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一生都在创作梦幻的真实,他说,他生下来是为了长成更好的人,他在希望与宿命的冲突中创作,那不但是他的人生主题,也是作品的主题。
「他是一个既奇怪又伟大的人物」说话的人是大文豪歌德,他谈的对象是德国戏剧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他至为善变,每个星期都变成另一个人,愈变愈完美。」席勒是歌德的至交,这是他的贴身观察。而这股力求改变的信心来自于希望,希望和欢愉是席勒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二个字眼。
席勒和歌德二人是十八世纪威玛古典文学的灵魂人物。席勒以诗作和剧作闻名于世,每个德国学子在学校都必须读他的诗,他的雕像和歌德并列,在世界文坛留下巨大身影。
艺术便是宗教
而今年是席勒年(编按:席勒逝世二百周年)。德国文化部整年都安排了纪念席勒的活动,先在席勒的家乡曼汉姆剧院推出席勒的剧本,又在威玛等地办夜游席勒,无论在什么地方,参与的人都爱戴苹果型帽子(席勒写作时抽屉里一定要摆苹果,他喜欢闻果实的腐味),买了席勒最爱吃的奶油卷,把席勒那些为耳朵而写的诗一遍又一遍地朗读。
那些诗必须以出自内心全部热情,否则无法朗诵。他的剧本也是,若不是出自灵魂的认同,你很难投入演出(任何作品不都如此?但他的可能更难),他一生也是那么活过,短暂但全心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百分之百的信心。对他来说,艺术便是宗教,只有通过艺术,人类才可能面对自我命运,并得以超越,只有借由艺术,人类才可能领略真实的自由。而自由也是一切。
在欧洲,提到席勒这个名字,总有点小心翼翼和退却。他的名字曾与纳粹并连,因为当年纳粹也喜欢他的作品,那是一九三四年,几千名纳粹青年聚集在马巴市赞扬他,尔后,纳粹总是会提及他,认为他「是德国的拯救主和领导人」,还有一些纳粹作家表示,「他站在希特勒旁边,与希特勒一起抗战!」。
一生都在创作梦幻的真实
那些人是错的。那些人带著偏狭的眼光读席勒,然后把席勒捧成纳粹的同路人,席勒地下有知,一定咳得很严重(他死于肺疾,生前便老咳嗽)。讽刺的是,席勒在共产时代的东德也是英雄,当时在东德,改编自他的剧本的作品何其多,席勒还因其作品充满马克思主义精神而饱受盛誉。在革命的时代,恩格斯也说过,席勒「是德国首席政治剧作家」,是古典中的古典,不只是诗意的天才,还是马克斯最亲密的战友。
席勒只是这么说,「艺术是宗教,艺术也是游戏」,如果人类丧失了尊严,艺术可以挽回它,从形而上的观点来看,艺术可能是幻相,但确实是梦幻的真实,只是真实隐藏在幻想和不实之中。席勒的一生都在创作梦幻的真实,他说,他生下来是为了长成更好的人,他在希望与宿命的冲突中创作,那不但是他的人生主题,也是作品的主题。
席勒和歌德的友情稀有而特殊,早年,席勒年轻浪荡的岁月曾经痛恨他的长辈歌德,但那多少带著叛逆的精神,一旦与歌德结织,他逐渐发现,歌德其实是他的知音,二人从此无话不谈,彼此在文学上互动极深。
可惜席勒英才早逝,死得满痛苦。他死后,歌德将他的头盖骨置于自己的写字桌前,他的作品也影响了无数的人和许多欧洲重要创作者,包括杜斯夫妥也夫斯基,他推崇席勒的诗作,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佛洛依德分析席勒早年的诗作,并从中理解冲动与表现,佛洛依德对席勒也情有独钟,他在席勒的作品中看到饥渴和爱的巨大能量。
如果没有席勒,会有布莱希特吗?
而布莱希特,如果没有席勒,会有疏离剧场大师布莱希特吗?如果没有席勒对剧场的精神指导,他强调剧场是道德的学校,如果没有席勒的《瓦伦斯坦》Wallenstein,会有《勇气母亲》这样的作品吗?
我还没有机会和德国人深谈席勒,如果这么做的话,我会说,ne?席勒就是德国文化,德国人不必在提席勒时战战竞竞,深恐政治不正确,遭人劈砍,德国人应该为席勒骄傲,并且大声说出他的名字。
PAR名词解码室
席勒小档案
席勒是德国古典文学的重要诗人、剧作家与文学理论家,生于一七五九年十一月十日,卒于一八○五年五月九日,今年适逢他逝世两百周年。
席勒著有许多经典剧作,如《强盗》、《阴谋与爱情》、《瓦伦斯坦》三部曲、《威廉.退尔》等,而他最为世人所知的诗作《快乐颂》,后来还被乐圣贝多芬谱写成歌,放在其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中。
陈玉慧
从小写抒情散文及小说,后来编剧和导演。
报导独家国际新闻,在德国媒体评论。
生于台湾,住在欧洲,去了全世界......