中主要角色来看,林王惠淑显然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人物,在沉静无言的表演中,俨然旁观者般不断出现在舞台场景的高处,直到神来一笔的突然发飙,透过陆奕静传神的表达,既有人物的隐藏意义,又发挥了戏剧性的震撼效果,让人在不寒而栗中感受到生命的压力,是相当精采的表演和诠释。其他多位专业演员技巧性高的表演则显得平淡无奇,反不如其他非专业演员的直觉表现来得真实而吸引人。
真实的人生其实很无趣,戏剧性的舖排则充满浪漫想像的虚假,《好久不见》的各种实验也许不能让观众享受到爆笑的发泄,但是,在剧场不甘流俗的实验精神之下,我们或许才可以在生命和剧场之间找到「好久不见」的对话空间。
文字|王友辉 国立台南师范学院戏剧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